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漢習語同為語言的一部分,也共同擁有著習語的語言上的一些共性,但由于英國和中國都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各自的民族文化和語言習慣,這也使英漢習語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性。本文主要從英漢習語的五個方面的差異入手,探討了中英兩國習語差異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 :中英兩國習語;差異;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24—70—02
英漢習語是英漢民間文學藝苑中的兩朵奇葩,順著歷史的長河流傳至今。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富于哲理,凝聚著各自民族的經驗和智慧。然而英國和中國都是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幾千年以來形成的語言習慣,雖然英漢習語同為語言的一部分,也共同擁有著習語的一些語言上的共性,但仔細探究就會發現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別,二者有著很大差異。
這里所指的“文化”,包括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約等一切人類社會共享的產物,即一個社會的整體生活方式,而每個民族又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就是聯想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但對文學卻極為重要。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二者的關系。
一、 歷史生存環境的差異
英國是一個島國,航海業發達,英國人也就與海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在英語中有數不盡的習語與海有關。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揮金如土)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乘風揚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kes a skillful mariner. (不經風浪,水手難當)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奮力圖存)
對于漢民族來說,航海業遠不及農業發達,中國幾千年以來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國家,因此反映農業方面的習語就多一些。如:
“好谷不見穗,好麥不見葉”、“冬耕深又旱,莊稼百樣好”、“春雨貴如油”等。
由于兩國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引起了習語上的巨大差異。英國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春季多雨,夏季溫馨宜人,因此文人常用夏季的溫和來比喻自己心愛的事物。如莎士比亞在詩中把友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而漢語卻并非如此,夏季的太陽常被稱為“驕陽”,或用“烈日炎炎”來形容,如毛澤東的詩句“我失驕陽君失柳”中“驕陽”即指夏天的太陽。又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的“東風”指的是春天的風,而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中是用“西風”來指春天的風,這與漢語是大相徑庭。由此可見,地域差別對英漢習語的影響。
二、 對動物看法的差異
由于歷史不同,習慣不同,英漢民族對動物的看法也略有不同,這在習語的使用中有所表現,其中最常見的不同是對“狗”的看法,在英語國家,“狗”是人們的最愛,被視為伙伴和朋友,因此常用狗來自喻。如:
A man has his hour, and a dog has his day. (人有得意日,狗有稱心時。)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
而在漢語中卻并非如此,狗在中國人心中并不可愛,甚至是種卑微的動物,因此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義,如:
“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甚至“痛打落水狗”、“狗眼看人低”等。除了狗之外,,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對牛、馬的態度也不同。在英國牛的作用一般是產奶和肉食。如:
Why keep a cow when you can buy the milk.(牛奶能買到,何必養牛?)
而在中國人心中,牛還有其象征意義。即“力量”。如“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對于馬,英國既用來耕地、拉車、載重,也用作坐騎。如:
All lay loads on a willay horse.( 馬善被人騎。)
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
而在中國,馬不用來耕地,而主要是用為坐騎。因此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人要煉,馬要騎”、“好馬配好鞍”等。
對于森林之王,在英國人們推崇“獅子”,而中國卻永遠是“老虎”,因此,英國習語中有:
An as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三月開始猛如獅,月底溫如羔羊。)
而漢語中卻是“苛政猛如虎”、毛澤東的“虎踞龍盤今勝者”、“虎背熊腰”、“龍潭虎穴”等,在無數成語或典故中老虎都為威武、兇猛的象征。在中國人心中,老虎為獸中之王,可一種虛幻的動物“龍”卻是漢民族極為崇拜之物,封建時期的皇帝,又叫“天子”,也叫“龍鐘”,皇帝的衣服叫“龍袍”,做的車叫“龍輦”,睡的床叫“龍床”,意之封建最高統治者把自己的一切都與“龍”聯系起來,這就足以說明中國對龍的推崇程度了。現在,龍仍然有其不敗的地位,代表著吉祥、豐收、幸福。因此,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稱中華民族為“東方巨龍”。可在英語中,龍絕對沒有吉祥之意,而是一種可以噴火的恐怖動物。如:You can’t beard the dragon in his lair. (太歲頭上不得動土。) 可見差別之大。
三、 習語的差異
要說明英民族與漢民族在習語方面的差異,“酒”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英民族愛酒,對于他們來說,酒是一種文化,沒有菜也可以喝酒。因此,“酒吧”便成了他們娛樂休閑的場所。因此有習語:
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名自來。)
Old friends and old wine are best.(陳酒味醇,發友情深。)
盡管英國人愛酒,但中國人對酒的熱愛卻遠遠地超過英國人。酒不僅是文化,更是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是無處不在的,如:酒逢知己千杯少、無酒不成席、酒不醉人,人自醉、敬酒不吃,吃罰酒。
四、 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
在英國,宗教在人們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既給了人們“天堂”般美好的希望,也讓人們對“地獄”充滿膽怯。英國人讀《圣經》,星期日要去教堂做禮拜。無論生老病死、結婚育兒,人們都要使之與宗教產生聯系,他們的生活離不開宗教,把它視為生命的靈魂。因此,英國人說:“A man without religion is like a horse without bridle. 宗教已經成為他們生命的靈魂。(人無信仰猶如馬無韁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在封建時期,英國的宗教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即God is everything.(上帝就是一切。) 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滲透到英國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時,它也束縛各方面的發展,甚至在一定的時期,宗教阻礙了英國的進步與發展。這些在習語中也有反映。如:
The cross on the bread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d.(胸前掛著十字架,心中卻裝著魔鬼。)
The devil can cite scripture for his purpose.(魔鬼存在著歹心,也會引用《圣經》)
The nearer church, the farther from god.(離教堂越近,離上帝越遠。)
在中國,道教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宗教,但卻不及佛教流傳廣、影響廣。曾經有“南朝四百八十寺”,足以說明佛教影響之廣。因此,有許多習語與佛教有關。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受磨練不成佛”“借花獻佛”等。由于佛教主要宣揚棄惡從善、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因此與其相關的習語也多為勸人為善,但影響程度卻遠不及英國宗教。
五、 歷史典故的差異
英漢歷史名人名著名典對各自的民族文化同樣產生很重要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過歲月的篩選,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一部分形象地保留在各自的習語中。如:
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的弱點)
Meet one’s waterloo (一敗涂地)
To kiss the hare’s foot (遲到)
在詩及《圣經》中的一些句子也成為人們常用的習語。如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說: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玫瑰不叫玫瑰,芬芳依然如故。)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膽怯者真正死之前已死過多次。)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一知半解是危險的。)
Caesar’s wife should be above suspicion.(愷撒之妻應避嫌。)
Too much curiosity lost paradise.(過分好奇者不快樂。)
在漢語中,從大量的詩歌與名著名典中流傳下來的習語更是數不勝數。由典故而來的如:“名落孫山”、“葉公好龍”、“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等。
來自名著的習語有:“大意失荊州,驕傲失街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沒有打虎將,過不得景陽崗”。
來自詩句的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英漢兩民族都擁有著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歷史背景、地理環境、風土習俗等各方面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從各自習語上的豐富及其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上就可以看到,無論哪個民族的語言都是一個知識的寶庫,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與研究。
參考文獻 :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成語大詞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3]鄧炎昌、劉潤清.文化與語言——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英國COBUILD小組.柯林斯COBUILD袖珍英語習語詞典[K].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德春、楊素英、黃月圓.漢英諺語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6]鐘鋒.英漢典故詞典[M].漓江“桂林: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