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約瑟夫,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先給出了創新的含義后,創新理論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重視。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生產手段的新組合,創新概念包括下列五種情況(1)采用一種新的產品;(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一個新市場,(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給來源,(5)實現任何一種新的產業組織方式或企業重組。而管理創新最早是由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20世紀50年代首先提出的。而講到創新和管理創新,我碰到了兩個難題早在30年前,著名科學史家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了一個至今仍然困擾大家的“李約瑟難題”,那就是為什么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做出了突出貢獻,遠遠領先于當時的歐洲國家,但是近代的科學和工業革命卻沒有在中國發生?而就在3天前,美籍華人黃全愈在《光明日報》上也提出了一個“黃全愈難題”,那就是為什么中國的孩子年年榮獲各種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獎,而中國的成人卻沒有一個獲諾貝爾獎’我認為這兩個難題就涉及到了創新、創新體制和創新思維問題。有這樣一個被國人看似笑話的例子,加拿大的小學生在上數學課,老師提問到:“6×7等于多少?”,一個學生回答道“等于40”,老師說:“好(good),不過如果你的答案是42就更好(very good)。”如果同樣的回答出現在的中國的小學生課堂上,這個小學生可能會遭到同學的譏笑,而老師也會說:“回答錯誤。”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加拿大和中國教育模式的差異性。中國的教育容易扼殺興趣,將創新思維扼殺在幼芽階段,而加拿大的教育不是讓你承認錯誤,而是通過肯定和游戲來培養興趣,啟迪和呵護創新思維。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啟迪是老師、教育行業和整個社會都要對創新思維予以鼓勵和呵護,絕不能挫傷。
江澤民同志曾多次強調創新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指出“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的不竭動力。”而對于企業來講,管理創新更是有關企業生死存亡的大計。正常的企業都會經歷“生長衰老死”的生命周期,當然有的企業也會發生“非正常死亡”的情況,由于天災人禍導致“暴病而亡”。正像人的身體通過保健、鍛煉可以增強抵抗力、延長壽命一樣,企業也有一套規律性的策略和方法來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永葆青春。那么,為什么有的企業壽命很短,有的企業卻“基業常青”,怎樣才能使企業長壽呢?那就是管理創新。企業是一個開放系統,為了適應技術、市場等外部環境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企業必須不斷的創新和蛻變。
如何使企業長壽,管理創新至關重要。而把握管理創新首先應把握世界范圍內的企業管理趨勢,那就是:
1 企業權益主體從單一主體到多元主體。
2 企業戰略從競爭走向競合(紅海到藍海戰略)。
3企業組織從高層的科層組織到扁平化、虛擬化和網絡化的組織。
4 企業管理理念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以知識為本。
5 企業經營管理范圍從地域化到全球化。
6 企業生產經營方式從工業化、大批量到信息化、個性化。
其次,近二十年來,中國從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變,中國的企業管理模式和中國的企業經營者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1 中國的企業管理模式發生了如下變化
①從單一、封閉的企業管理,轉變為復雜、開放的市場經營。
②從以實物形態為中心的管理,轉變為價值形態為中心的經營。
③從應付政府評比“要我管”,轉變為應對市場“我要管”,為提高市場競爭力而加強管理。
④從一般化的提高競爭力,到從學習力、文化力、創造力高度打造本企業獨有的核心競爭力,以心為本。通過深入人心、打動人心的管理來建立學習型組織。
2企業經營者的變化。優秀廠長不一定是優秀企業家。從廠長到企業家的轉變需要實現如下幾點
①從重戰術到重戰略,成為戰略家。
②從重體力到重智力,成為思想家。
③從守成到創新,成為開拓者。
④從封閉到開放,成為整合市場資源、社會資源的活動家。
⑤從政企不分的企業官員轉變為專家型的職業化經理人。
只要做到這些轉變,優秀的廠長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
我國企業在管理創新進程中正在不斷前進,下面五個企業的案例是個充分的佐證:峰峰集團把IS09000系列質量標準,創造性地應用到黨建中,并創造了黨建的科學質量體系。瓦房店軸承集團引進現代物流管理系統,對條塊分割、混雜分散低效的傳統物流管理進行了流程再造,建設起“采購一個口、保管一個庫、管理一張網、供應一條鏈”的物流管理系統。漳山發電公司打破過去“大而全”的管理模式,創造了利用社會化分工和服務體系,提高自己專業化水平的創新理念和經驗。特別是上海“寶冶建設”和朔黃鐵路更給人以啟發。“寶冶建設”提出了“戰略創新”和“戰略適應”的概念,朔黃鐵路則是“源于國鐵,優于國鐵”,創造了以“規模運作、自主運營、網運分離、聯合運營、統分貫融、保障綜合”為特色的朔黃模式。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