摘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點。改革開放既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發展,又在這個實踐中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必然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不斷地得到共同發展。
關鍵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反思;深化認識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4—13—02
馬克思主義政黨取得政權后,必須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在社會主義的進步中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的重要課題。為了更好地解答這一課題,就要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從而制定科學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中國共產黨也是在社會主義發展歷史的反思中,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一、改革開放過程中對傳統模式下的社會主義實踐反思
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在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基本照搬了社會主義蘇聯模式。這種模式在一段時間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推進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建立和國民經濟在較短時間內的恢復與發展。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后,其弊端就逐步暴露出來。鄧小平總結說,我們這一時期犯了不少錯誤,走了不少彎路。主要表現為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脫離中國社會實際,在認識上把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純”、經濟運行機制上的計劃經濟、分配上的平均主義、政治上的片面強調專政、思想上的片面強調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斗爭看成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并附加上“以階級斗爭為綱”和“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而沒有一心一意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在世界新技術革命迅速發展的環境下,我們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擴大了,人民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和提高,致使社會主義優越性沒有得到始終如一地充分體現。這樣,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評判一個社會制度優越性的標準。社會制度優越性的大小歸根到底取決于它能不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大范圍內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前景的基本觀點。這些問題的出現與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但究其深層次的原因,一是偏離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教條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理,對國際國內的形勢、對我國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國現實的具體國情作出了錯誤的估量和判斷;二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在許多問題上混淆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因而不能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力,也不可能對社會主義的某些制度和體制進行有效改革。由于受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和觀念的影響,某些推進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盡管在實踐中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遇到了一些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認識和掌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必然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
鄧小平為了使改革開放能夠繼續向前推進,從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經驗教訓入手,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要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決不能長期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和貧窮的基礎上。蘇東發生劇變時,鄧小平曾指出這些國家發生問題,癥結就在于經濟上不去,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長期過緊日子。同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如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等,從理論上對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政策的正確性作出科學的說明。
總之,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促使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進行深刻的反思。這些錯誤概括起來,“就是對外封閉,對內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根據這一教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過去作了系統的總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中心點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到開放,從固守陳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1]鄧小平指出:“我們現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后制定的。”[2]可見,對以往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反思推進了新時期的改革開放。
二、在改革開放中推進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實現了工作重心由階級斗爭到經濟建設的轉變,執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自覺地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七大指出這個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這“三大理論成果”之間也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回顧和分析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三大理論成果”的形成與發展,可以發現“三大理論成果”本身就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
1.鄧小平理論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鄧小平首次提出社會主義社會要發展必須進行改革開放,把改革開放提升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策的地位,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鄧小平在領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命題展開理論思考,創造性提出了一些列新論斷,這些新論斷既構成了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反映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如深刻理解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不斷解放思想;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深刻理解“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堅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基本方略;深刻理解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堅持社會主義可以實行市場經濟,等等。這些規律性的總結,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主體,正如黨的十四大指出的,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這些規律性認識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命運和前途,堅持而不能有任何的動搖。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20世紀80年代末,世情、國情和黨情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共產黨經過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實現了“兩大根本性轉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在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結合新的實踐,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思想,如: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關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思想;關于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關于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思想;關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思想;關于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思想;關于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思想;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關于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關于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關于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思想,等等。這些思想、觀點和論斷構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可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集中起來就是深化了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
3.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依據兩個“沒有變”的基本國情判斷,同時正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并總結我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有:第一要義是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強調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相協調;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關系。正是基于以上的科學認識,黨中央先后提出和實施了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區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走和平發展道路等重大戰略部署。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對發展問題的認識。科學發展觀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總的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黨在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歷史階段的創新理論的科學整合。正如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總結我國改革開放近30年的經驗時所指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
三、改革開放的實踐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有機的統一中共同發展
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與改革開放的關系實質上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對于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關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有論述。列寧在十月革命后曾經明確指出:“……現在一切都在于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4]毛澤東也指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5] “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按照辨證唯物論,思想必須反映客觀實際,并且在客觀實踐中得到檢驗,證明是真理,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6]鄧小平曾經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科學地闡明了改革開放的地位和性質。黨的十七大報告又充分肯定了改革開放的重要地位,認為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征。報告對改革開放的性質和目的作了清晰的概括和分析,總結了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地位已經獲得共識。我們“要進一步堅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7]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推進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會不斷積累新經驗,探索和回答遇到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從實踐到理論進行卓有成效的創造,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和豐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總結和深化并不在于規律本身,而要回歸到改革開放的實踐之中,其目的有二:一是通過改革開放檢驗我們總結的規律的科學性。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們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8]二是理論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理論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往往走在實踐的前面,指導著實踐的進程,我們要自覺地用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指導改革開放的實踐。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新課題、新矛盾,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還面臨著攻堅克難的繁重任務。“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也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豐富和發展,有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指導,我們就會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理論就是對實踐的總結。一切科學的理論總是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接受實踐檢驗,指導實踐,同時又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自己。”[9]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將有機地統一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中,實現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 269.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234.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人民日報,2007-10-25.
[4]列寧選集(第3卷)[M].381.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296.
[6]毛澤東文選(第7卷)[M].90.
[7]胡錦濤.繼續把改革開放事業推向前進[J].求是雜志,2008-1-3.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55.
[9]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23.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