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是黨的十七大確定的戰略任務。當前,世界金融風暴的沖擊愈演愈烈,許多實體經濟面臨重新洗牌。對此,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冷靜應對,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通過推進環保等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拉動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戰略升級,為哈爾濱市經濟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和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一、明確思路,確定環保產業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
環保產業是指以防治環境污染、節能降耗、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市場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等經濟科技活動,是具有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朝陽產業。環保產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綜合效益好,市場穩定且潛力巨大,覆蓋國民經濟全部領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是新世紀國際經濟競爭的焦點,誰搶得先機,誰就掌握了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哈爾濱市必須及早謀劃,抓住當前的有利契機,以創新為動力,以利益聯結為紐帶,大力整合科技經濟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集中全力發展環保產業,使之成為發展最快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興產業群。根據這樣的戰略定位,哈爾濱市環保產業的總體發展思路應該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及《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的要求,把環保產業納入全市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實施重點扶持,優先發展;推動環保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相結合,與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相結合,與科技創新和產業全連接相結合;大力開發環保新工藝、新裝備、新技術、新材料,加速推廣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新標準、新措施,積極拓展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能源和綠色食品生產等新領域,逐步形成具有哈爾濱特色的環保產業發展新格局。
二、統籌規劃,構建具有哈爾濱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環保產業體系
1.污水處理技術開發及成套設備制造系統,這是環保產業最具優勢和潛力的重點發展方向。應以哈工大為技術依托,與哈工程大學、清華大學等相關技術力量協作攻關,開發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污水處理技術和成套應用設備、選擇優秀骨干企業組建產學研一體化集團,強化應用技術設計、成套設備制造和工程施工能力,完善科學的校(所)利益聯結機制,推進集約化、產業化發展,使之成為全市環保產業的骨干力量。
2.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開發及消煙除塵成套設備制造系統。充分發揮機電工業開發和加工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優勢和潛力,特別要利用好國有企業的閑置技術、裝備,大力推廣布袋除塵、靜電除塵、煙氣脫硫等已經成熟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推進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提高綜合效益,力爭占有國內消煙除塵設備市場的相當份額。
3.機動車排氣凈化裝置和雙燃料轉換裝置的開發制造系統。民營企業志陽集團研制開發的汽車排氣凈化裝置已經得到國家環保部的認可,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主要城市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應加大推廣力度。汽車雙燃料轉換裝置早已立項,應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投產達標。
4.環保產品質量監管系統。統一環保產品質量標準,加大質量監督力度;改造現有污染嚴重的設施,盡早提前退出使用,為轉入清潔生產騰出空間;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消減”,下決心關停一批水氣污染大戶。
5.清潔能源技術開發和設備制造系統。針對取暖期長、重工業比重高、工業和生產用鍋爐需求量大的問題,從解決污染物排放不達標著手,大力推廣散煤替代品及開發相關加工設備,加快燃氣、電能在城市餐飲、賓館服務和新建住宅取暖中的應用推廣。
6.噪聲防治技術開發及設備制造系統。這是城市現代化進程中亟待開發的環保產業領域。應充分發揮哈工程大學和省勞保研究所等單位的科技優勢,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促進大中型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加速開發生產各類隔聲、消聲、吸聲設備,形成從事噪聲防治技術開發及設備制造的企業群體,增強對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噪聲防治配套能力并積極開拓市場。
7.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開發建設系統。這是環保產業最具發展空間的特色優勢領域。要力爭在三方面有突破性進展:一是擴大無公害及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二是加速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推廣和產品開發。三是大力
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技術和生產規模。
三、集中力量抓好骨干企業和示范工程建設
1.抓住薄弱環節,提高企業組織化程度和市場開拓能力。加快企業的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加大資產流動和重組力度,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參股、控股、購并關聯企業,盤活資產存量,建立緊密型經濟實體。爭取在污水處理、汽車尾氣凈化以及雙燃料轉換裝置等項目上率先實現相關企業聯合和集團化經營。
2.依托骨干企業,強化重點工程建設。由政府創造商機對于骨干企業的發展壯大至關重要。哈爾濱市目前在建和下一步確定的重點環保建設項目主要是松花江沿岸改造工程,馬家溝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何家溝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二環路防治噪聲隔音屏工程,市區垃圾處理工程,哈藥廠、哈煙廠、化工五廠等工業廢水廢氣治理工程。面對總投資近百億環保部門的項目必須站在環保產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重新審視和確定重點工程建設的主體,著力培育壯大骨干企業。通過特許經營、公開招標、資產重組、掛牌上市等渠道,發展培育具有較強實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強的環保工程公司,支持其代表哈爾濱市競標國內外環保工程,帶動更多環保企業的發展。
3.實行政策傾斜,扶持骨干企業發展壯大。一是納入哈爾濱市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發展規劃,積極落實國家環保產業政策。二是提供資金支持,對承建重點工程項目的環保企業優先注入建設資金,優先投入技術設備,優先扶持上市,優先支持發債,優先協調貸款。對重點技改項目及產品的開發、重點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給予貼息和貸款擔保。三是減免稅費。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環保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重點環保企業技術改造的設備引進和產品進出口,爭取免征關稅和進口增值稅;對三廢增值利用的生產性企業免征五年所得稅,并在產品推廣上重點扶持。
四、實施環保科技創新工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
1.立足高標準,搶占環保產業的制高點。科技創新要面向未來,抓住核心技術,實行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相結合,在搞好傳統實用技術普及推廣的基礎上,加快高新技術轉化。重點發展高效除塵技術、污水資源化技術、毒害廢棄物處置技術、有機廢水處理技術、脫硫與回收工藝、固體廢棄物處理等環保關鍵技術。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功能,建立完善以科技開發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環保科技成果的應用與轉化。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要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圍繞環保關鍵技術領域進行研制、試驗和成果轉化。加強環保技術項目庫建設,認真篩選和向企業推薦成型環保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做到應用推廣一代、研制開發一代、儲備一代,不斷強化哈爾濱市環保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品規模、層次和水平。
2.建立利益紐帶,促進產學研有機結合。一是建立對接渠道,發揮院校所合作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建立環保、科技、經貿等職能部門與院校所和企業、市場之間的穩固工作聯系,掌握環保科技、市場發展動態,傳遞信息,牽線搭橋,組織技術攻關,協調利益關系,處理急難問題,使科技面向企業、企業依靠科技真正落到實處。二是放活科技人員。打破各種限制,鼓勵技術入股,有償轉讓科技成果,創辦環保科技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對興辦個體、股份合作等各種形式環保企業的科技人員,在注冊登記、市場準入上提供方便,在稅收減免上與同類企業一視同仁。三是引導科技成果轉化。把市場機制引入科技創新工程,重點攻關項目實行定向組織與市場招標相結合并逐步向公開招標方向發展。科研成果的轉讓、轉化逐步納入市場化軌道。鼓勵產學研聯建中試基地或互相持股,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向科工貿一體化方向發展。引導有實力的環保企業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與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長期合作,定向投入,委托培養人才和獲取科研成果,率先實現成果轉化。
五、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環保產業投入力度
1.創立環保產業發展基金。一是在財政投入上進行傾銷。二是擴大資金來源。已開增的垃圾處理費主要用于環境保護專項治理。公開募集發展基金,實行市場化運作,提高資金運營效益。
2.大力招商引資。一是發行債券或股票。在資產優化重組的基礎上,推薦優勢環保企業發行債券或股票,吸納社會游資,壯大龍頭企業實力。二是廣開引資渠道。加強與國際環保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經濟技術合作,拿出好的環保項目合作開發和建設。實行BOT等特許經營方式,通過工程招標由國內外企業出資建設公益性污水、垃圾處理廠等大型環保基礎設施,由投資方經營若干年后,無償交還哈爾濱市政府。以土地轉讓補償方式由開發商投資建設環保工程項目,建成后轉交給政府,政府提供一定面積的商業用地給開發商,以獲取回報。以資金補貼方式由開發商投資建設和經營環保工程項目,政府按其治理污染的數量提供處理費用或補貼。
3.加強項目準備,爭取國家財政支持和國際環保專項資金援助。目前,國家對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項目的投入每年在千億元以上,發達國家政府和國際環保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環保援助也逐年有所增加。各有關部門和相關企業要認真研究環保產業政策,掌握各類投資援助的方向和重點,提前做好擬上項目的準備工作,預留出匹配資金,加大工作力度,不失時機地爭取外部資金投向環保產業。
六、強化環境法制建設,培育和規范環保產業市場
1.加強地方環境法規建設。從扶持本地優勢行業發展壯大著眼,發揮人大的地方立法功能,建立和逐步完善國家法規指導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哈爾濱市環保法規體系。重點建立環保產品質量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環保工程承建資質審查制度,環保工程監理制度,環保工程項目招投標制度,等等,使哈爾濱市環保產業步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
2.規范環保產業市場管理。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依據有關環保法律法規和制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列出扶優限劣企業及產品名錄,通過支持、限制、轉產、關閉等措施,逐步優化環保產業結構,推動優勢行業、骨干企業及名優產品的發展。按照凈化市場、保護人民健康、促進公平競爭、有利于創新發展原則,加強環保技術市場、產品市場和工程承建等投資領域的規范、引導、服務和監督,建立正常的環保生產和流通秩序。在此基礎上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強化社會監督,嚴肅執法紀律,提高執法人員素質。
七、發展環保中介機構,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1.強化環保產業協會功能。著眼于為企業創新和發展鋪路搭橋,引導企業更快更好走向市場的服務宗旨,下氣力抓好環保產業協會的建設,使之承 擔起政府、企業、市場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重點組織好環保企事業間科技交流、人員培訓、聯合攻關、咨詢服務、信息傳遞、生產協作、科技成果轉化,協調工程項目立項、引資和競標,協調產品鑒定,參與制定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環保行業自律規范及產品質量標準,協辦企業資質和監理資格評審工作,承擔政府職能部門委托的專業任務。著眼于政企分開和職能轉變,把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相關職能剝離交由產業協會承擔。加強專職隊伍建設,充實力量,轉換機制,增強活力,逐步向有權威的行業自律組織方向發展。
2.加強環保信息網絡建設。以環保信息中心建設為重點,推動各層次網站建設,加大環保信息資源的開發力度,推進軟件開發應用,完善數據庫功能,拓展存儲空間和容量,提高信息處理和傳遞能力。搞好與市信息中心及國家相關信息網的對接,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發揮其在科技交流、遠程培訓、市場反饋、政策咨詢等方面的服務作用,推動環保產業信息化、智能化。
3.發展多種形式的環保中介服務組織。圍繞環保產業技術引進、科技交流、產品研制、技術轉讓、資產流動、成果轉讓、新產品推廣、市場開拓等,鼓勵創辦工程設計、信息咨詢、市場策劃、產品包裝裝潢等各類中介服務實體。支持專業中介機構進駐環保產業園區從事工程技術設計、資產評估、財務審計、法律咨詢、進出口代理等中介服務。
4.運用市場機制推進環保設施管理服務的社會化。把環境保護和環保產業開發引入到物業管理和住宅建設上,是探索物業科學管理的有效途徑。選擇重點小區試點,實行垃圾分類、回收和無害化處理,運用經濟利益調整等杠桿手段,把物資回收企業、以三廢為原料的生產企業、市政環衛部門全部吸引或參與到物業管理,形成專業化分工、市場化運營、系列化服務。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環保局道里分局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