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董事定義
關于董事的定義,各立法和學說并不統一,我國《公司法》也未界定董事的定義。根據《布萊克法律辭典》,董事為:“依照法律被任命或被選舉并被授權經營管理公司事務的人。”而根據《英漢辭海》,董事為:“由公司股東委任、授予全面控制和指揮公司企業的組成員之一。”二定義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樣。因此,不管董事的定義和名稱如何,董事的職能必須明確。我國公司法并未規定董事的職能,僅規定了董事會的職權。不過,董事是董事會的組成成員,所以這些規定也可以作為界定董事職能的借鑒。筆者認為,董事的職能為:經營決策和業務執行。因此,從董事職能和概念區分上,并按照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董事可以理解為:依法由股東選舉,具有經營決策和執行公司業務的權限,而構成董事會成員的人。但在實踐中,關于董事的稱呼五花八門,所以本文所稱董事包括任何具有董事職能的人,而不管他們的名稱如何。凡是具有經營決策和執行公司業務權限的人,包括董事長、常務董事、執行董事、董事等都是本文所述的董事范圍。
二、董事對股東責任的現實性
股東是由投資者轉化而來的,各投資者共同出資設立公司的行為是一種共同一致的共同行為。這種行為的結果產生了獨立于投資者的有著自己獨立法律地位的公司。相應的投資者也轉化為公司股東。
1 投資者向公司投資后,對自己的投資就不再享有所有權,而轉化為股東權和公司法人權利。股東人格和公司人格獨立存在,公司人格并不吸收股東人格。股東只能通過行使股東權的方式來關心或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
2 隨著現代公司規模的擴大,尤其是股份公司的出現,使公司的股份小額化、分散化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的分散化,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這樣必然產生許多的中小股東,他們無力也無必要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其地位幾乎與債權人地位一樣,成了只是消極等待紅利的股東權人。
3 從權利義務角度觀之,公司董事和股東之間并無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為大多數國家的立法和學說所承認。董事僅是公司的義務人而不是股東的義務人。
4 在股份有限公司的利害關系人中,與公司利益關系最為密切首推股東。因此,在公司中股東權益的保護是一個關系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雖然各國公司立法都設計嚴密而周全的制度來保護股東權益,但都是從公司角度而言。其實,公司的行為都是由董事來具體完成的,而公司的利益與股東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代表公司利益的董事直接影響著股東權益。所以,設立并強化公司董事對股東的責任,更有利于股東權益的保護。
需要說明的是,從我國公司法及有關規定看,股東可以兼任公司董事。在這種情況下,兼任董事的股東從其自身利益出發,亦會盡職盡責地履行其對公司的義務,與本文所探討的加強董事對公司第三人的責任的目的并不矛盾。同時,兼任董事的股東只是少數,而且由于其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容易控制甚至操縱公司的經營管理,損害其它非董事股東的合法權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需要特別強調股東權益的保護。
三、責任學說
董事對公司股東的責任,源于法人機關責任學說。關于此學說,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無責任說;一種是連帶責任說。
我國的傳統影響傾向于無責任說。該說的代表人物是我國的著名法學教授馬俊駒,他認為,法人機關成員在執行職務時所為的行為,就是法人的行為。那么其后果應由其法人承擔責任。為什么又要與法人機關成員共同承擔連帶責任呢?實際上,在執行法人職務過程中,法人與法人機關成員是置于一個民事主體之中的,他們對外不可能承擔民事責任。只要是法人機關成員執行法人職務的行為,都應看作是法人的行為,這與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是一致的。《民法通則》僅規定了法人對其機關成員的職務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卻未規定法人機關成員對其職務上的過錯也應當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
連帶責任說主要反映在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和學說上。臺灣民法第28條規定:“法人對于其董事或職員因執行職務所給加于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另臺灣《公司法》第23條規定:“公司負責人,對于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到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臺灣學者何孝元認為:“董事既為法人之代表,就董事因執行職務所造成他人之損害,法人與董事應負連帶賠償之責。”
關于這兩種學說,筆者同意連帶責任說,理由如下:
1 導人連帶責任說,可以促使董事慎重守法,通過加強董事的責任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公司業務之執行,事實上由個人董事擔任,公司法為防止個人董事濫用職權而侵害公司利益,并使受害人多得獲償之機會,故令個人董事與公司連帶負賠償責任。考察連帶責任的起源,其考慮的僅僅是債權人多得獲償機會而不是過錯問題。所以在規定連帶責任的情況下,股東可以向公司和董事任何一方求償。顯然,股東的受償機會大大增加。
2 公司作為法律擬制的人,其本身并無作為,其作為都是通過公司機關來完成的。具體來說,由每個董事按照董事會決議來實現,因此,每個董事的行為,公司必須對其負責。然而,在執行公司意志中,董事的意志也要滲入其中,而且往往起決定作用。因為公司的意志最終還是由個人意志組成的,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公司董事應與公司共擔風險,與公司共同對第三人負連帶賠償之責。
3 現代公司中董事會職權日益擴大。許多國家的公司法都規定,董事會除享有公司法規定的權利外,還享有公司章程規定的其它權利。也就是說,董事會的自治權越來越大,其實際控制甚至操縱公司經營管理。相應地,董事的職權也越來越大。若不加以控制,就易濫用,從而損害公司以及公司第三人利益。因此,采用連帶責任說,使董事在一定情況下,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更能適應現代公司的發展趨勢和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
四、責任性質及責任特點
股東不是公司的直接受害人,而是公司的間接受害人。首先,董事僅僅是公司的義務人,而不是股東的義務人。董事的行為若違反公司法或公司章程,只會給公司造成損失,而公司的損失影響到公司的股東。由此,董事對公司股東責任不符合民法的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和特殊侵權行為之債責任主體,而應當是一種基于特殊保護股東權益的特別責任。
據此,筆者認為董事對股東責任應當具有以下特點:是一種法定的連帶責任。董事對第三人責任不是一種獨立的單獨責任,而是一種與公司連帶的賠償之責。這是因為董事終究是公司的機關成員,其具體行為時是披著公司的面紗進行,或稱為表件代表。董事與公司之間的關系相對于第三人來說,是一種內部關系。通常由于這種內部關系,董事不應對外承擔責任。但在特別法律規定下,為使股東多得獲償之機會,而要求董事承擔責任。鑒于董事為公司機關的成員,董事與公司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可分性,所以董事與公司對第三人的責任是一種連帶的不可分之責。如果在揭開公司面紗的特定情況下,則董事對受損人的責任就是一種一般的獨立的單獨責任,而不是本文探討對于公司第三人之特別法定責任。五、完善我國《公司法》中關子董事對公司第三人的責任
從我國有關立法看,我國《公司法》沒有關于董事對公司第三人責任的規定,只有海南經濟特區股份有限股份公司條例明確規定了董事對第三人的民事責任。該條例106條規定:“董事履行職務犯有重大過錯,致使第三人受到損害,應當與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該規定過于簡單、概括,不利于實踐操作。我國《公司法》第212條規定:“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它直接責任人員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董事是公司機關成員,是公司的主管人員和責任人員,應當適用本條。
目前在我國經濟生活實踐中,出現了“窮廟富方丈”、“破廟富方丈”的怪異現象。在國有企業紛紛倒閉、資不抵債時,一批批法人機關成員卻富得流油,一批批百萬富翁脫穎而出,可人民法院審結的經濟案件卻無法執行。1997年,安徽省蕪湖市展開“破產企業挖蛀蟲”活動,當地29個破產國有企業無一例外存在管理人員受賄和侵占公司財產,共110人涉嫌犯罪。對于這些怪異現象,一些學者認為這應歸于我國的所有制和體制問題,認為只有對企業進行私有化和民營化才能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并不如此,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建立有效的、完善的經濟制約機制,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強化法人機關成員的責任,尤其是要強化其民事責任。這樣有利于規制董事的行為和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以使他們的利益達到平衡,同時也有利于公司本身的發展。
因此,建議我國《公司法》應增加關于董事對公司第三人責任的規定。如前所述,董事對股東責任是一種法定的加重責任。《公司法》在完善此規定時,應對董事對股東責任承擔條件、免責條件以及與公司承擔連帶責任的比例都應細化規定,以免董事與股東之間的利益失衡。同時,鑒于董事對股東責任的特點是基于《公司法》的特別規定的一種法定責任。宜采用列舉式規定,而不宜采用概括式規定,因為這樣可防止公司股東任意追究董事責任,損害董事利益,同時在實踐中也更具有操作性。筆者認為在以下幾種情況下,董事應對公司股東承擔責任:
1 董事在執行職務有惡意或重大過失,對公司股東造成損害,應與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2 董事濫用職權給股東造成損失的,應與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3 董事對其應提供的重要信息,或披露的重要文件,如有虛假的或隱瞞重要事實,給公司股東造成損失的,應與公司承擔連帶責任。但董事證明未有過失的除外。
4 董事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公司章程的行為,給股東造成損失的,應與公司負連帶責任。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