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翻譯成WTO的通知語言是中國履行加入WTO承諾的內容之一。在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英譯過程中,存在著技術性和管理性兩方面的問題。地方性法規規章譯本在法規規章名稱、專有名詞和法律術語的英文譯法方面形成了初步的統一,在語篇安排和譯文風格上則較多地體現了中國法律法規原文的特征。中央和地方政府法制部門應加強翻譯力量的組織、培訓和協調,解決翻譯文本的統一性問題,保證譯文質量,維護國家法律權威。
關鍵詞:地方性法規;法律文本;翻譯
中圖分類號:DF127、H05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4—55—03
我國在加入WTO時承諾:只執行那些已公布的,關系到或影響到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知識產權或者外匯管理的法律、規章及其它措施;并特別強調了地方政府的地方法規、規則及其它措施也將符合《WTO協定》和《入世議定書》里承擔的義務。[1]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在入世之前就開始著手將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措施譯成WTO正式語言;入世以后,還應繼續把我國政策的變化,以及新制定的法律、規章、措施等在實施后90天內以至少一種WTO語言通知給其他成員國。因此,準確、及時地進行有關法律法規的翻譯,是履行我國加入WTO所作的有關承諾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規章譯審工作的現狀
目前,我國按照“誰制定、誰翻譯”的原則,地方政府負責組織翻譯有關地方性法規規章,并按規定程序將有關的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如期送至商務部,由其轉送WTO秘書處。按照WTO的有關規定,如果中英文文本存在解釋矛盾時,只有英文文本才有法律效力;同理,解決國際間的貿易糾紛,也只能根據英文文本作出判決。[2]因此,相關法律文件的翻譯不僅時間緊、數量多、范圍廣,而且質量要求高,任務十分繁重。
中國加入WTO前后,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各地陸續啟動了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譯審工作。以筆者參與的黑龍江省譯審工作為例,黑龍江省于2001年開始組織此項工作,由省政府法制辦公室綜合調研培訓處具體負責。法制辦隨即從省內高校和政府外事機關等處聘請了專業人員組成了譯審小組,逐步開展翻譯工作,并聘請國務院法制辦公室譯審和外事司張福處長等專家對譯審小組進行具體指導。2002年7月,綜合處進一步對譯審工作提出翻譯原則,概言之,要求譯文準確、術語規范、體現法律文本的風格;并具體提出,與國務院法制辦翻譯的法律及規章內容近似的,應參照國務院法制辦的譯本。
迄今為止,黑龍江省政府法制辦公室在大規模清理的基礎上,挑選出含有涉外內容的地方性法規、規章,進行了三個批次法規規章的翻譯,這些英文譯本經過二次審校,其中部分英文譯本已于2005年11月收入到《黑龍江省地方性法規規章匯編》(多卷本),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公開向社會發行。
二、地方法規規章翻譯中的若干技術性問題及解決
1.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名稱翻譯
地方性法規規章是我國法律規范的具體形式之一,其常用的體例名稱有:(管理)條例、(具體/暫行/管理)規定、(實施/管理)辦法、(實施/管理)細則等。
在對條例、規定、辦法、細則這些法規規章名稱進行翻譯時,應該遵循譯名同一律,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混亂。以《入世工作組報告》(Report of the Working Party on the Accession of China)的中文翻譯本為例,一些譯本未能還原我國法律法規的正式名稱,與此前這些文本的英譯有直接關系,因為譯者往往混淆使用rules, measures, regulations等名詞。例如: The Implementing Rules of the Copyright Law(《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被誤譯為《著作權實施細則》[3];The Interim Regulation on Charges and Fees of Legal Services《律師服務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被誤譯為《法律服務收費暫行條例》。[4]
黑龍江省在進行法規規章名稱的英譯時注意了這個問題。在《黑龍江省地方性法規規章匯編》中收錄的199件法律文件中:(管理)條例79件,譯為Regula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 );(具體/暫行/管理)規定52件,譯為(Specific/Interim) Provis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 );(實施/管理)辦法60件,譯為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實施)細則7件,譯為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通知1件,譯為Circular。筆者認為,雖然黑龍江省法規規章名稱的英文譯法尚有待于中國法律翻譯界對此達成共識,但它仍是一項具有建設性的工作,它形成了中英法律名稱之間的一一對應,并體現了目前我國規范性法律文件名稱翻譯的主流。
2.地方性法規規章中的詞語翻譯
在地方性法規規章譯審的過程中,一些中文詞語因為缺少在英文中的對應 (equivalent),給譯者制造了較大的困難。筆者把這部分詞語大體分為三類:
(1) 行政區劃、機關組織、職務職稱等專有名稱。盡管目前翻譯界對省(Province)、市(Municipality)、自治區(Autonomous Region)、直轄市(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等行政區劃名稱達成了相當程度的共識,但仍有例如“行署”、“建制鎮”、“縣級市”等詞語沒有約定俗成的翻譯;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墾、森工主管部門”暫被譯為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for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forest industry;各級國家機關組織名稱、職務職稱的譯法雖尚未完全統一,但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公布的《組織機構、職務職稱英文譯法通則》不僅制訂了翻譯的一般規則,還在附錄中列舉了“經濟社會調查總隊”(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Corps)、 “副巡視員”(Associate Counsel)等196個條目;雖然這是一個為迎接北京奧運會而制定的北京市的地方性的標準(DB11),對其他地區沒有約束力,也不具有強制性,但對其他省市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譯審卻頗有借鑒意義。
(2) 法律術語。中文法律中的一些術語也因為缺少在英文中的對應而不得不采用意譯、解釋性翻譯、創造新詞語等方法,如:“人民調解”(people’s mediation)等;但另外一些術語有多重譯法,如“行政處罰”(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penalty) 、“行政復議”(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review)、“行政處分” (administrative/disciplinary sanction)、“勞動教養”(indoctrination/rehabilitation through labor)等。鑒于術語的一個重要原理就是能指和概念之間的關系具有單義性,即一個概念有且只有一個術語稱名,[5]今后的譯審工作必須明確這些術語的英譯,因為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它們將成為具有中國法律內涵的英文詞匯。
(3) 其它具有中國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普通詞語。地方性規章中常出現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如:“統籌規劃”(overall planning)、“條塊結合”(combining sectoral administration and regional administration)、“收支兩條線”(receipts and expenditure in separate channels)。這些詞語的英譯能否完整表達這些詞語原有的相對固定的概念,尚需進一步推敲。此外,地方性法律文本中也會出現“吹制糖人”、“絕后窖”等普通詞匯,帶有方言的特征,也要進行創造性的翻譯。
3.語句、語篇和風格問題
法律漢語莊重、嚴肅,但其表達直接、簡潔、易懂,與普通漢語的表達非常接近。相比之下,法律英語則與普通英語區別很大,贅詞偏多,句子冗長,使用多重的從句導致句子結構復雜。從收錄在《黑龍江省地方性法規規章匯編》的英文譯本來看,它們較多體現了中國法律法規原文的風格,因而比較貼近普通英語,具有如下特征:
(1) 較少使用古英語詞匯,如:therein(在其中)、thereof(其)、thereto(附隨)、herewith(與此一道)、whereas(鑒于)、thence(從那里)等。這些復合詞的使用往往能夠使上下文得到很好的銜接,但在法律文本英譯本中并不多見。
(2) 對法律英語中常見的句型,譯者一般能夠較多地使用a. “where” 引導法律條件從句,常用于翻譯“……的”字結構;b. “otherwise”, 表示“除……之外”,常見于“unless it is otherwise provided……”;c. “in respective of”表示“對于”;d. “Any person who does …… shall be……” 描述一定行為及其引起的法律后果。
另外,短語“for the purpose(s) of…”常見于法律文本英譯本的總則部分,表示立法目的。在《黑龍江省地方性法規規章匯編》中收錄的英譯本中,除了5篇使用了“with a view to” 或“in order to”,其它文本中全部使用了該短語。如:《黑龍江省工業污染防治條例》第一條規定:“為防止和治理工業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弊g文為:For the purposes of preventing and curbing industrial pollu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 these Regulations are form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n ligh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this Province.
然而,for the purpose of 在法律英語中更多用于表達“就……而言”,如“for the purpose of Article 5”。因此,用該短語表示立法目的遭到了學者的批評,但該短語的使用幾乎已到了約定俗成,不可逆轉的地步。[6]
(3) 譯者較少使用 “subject to”, “without prejudice to”, “notwithstanding” 和“save”等其它常見法律英語句式,其中用“save”表示“除……之外”的頻率為零。
三、地方法規規章翻譯中的管理性問題及解決
目前,我國制定的法律法規數量不斷增多,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英譯工作已經成為一項長期性、持續性的工作。但此項工作剛剛起步,很多管理性問題也很突出,亟待解決。
1.翻譯力量的組織、規范和培訓問題
地方法規規章的初譯主要依靠地方上的翻譯力量,由地方政府的法制部門組織。由于法律文本英譯的特殊性要求,譯員最好有法學和英文教育的雙重背景,這使政府法制部門在挑選譯員時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以黑龍江地方法規規章的初譯為例,目前譯員主要來自在高校從事英語語言文學或法學教學研究的教師和政府外事部門的工作人員,譯員個人對所譯文本的質量負責,相互之間溝通較少。此外,初譯譯員在提交初譯譯本之后,很少能夠得到來自一審和二審的反饋。這不僅不利于譯者能力的提高,也不能集思廣益,提高譯文的質量。政府法制部門可以采取組織講座、研討等多種形式,加強對這支翻譯隊伍的培訓。為了提高翻譯質量,政府可以利用其已經建立的專業人才庫,在譯員遇到技術性問題時為其提供專業的支持。
2.翻譯人員與立法者的橫向溝通問題
由于地方立法語言審查程序缺位、立法者語言規范意識淡漠等多重原因,地方立法的語言表達技術還存在一定缺陷,導致地方性法規規章的中文文本本身就存在語法、修辭或邏輯上的毛病。在有些情況下,譯者可憑借自身的語言能力,在英譯本中予以糾正。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立法語言本身的問題就直接影響了英譯的質量。地方性法規規章一般都在附則部分規定了該文本的立法解釋機構,然而譯員在遇到問題時卻沒有渠道與立法解釋機構溝通,這也是政府法制部門在進行譯審工作管理中的一個缺陷。
3.翻譯文本的統一性問題
地方立法文件通常依據國家法律及其配套的行政法規,并結合本地方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做出規定,行文上往往與所依據國家的法律文本近似,各個地方的文本雷同的情況也不少見。但在翻譯地方性法規規章時,各地各行其是,同樣的法律語言存在不同的翻譯文本,這是目前我國法律英譯工作中需要解決的最迫切問題之一。如果能建立一個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牽頭,協調各地方法律文件翻譯的機制,這個問題應該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
四、結語
地方立法在我國立法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將地方性法規規章翻譯成英文文本是我國履行WTO義務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地方性法規規章譯審的過程中,譯審人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譯審工作管理部門也應該加強協調和管理,保證譯文質量,以維護我國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從而有力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中國入世議定書(第2條第3款)[M].
[2] 程樂,龐繼賢.中國入世之后的地方法律翻譯[J].美中外語,2004,(2):9.
[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規文件匯編(中)(第五章第257節)[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1).
[4]中國入世議定書(第二章第57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
[5] 杜金榜,張福,袁亮.中國法律法規英譯的問題和解決[C].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67.
[6] 李克興,張新紅.法律文本與法律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6:132.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ocal Regulation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Case Analysis 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bstract:Translating loc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to WTO working languages is one commitment assum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there exist both technical and managerial problems. Translations of titles, proper nouns and legal jargons for the most part are articulated, while in terms of discourse the Chinese versions largely embody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texts. Legal Departments of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reinforce the organization, train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to ensure uniformity and quality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and to uphold the majesty of the law.
Key words: local regulations; legal text; translation
(責任編輯/劉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