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目前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嚴重后果,美國經濟學家布蘭查德(Blanchard)和他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事還保持著相當的樂觀情緒,他們認為美國沒有機會重演1930年代的大蕭條,因為人們已經從那段痛苦的經歷中吸取教訓了。布蘭查德長期研究宏觀經濟,他寫的宏觀經濟學教材暢銷全球,在學術界亦享有很高的聲譽。但這次他的話有點太不“謙虛”了,就連素以樂觀派自居的哈佛大學曼昆(Mankiw)教授(同樣也是研究宏觀經濟)都覺得他的話說過頭了,“沒有機會”這樣的字眼在他看來,顯然有悖于經濟學家的職業素養。事實上,經濟學界對大蕭條還遠遠沒有達成共識,對那段歷史的研究并沒有形成有廣泛說服力的解釋。
必須承認,經濟學家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理解已經大大加深了,并在實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政策指導作用,尤其是他們在宏觀經濟上的研究成果提高了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但是,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全球金融市場被信息技術和人類永無止境的貪婪推至極為復雜的程度,世界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關聯程度也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因此也造成了當代各國經濟波動增大和不確定性的增加。而人類現在擁有的智慧大多從歷史數據研究得來,只能用于解釋過去,對于動態發展中的現在和未來其實知之甚少,比如在全球一體化的開放條件下諸多經濟因素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系,宏觀調節的時機將如何影響政策的預期以及實際的效果,這些都是困擾當前決策者和經濟學家的難題。
像美國那些不夠“謙虛”的經濟學家一樣,國內很多專家也拍腦袋說,中國是這次全球性危機中的安全島,美國和其他國家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限,還有經濟學家主觀臆斷中國在這次危機中將獲得“百年不遇”的強國機會。溫總理說,信心比黃金還貴重。在當前的艱難時局下保持樂觀和信心當然是千金難求的事情。但是,有信心不等于盲目樂觀,更不等于自欺欺人。應該看到,由于金融危機的蔓延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消費需求下降,中國過去30年主要以出口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能持續,而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沒有形成。
從去年開始的銀根緊縮和人民幣加速升值,導致沿海地區大批加工貿易型企業死亡,接著是股市暴跌,投資者信心遭到重挫,樓市開始轉入低迷,接下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出口需求和投資受到進一步抑制。這一切都清楚表明,全球化程度很深的中國經濟難以獨善其身,我們有理由對未來的經濟形勢擔憂。尤其需要警惕的是,由于無知的樂觀,可能會導致忽視和輕視,從而過高估計了現實經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導致經濟干預政策實施時機的延誤和資源的錯配。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也許只有上帝才知道拯救世界的諾亞方舟在哪里。而人類惟有在上帝面前低下頭,保持永遠的謙虛,才能不斷接近解決問題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