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背景下的中國軍隊面臨全球化的新情況,要在全球視野下謀劃發展,在國際社會中實現進步,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實力,就必須清楚認知世界發生的變化,認清自己的位置,才能認真解答面對的新問題,應對嚴峻的新挑戰,緊抓難得的新機遇,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戰略的新視角。
關鍵詞:改革開放;全球化;軍隊建設
中圖分類號:E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4—23—02
1978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堅決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促使今天的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與不斷開展的世界經濟體系、與相互依存關系不斷加深的國際社會融為一體。
三十年來,中國軍隊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抓住發展的機遇,迎接世界的挑戰。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加強,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速推進,部隊機械化、信息化雙軌同步發展,遏制戰爭、打贏戰爭能力不斷增強。
如今,中國軍隊開始在全球視野下謀劃發展,在國際社會中實現進步,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實力。只有清楚認知世界發生的變化,了解新時期的新情況,才能認清自己的位置,才能認真回答面對新問題,應對嚴峻的新挑戰,緊抓難得的新機遇,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戰略的新視角。只有準確認清自己的位置,才能在應對挑戰中發現并抓住機遇,站在世界和時代的肩膀上推進軍隊建設。
一、軍隊建設面臨全球視野下的新問題
中國正逐步成為世界性的大國,中國軍隊在現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受內外動因交互作用,職能任務發生了改變,軍隊建設正處在關鍵階段。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軍隊應該怎樣建設,這個問題綜合了當前軍隊建設面臨的一系列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包括怎樣在現代化與全球化中保持軍隊的性質和宗旨,怎樣應對現代化條件下世界各國軍事實力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怎樣履行好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使命,等等。正確回答這些問題,是推進新的歷史條件下軍隊建設的關鍵。
堅持軍隊革命化建設不放松是軍隊建設的關鍵和基礎。堅持軍隊革命化就是堅持軍隊的性質宗旨不動搖,就是保持軍隊的內核穩定。目前,堅持冷戰思維的境內外敵對勢力一直妄圖顛覆我國社會主義政權,他們在政治上排斥、孤立中國,支持反華勢力;經濟上設立科技壁壘和貿易壁壘;輿論上惡意攻擊和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軍隊非黨化”等,希望通過制造國內的動亂和國際的壓力對中國發展形成遏制。軍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國家穩定的基石“要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深入進行軍隊歷史使命、理想信念、戰斗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力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1],把革命化建設放在軍隊建設任務的首要位置,為國家的穩定提供力量支撐。
加速軍隊現代化建設是戰斗力形成的重要保障。進入21世紀以來,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信息技術有了迅猛發展,并在全球范圍內推廣。自信息技術與軍隊建設相結合以后,就充分顯示了它對戰斗力的倍化作用。通過對外軍發展軌跡的認知和與外軍的軍事交流,我們可以看到信息化已成為現代化軍隊的重要特征。因此,“堅持科技強軍,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2]是與中國軍隊實際情況相結合、相一致的發展目標。加快現代化建設,通過提高官兵的文化素養,提升武器裝備的科技含量,模擬信息化條件下戰爭態勢,使軍隊熟悉新的戰爭樣式,從根本上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為更好地履行新時期新的歷史使命、應對全球軍事變革、加速現代化建設成為中國軍隊的必然選擇。
積極適應全球化新要求是軍隊建設的發展指向。全球化讓各國間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形成一個相互影響和依存的網絡,這既帶動軍隊建設又對國家形成安全威脅。軍隊建設在這個網絡中不進則退,只有積極適應全球化要求,才能縮小其負面效應。全球化還促進國家利益的拓展,同時帶動了軍隊職能任務的轉變。這種轉變具體表現為:軍隊要應對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國際領域內的安全威脅日益多元化、多樣化,這增加了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的難度。軍隊要執行軍事任務與非軍事任務。目前軍隊除了履行原有的軍事任務外,還要承擔許多非軍事任務,包括國內抗震救災,國際援助、援建,如2004年的SARS疫情防治,2007年的抗擊雪災等。軍隊要維護國家安全、保持周邊穩定和維護世界和平三個層面上發揮作用。確保國家的戰略利益不受損失,國家的戰略空間不受侵犯,國家的戰略機遇期不受影響。因而,加強軍隊適應性建設,應對職能任務轉變,是在全球化條件下軍隊建設的目標。
在軍隊建設初始階段解決好對革命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認識問題,這就為實際的、具體的操作提供了思想基礎,為后期形成全球戰略的新視角打下基礎。
二、軍隊建設需要應對嚴峻的新挑戰
發展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當前國際局勢整體緩和,但作為軍隊忘戰必危,尤其是面對復雜的國際力量和多變的國際環境,面臨新軍事變革帶來的嚴峻挑戰,更要時刻清楚地意識到潛在的危機,留心于多元的安全隱患,應對隨時可能發生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正確處理好維穩與建設兩者的關系,將軍隊的使命任務與變革發展有機結合。
當前,軍隊建設的外部環境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需要重點關注,首先,冷戰兩極政治結構的崩塌,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調整,導致全球政治力量不對稱性愈發明顯,呈現出單極——多極化結構(uni-multipolar system)[3]發展趨勢。國際政治、經濟和世界新秩序處在重新構建的過程中。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各國正競相進行國內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同時局部沖突又此起彼伏。其次,中國周邊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直接影響到周邊國家間關系,打破了原有的戰略平衡,對我國的安全產生威脅。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是安全沖突的集中地區。俄羅斯的車臣問題,東歐地區的“橙色革命”[4]與北約東擴問題,中東地區的阿富汗、伊拉克戰后重建問題,朝鮮半島的核問題,日本修憲與軍隊合法化問題,等等。2006年10月9日朝鮮進行地下核試驗,雖然“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制裁朝鮮的第1718號決議”[5],但其對周邊穩定產生的負面影響巨大。最后,國家的領土及主權完整也面臨外部干涉勢力的挑戰。維護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是我軍的根本任務。目前正是臺海沖突的高危期,“‘臺獨’分裂勢力加緊進行分裂活動,嚴重危害兩岸關系和平發展”[6]。同時,西藏分裂勢力于2008年3月14日在拉薩制造了打砸搶燒的嚴重暴力犯罪事件[7]。這些分裂活動背后都有國外排華勢力插手。
在關注國際整體局勢影響的同時,還要看到世界范圍內的軍事變革對軍隊建設提出的新的嚴峻挑戰。考察近幾年來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不難發現,目前的戰爭越來越注重效果,軍隊信息化成為發展的趨勢。新一輪軍事變革正是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實質是工業時代以來建立起來的現行的機械化軍事體系,向未來信息化軍事體系的整體轉型,即機械化基礎上的信息化。具體表現為革新軍事技術,推進武器裝備的信息化,借助計算機和互聯網系統,把整個軍隊的偵察探測系統、指揮通信系統和火力打擊系統,在很寬廣的領域鏈接成為一個統一的信息網絡;革新體制編制,重新編組軍隊的結構,向規模輕便化、多能一體化和指揮扁平化的方向發展,增強部隊的戰略投送能力和機動作戰能力;革新作戰方法,以發揮信息化裝備的優勢,向“網絡中心戰”發展,使各級、各軍兵種、各部隊、各部門以及各個作戰單元、各種武器平臺,包括單個的士兵之間能夠做到快速的信息互通,從而實現一體化的聯合作戰;革新軍事思想,以新的理念謀劃作戰與軍隊建設。變革時期的軍隊建設必須發揮后發優
勢,通過推進上述四個方面的革新,推動部隊建設從機械化向信息化的方向演變。
三、軍隊建設必須緊抓難得的新機遇
積極應對各種挑戰的同時,軍隊建設還必須抓緊難得的機遇。世界總體和平的局面和國家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發展,都為軍隊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緊抓促進發展的積極因素不放,加速推進軍隊建設。
世界整體和平的趨勢和我國周邊相對穩定的局面為軍隊建設提供了和平的機遇。軍隊擔負的首要職能是戰爭職能,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對于軍隊來說要想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就必須具備足夠的實力,這其中包括部隊的戰略謀劃能力、戰術執行能力、戰場戰斗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等。而這種戰爭實力的生成則需要在和平時期構建和儲備。當前,“我國的周邊環境處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較好時期,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和良好的周邊安全環境是可以實現的”[8]。相對和平的環境為軍隊的連續性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國家改革開發以來取得的理論、經濟和科技成果為軍隊提供了發展的機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的理論不斷創新。新時期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新階段軍隊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才能實現軍事戰略與國家發展戰略相協調,才能適應國際安全環境不斷變化著的新形勢,才能積極應對國際安全面臨的矛盾和斗爭,才能保證實現國家利益。近年來,國家整體綜合國力提升,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國家對軍隊建設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2005年官方對外宣布:中國的“國防軍費擬增12.6%,達到300億美元”[9];2006年,全軍范圍內增加軍人收入;2007年7月1日起,排職、連職軍官在現行崗位津貼標準基礎上分別提高140%和150%。同時,國家還加大軍事科技革新的投入,提升軍隊武器裝備的科技含量,加速推進科技實力向戰斗力轉變。2006年12月29日,殲十戰機首度公開亮相引起世界轟動。以殲十戰機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武器裝備列裝部隊,成建制形成實戰能力[10],為軍隊現代化建設提高了科技支撐。
在開放的環境中,中國軍隊逐步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軍事交流,為軍隊建設提供了向世界看齊,向外軍學習的機遇。“學習和借鑒外軍有益經驗,有選擇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方法,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11]。以2007年5月11日為例,中國海軍“襄樊”號護衛艦從海南三亞起航前往新加坡,參加5月15日至20日在該國附近海域舉行的“第二屆西太平洋海軍論壇多邊海上演習”和該國主辦的“2007亞洲國際海事防務展”[12];同年的12月19日,在云南昆明舉行了為期9天的首次中印陸軍聯合反恐演習,代號為“攜手-2007”[13]。通過外事訪問、參觀見學、聯合軍演等多種方式,積極與外軍交流,取長補短,為我所用。通過吸收和運用世界軍事科技的成果,推動本國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借鑒發達國家軍事變革的經驗,使軍隊建設少走彎路。
四、結語
走過三十年,回首建軍八十一年,一路巡看從南昌起義到三灣改編,從雪山草地到八年抗戰,從中印沖突到自衛還擊,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軍隊從無到有的輝煌征程。“總結歷史,我們完全可以說,黨和人民事業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社會主義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國際風云劇烈變幻中始終站穩腳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人民解放軍這樣一支忠于黨、忠于社會主義、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英雄軍隊。”[14]
今天,站在世界的舞臺上放眼全球,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化軍隊。在未來的幾十年間,乃至更長的時間里,中國軍隊的建設和發展仍將經受各種考驗。我們不知道新世紀的軍事變革將要把軍隊建設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中國軍隊將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始終不渝地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為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人民出版社,2007: 42.
[3] Huntington,Samuel P.:《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Mar/Apr99,Vol. 78,Issue 2.
[4]烏克蘭“橙色革命”幕后之戰[N].參考消息,2005-2-23.
[5]中國外交2007年版[M].世界在知識出版社,2007:15.
[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人民出版社,2007:45.
[7]外交部發言人:有關部門正在依法處置拉薩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N].解放軍報,2008-3-19.
[8]許嘉.冷戰后中國周邊安全態勢[M].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
[9]外電關注 中國完成裁軍20萬[N].參考消息,2006-1-10.
[10]我新一代殲—10戰鷹列陣領空[N].解放軍報,2006-12-30.
[11]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M].2004年12月27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
[12]2007亞洲國際海事防務展在新加坡開幕[N].解放軍報,2007-5-16.
[13]中印舉行陸軍聯合反恐訓練[N].解放軍報,2007-12-20.
[14]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暨全軍英雄模范代表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R].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