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面對社會轉型期黨的傳統的正當性基礎被不斷消解的嚴峻挑戰,中國共產黨積極適應新的歷史條件,積極開掘新的正當性資源,構建新的正當性基礎,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這其中,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做出了卓越貢獻。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執政;正當性
中圖分類號:D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4—19—02
加強執政正當性建設,是執政黨鞏固執政地位、規避執政風險的前提,也是其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自1949年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以來,對執政正當性這項工作就給予了高度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社會轉型期傳統正當性基礎不斷消解的嚴峻挑戰,中國共產黨積極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大力夯實傳統正當性基礎,不斷挖掘新的正當性資源,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這其中,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社會轉型與中共執政正當性面臨嚴峻挑戰
所謂正當性,簡而言之就是指政治系統使人們產生和堅持現存政治制度是社會最適宜制度之信仰能力。[1]正當性問題古已有之,但它在現代執政黨政治中尤其顯得重要和緊迫。任何一個執政黨要有效履行其執政使命,確保政治系統與社會系統有序運行,就必須不斷增強和提升自身執政的正當性。
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執政正當性主要建立在歷史聲望、革命慣性、領袖魅力和意識形態教化的累聚效應上。一個成立之初僅有50多名黨員的黨,憑借著先進的理論指導、正確的戰略戰術和堅忍不拔的戰斗精神,在短短28年的時間里取得全國政權,建國后又迅速實現國民經濟的恢復,贏得抗美援朝戰爭,并成功實行土地改革和向社會主義過渡,這些輝煌的歷史,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但從1957年開始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失敗后,特別是“文革”十年,使整個中共政治體系的經濟績效和意識形態動員能力逐漸降低,其正當性也遭到嚴重的削弱。
步入改革開放后,中共執政正當性并沒有立刻得到恢復。其原因:由于改革開放促成原有社會利益格局和社會生態的解體,文化和意識形態日益世俗化和理性化,造成了對傳統的執政正當性的直接沖擊。二是,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擴展,各種信息在全球范圍不斷延伸。特別是西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價值標準和文化理念,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中共執政正當性的發展。另外,由于改革開放進程中許多改革措施基層執行起來變形走樣,不少領域的改革甚至“被壟斷,被劫持,成為僅僅服務于強勢利益集團的獨家秘籍”,[2]這是中共在改革戰略舉措方面應吸取的經驗教訓。
二、新時期30年中共執政正當性建設的歷史邏輯
(一)在認識執政正當性問題方面,中共經歷了由“勝券在握”向謹慎從事的轉變。作為唯物史觀的篤信者,中共堅信自己是推動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最進步力量,因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它對自己的正統地位從不懷疑。但隨著實踐的發展,它發現現實情形遠比預想中復雜。這其中,國內外發生的幾次重要事變對中共深化認識起了很大影響。第一次是1989年前后發生的政治風波。小平同志在總結這一事件時曾這樣說,“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3]從這里可以看出,鄧小平當時已經開始嚴肅思考中共面臨的正當性危機。第二次是在上世紀之交,前蘇聯改革的失敗以及包括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印度尼西亞專業集團等紛紛被選民拋棄、喪失執政地位的教訓,更讓我們真正意識到,深化對共產黨包括執政正當性在內的執政規律的認識絕不是杞人憂天,而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第三次是近幾年來爆發在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的“顏色革命”。這些國家事變前毫無征兆,均發端于極平常的街頭運動,在美歐等西方國家的鼓噪和煽動下,事態迅猛發展,最終導致政府倒臺。這讓中共深刻意識到,“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
(二)在夯實執政正當性根基方面,中共經歷了由訴諸“負面正當性”向訴諸“預支正當性”的轉變。訴諸“負面正當性”,是歷史上大多數新生政權都經歷過的一個階段。他們以控訴前朝的昏聵無能、腐朽沒落、殘暴罪惡的方式,顯示自己取而代之的英明正確和順天應人。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共也沿襲了這種思維方式和處理方法。通過不斷宣示革命勝利前舊中國的失敗和沒落,尤其是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之下的腐敗、無能和罪惡表明中共的執政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是人心之所向的。公允地說,這種訴諸“負面正當性”的方式在建國后相當長時間內效果是明顯的。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前朝的痛苦記憶逐漸褪色,以歷史“負面正當性”為中軸構筑的執政權威不可避免地也隨之動搖。在這種背景下,用訴諸未來“預支正當性”來取代傳統的訴諸歷史“負面正當性”也就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鄧小平首先勾勒小康社會的藍圖,后來又提出社會主義“三步走”發展戰略,直至后來新世紀三大使命以及2020年遠景目標和構建和諧社會等等不斷推出,這充分體現了中共用宏偉藍圖取代過去的痛苦回憶,用光明愿景取代歷史爭議的做法越來越深入人心。
(三)在開掘執政正當性資源方面,中共經歷了由單一路徑向多元路徑的轉變。正當性資源是指維持政治正當性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有形和無形的條件和手段。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執政績效、領袖魅力和法理優勢等都是重要的正當性資源。[4]由于各方面原因,中共很長一段時期里并不善于綜合開掘這些資源,而偏愛其中的一兩個方面。比如,最開始主要依靠毛澤東的人格魅力來維系民眾的支持認同;改革開放后、又把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眾生活水平視為治國的法寶。但領袖崇拜和意識形態操作,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中共采取了科學發展的戰略舉措,用綜合利用價值、法理資源來夯實執政地位。比如,在堅持科學執政、提高發展經濟能力的同時,中共又提出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以此鞏固執政的價值基礎和法理基礎。對意識形態資源,中共也再次起用,重新重視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等。
三、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在中共執政正當性建設中的貢獻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繼往開來的三代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在中共執政正當性建設中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由于30年時間跨度大,中共執政環境和執政條件前后變化深刻,在黨的執政正當性建設中,他們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時代印記。
鄧小平:以績效力量提升執政正當性。盡管鄧小平也非常重視黨執政正當性的意識形態基礎,并且根據已變化了的客觀條件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進行補充、完善和發展,使之成為了黨執政正當性一道富有彈性的防線。[5]但在他的眼里,只有我國經濟保持持續不斷增長,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只有能夠給人民帶來實際利益的政黨和政府,才能最終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才能鞏固中共的執政地位。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他反復強調:“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條。”[6]正是鄧小平這種務實的價值取向,引導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和快速發展,挽回了由于“文革”的失誤給執政黨帶來的執政正當性危機。
江澤民:以意識形態力量提升執政正當性。和一般的西方政黨不同,由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帶有很強烈的意識形態抱負和意識形態色彩的政黨,他的執政正當性很大程度上與其意識形態的科學性、完備性、內聚力和動員力緊密相關。尤其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處在低潮的大環境下,意識形態領域一旦失守,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勢必難以保全。在這種背景下,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效地增強了中共意識形態的科學性、完備性。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契合了社會現實,使得許多現實中的重大敏感問題,私營企業主入黨問題、國有企業改制問題,等等,都有了回答的確切依據和理論憑借。另一方面,他又為中共下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強制度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都相當于為中共長期堅持執政、鞏固意識形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胡錦濤:以道義力量提升執政正當性。胡錦濤提升黨的執政正當性的實踐主要始于黨的十六大以后,體現在他對黨執政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和解決中。他的探索涉及社會和黨的工作各個方面,如提出以科學發展觀和政績觀落實“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領導建立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塑造黨的良好形象等等。[9]20多年堅持經濟掛帥,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黨執政尊定了正當性最深厚的基礎,但在此過程中也累積了許多嚴重問題,主要表現在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貧富懸殊等方面。胡錦濤與時俱進地把公平正義、民主法制、文明和諧這些基本價值補充注入黨的肌體,并付諸實踐,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民眾在人文關懷和情感皈依的需要,以道義力量化解黨面臨的日益嚴峻的“政績困局”,提升了中共的執政正當性。
參考文獻:
[1][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是社會基礎[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5.
[2]馬國川.大碰撞:2004-2006中國改革紀事[M].新華出版社,2006:323.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06.
[4]曾寧.執政黨執政正當性資源試析[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6,(02).
[5]王山峰.中國共產黨執政正當性基礎的變遷和重塑[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0.
[7]張書林.試論胡錦濤對黨的執政正當性資源的開發[J].中共鄭州市黨委黨校學報,2006,(02).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