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企業是經營信用的企業,因此它比一般工商企業具有更明顯的脆弱性,社會性的危機一旦影響到其流動性,就容易導致其陷入經營困境
一般認為,是次肇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成因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消費者過度提前消費、房地產市場投機過度強烈、利率在較短時間內大起大落、次級抵押貸款被過度證券化并衍生出了更多的金融交易。在以上條件同時具備的情況下,一旦房地產市場出現轉折,積聚的泡沫便被輕易刺破,整個市場急轉直下,造成相關金融機構巨額損失,甚至紛紛破產倒閉。并通過各種傳導路徑將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傳導到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應該說,上述邏輯是可靠的,對美國金融危機成因從現象上給出了一個很好的解釋。那么,現象的背后是什么呢?透過金融危機鏈條上的當事人和當事企業的行為表現,我們可以發現,由于缺乏誠信,缺乏對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足夠責任心,從而使企業和當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時候日益背離了社會價值要求,當幾乎所有環節上的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悖的時候,這種力量積聚起來便形成了對企業環境的一種災難性的破壞,而系統性的社會災難自然使幾乎每一個深處其中的微觀個體都難以避免遭到傷害。
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企業發展要合乎社會倫理要求,謹慎地使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始終保持一致,惟有如此,才能在創造企業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創造福利,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金融企業是經營信用的企業,因此它比一般工商企業具有更明顯的脆弱性,社會性的危機一旦影響到其流動性,就容易導致其陷入經營困境,對商業銀行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始終堅守“誠信”,謹慎維護企業相關者利益,不僅是對社會負責任的表現,也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實現自身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然而,遺憾的是,此次美國金融風暴中次貸產品運行的很多環節,我們可以發現,恰恰是缺乏了誠信經營的基本意識,譬如,商業銀行和貸款機構通過資產證券化轉移壞帳帶來的直接風險,從而放松信貸標準,肆無忌憚地擴展客戶;評級機構在對債券評級時缺乏準確性和公正性,把很多潛在風險很大的次級債券評為與政府債券相同的AAA級,對投資者起了惡劣的誤導作用;一些抵押貸款經紀人無視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并鼓勵對現有抵押貸款的過度再融資,甚至教唆借款人以技巧和手段提高信用分數,以輕松獲得貸款;投資銀行設計出種種復雜的次級債產品,并以其“專業性”和推銷術在世界各地營銷次級債產品,這種在實際上可能連設計者自己都說不清楚傳導機制的產品自然讓其他機構也難以找出破綻,于是紛紛加入到次貸鏈條中。

資產證券化本來的初衷是分散風險并以此來消弭風險,從工具價值上來說,這種做法本無可厚非,應用得當的確可以作為一種風險管理的很好工具。但使用這種工具的前提是必須弄清楚它的原理和運行機制,弄清楚它對社會各利益相關者的影響作用,并控制在一個安全范圍內,否則,無視社會責任,過度追求自我利益的證券化只能是將風險無限放大并無限擴散,最終會傷害到社會,也會傷害到自身。可以想見,如果在次貸鏈條上的每一位當事人都能夠有社會責任意識,誠信對待客戶和利益相關者,也許,次貸問題就不會演變成全球性的危機。
雖然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機構的直接影響有限,間接影響也在可控范圍之內,而且,由于中國金融體系的封閉性與監管部門多年堅持穩健發展原則,中國金融機構爆發美國式次貸危機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我們也的確需要深刻反省自己,以美國同行血淋淋的教訓來警示自己。
首先,對商業銀行來說,必須時時堅持誠信經營的原則,任何企業利益的獲取都不能危害社會;第二,要堅持穩健經營的原則,堅持把風險管理放在第一位,在思考未來事件的時候,不能憑借任何的幻覺和僥幸,既重視風險管理工具的參考作用,更要依賴高超的智慧、理性的判斷力;第三,金融衍生品的創設和發展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要從起步階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場風險,提高銀行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審慎穩步地開展資產證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