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化工產業是西安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需要大力發展。西安應根據產業鏈分工的原則,利用陜北提供的能源化工原料和中間產品,發展和完善能源化工下游產業和精細化工產業,建立西安渭北能源化工產品生產基地和物流中心、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能源化工企業總部聚集區和西安高新區能源化工產品和技術研發中心,擴展西安西郊能源化工產品專業化市場,以此加速西安市各區域之間的產業聯系并進一步完善西安能源化工產業鏈。
關鍵詞:產業鏈分工;西安;能源化工產業;
一、引言
陜西是我國能源化工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但從行業分布看,陜西省能源化工產業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產業鏈的上游,而能源化工中下游產業如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塑料制品業、橡膠制品業和化學纖維制造業相對弱小。從地區分布上看,陜西能源化工產業主要集中在陜北的延安和榆林,而西北經濟中心西安能源化工產業增加值20.06億元,僅占陜西能源化工產業增加值的1.91%,能源化工產業成為西安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從國內外經濟成長的實踐來看,重、化學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必要階段之一。日本從1955年~1973年。重、化學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44.6%提高到64.3%,為日本知識集約型工業和第三次產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呂有晨,1980)。上海把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2006年增加值333.48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13.31%。
國家在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西部要“優化發展能源及化學工業,充分利用西部地區水能資源、煤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優勢。提高優勢資源加工增值比重,加快建設若干國家重要的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工業開發、接續基地和重要能源化工產品加工基地”。同時要求要“按照引導產業集群發展、減少資源跨區域大規模調動的原則優先產業布局,促進主要使用海路進口資源的產業在沿海地區布局,主要使用國內資源和陸路進口資源的產業在中西部重點開發區域布局。”西安位于中國的中心位置,是西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發展高關聯性的能源化工產業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對西部大開發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增長極,完成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總體規劃部署和陜西省提出的實現西安率先發展目標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是延長陜西能源化工產業鏈,承接陜北能源化工產業向下游延伸,形成陜北——關中的能源化工產業鏈發展格局的需要。
二、西安能源化工產業鏈發展的SWOT分析
1.產業鏈和產業鏈分工。產業鏈是建立在產業內部分工和供需關系基礎上從最初始的原材料生產和銷售到中間產品生產和銷售,再到最終產品生產和銷售全過程中各個環節所形成的一種企業群體的關聯圖譜(賀軒、員智凱,2006)。產業鏈分工是指企業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根據產業鏈各環節對要素條件的不同偏好,將產業鏈各個環節安排在擁有其所需要素條件較好的地區中,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產業鏈分工是一種新型分工模式,有別于以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的傳統分工模式,是地區產業沖突導致分工深化的結果。魏后凱(2007)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經濟條件下,產品的技術開發、生產、銷售等不同環節,不同零部件以及生產過程的不同工序、區段和模塊都是產業鏈的一部分。因此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按照產業鏈分工模式組織特定產業的發展,可以實現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根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的特點制定產業空間發展的合理布局,通過產業鏈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最終達到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的目的。
產業鏈各環節對生產要素的差異很大,而各地區之間的生產要素稟賦并不一樣,因此,就有必要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放在擁有其所需生產要素的地區中。以環渤海灣高新技術產業鏈發展為例,大多數公司總部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心城區,這里聚集了大量的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交通便利、信息暢通、人力資源豐富。研發部門主要集中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該區域是擁有眾多高校、科研機構的智力密集區,可以充分發揮技術、信息與人才方面的優勢;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天津濱海新區,國務院提出的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就是建設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配套基地則集中在河北,那里有相對廉價土地、勞動力以及零部件生產廠家集聚的優勢。
能源化工產業鏈上游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中下游則屬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西安可以利用和陜北在區位、資源要素、產業結構、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性,延長陜北的能源化工產業鏈,提升陜西能源化工產業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競爭力,為西安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以西安為中心的西安都市圈的可持續發展。但西安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發展能源化工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而且能源化工產業對資源稟賦、水資源總量、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就必須認真研究以西安為中心的西安都市圈能源化工產業的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
2.西安能源化工產業鏈發展的SWOT分析。利用“SWOT”方法對西安都市圈能源化工產業的內部活動與外部環境的動態平衡進行細致的分析,通過比較得出能源化工產業鏈發展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機遇(Oportune)和威脅(Treats),為產業鏈發展方向的選擇和產業布局提供技術支持。
(1)優勢分析。①資源優勢。與西安鄰近的陜北是世界罕見的礦產資源富集區。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大型礦藏豐富而且集中性較好。目前陜北的煤炭探明儲量約1504.96億噸,石油資源探明儲量約3億~4億噸,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約3010億立方米。陜北能源化工產業基地已經形成了較強的生產能力,2006年陜北天然原油產量1 988.89萬噸。天然氣產量80.47億立方米,原煤產量12296萬噸,能源化工中上游產業鏈已初具規模。②科技優勢。西安科技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三位,高等教育發達,是我國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陜西石油化工研究設計院、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西北化工研究院等是國內一流的化工科研院所,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等大專院校也具備較強的化工產品和技術的研發能力,并培養了大量不同層次的能源化工專業人才。③區位優勢。西安市地處隴海——蘭新線(國家級經濟發展軸線)與包北線(西部地區南北大通道)交匯區,是陜西省“一線兩帶”的中心,已成為聯系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帶以及陜北、關中、陜南經濟區的樞紐,是國家資源開發和生產力布局由東向西梯度推移的重要支點,是國內外多層次合作的重要通道。
(2)劣勢分析。①產業規模偏小,產業布局分散。西安大部分能源化工企業規模偏小,具有一定規模的只有延長石油集團、中石油長慶石化分公司、西安西化公司和西安開米集團等少數企業,其余均為小型企業。西安未形成完整的能源化工產業鏈條,能源化工企業散布與西安西郊和北郊,造成配套設施建設投資大、利用效率低、企業間產品原料供程度差、運輸成本高,企業間缺乏有效的分工與協作,難以實現產業的集群化發展。②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西安市“十一五”規劃提出的要重點發展的五大產業中沒有能源化工產業,也沒有能源化工產業發展的總體戰略規劃。③產品結構矛盾突出西安能源化工產品以PVC、燒堿和部分塑料、橡膠制品為主,精細化工產品有洗滌劑和環保型制冷劑。總體而言,精細化工產品及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品種少,結構性矛盾突出。
(3)機遇分析。①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支持。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要優先發展能源及化學工業,加快建設若干國家重要的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工業開發、接續基地和重要能源化工產品加工基地。②西安和陜北的產業合作。西安市已分別與榆林、延安簽訂了“加快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西安與陜北的能源化工產業合作已開始啟動。③精細化工產品需求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內對能源化工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1996年~2006年,我國主要石化產品消費年均增長率均在10%以上。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國內化工產品的需求仍將持續增長,特別是機械、電子、汽車、建筑和信息等產業對與之配套的精細化工產品需求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4)威脅分析。①水資源缺乏,水污染嚴重。西安地處內陸,水土流失嚴重,整體水質呈惡化趨勢。地下水多年超采,人均地表水資源量約為三百二十五立方米,僅相當于中國人均占有景的六分之一,世界人均量的二十四分之一。能源化工化學工業是水資源消耗大戶,也是廢水排放大戶之一,依靠傳統的大量消耗資源和嚴重污染環境的方式來發展化學工業已難以為繼,化學工業的發展必須也只能采取節約資源型和環境保護型的發展戰略。②競爭日趨激烈。能源化工產業的競爭日趨激烈,中國龐大的精細化學品和特種化學品市場吸引跨國公司多領域投資,全方位進入,歐美公司在涂料、洗滌用品、生物制藥等下游化工領域已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或開始形成壟斷地位(章文,2006)。激烈的競爭要求西安能源化工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并形成能源化工產業集群以應對跨國公司的競爭。
三、西安能源化工產業鏈的發展戰略
1.建立西安渭北能源化工產品、設備生產基地和物流中心。西安渭北地區位于渭河以北,包括西安經濟開發區涇河工業區、西安高陵及咸陽市涇陽縣等區域,適合建立能源化工產品和設備生產、物流基地。從地理位置上看,西安渭北地區處于陜西省“一線兩帶”發展軸的中心位置,且距離中心城區較遠。生產活動對市民的生活影響小:從交通運輸條件上看,西安渭北地區南靠隴海鐵路,西延鐵路、西黃高速公路、西禹高速公路和211國道貫通其中,和陜北、西安的交通均十分便利,有利于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從產業基礎來看,西安市渭北地區已有兩個產業園區:一個是西安市涇河工業園,包括西安市高陵縣涇渭鎮、崇皇鄉和姬家鄉,規劃面積31平方公里,以裝備制造和精細化工等產業為主導產業。另一個是咸陽市涇陽工業密集區,全區共轄涇陽縣的永樂、崇文、高莊三個鄉鎮,規劃面積21.36平方公里,以現代制造業和家居物流為主導產業。這兩個園區已經具備良好的開發基礎,產業定位相近,區域內的渭河電廠能提供電力和供熱支持,且兩個園區僅一路之隔,涇陽工業密集區位于西延高速公路以西,涇河工業園位于西延高速公路以東。因此把這兩個園區統一納入渭北能源化工產品和設備生產、物流基地的規劃范圍,進行整合開發,即可承接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產業鏈條的延伸,承接西安和咸陽從市區搬遷出的能源化工產品加工項目和裝備制造項目,承接能源化工產業所需的物流、服務和環保項目。
2.建立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能源化工企業總部聚集區,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心區適合建立能源化工企業總部聚集區,該區域是未來西安的行政中心,著重發展金融保險、商貿中介、餐飲娛樂、體育休閑等現代服務產業,能為其他功能園區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務,因此是布局企業總部的理想區域。西安長慶石油公司的總部也坐落于此。應采取優惠政策,吸引陜西省大型能源化工企業如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寶雞石油鋼管有限責任公司、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等和國內外著名能源化工企業將總部或地區性總部設在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心區,發揮“總部經濟”效應。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向該區域流動,在能源化工產業鏈分工中占據“高端”地位,提升區域產業競爭能力。
3.建立西安高新區能源化工產品和技術研發中心。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建立能源化工產品和技術研發中心的理想區域。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我國“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五個國家示范高新區之一,已形成基礎配套設施完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先進高效。技術創新成果顯著。生產力要素市場活躍。人才聚集效應明顯。科研、生產、生活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城區,尤其是在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擁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高新區建立能源化工產品和技術研發中心可利用該區域的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和服務管理優勢,圍繞煤、油、氣、鹽資源開發中的前瞻性、共性技術組織科技攻關,并推動精細化工產品的研發。
4.擴展西安西郊能源化工產品專業化市場。西安西郊三橋鎮、三民村、大興東路等地區分布有化工市場,但規模較小、布局分散、沒有經過統一的規劃。輻射范圍主要是關中地區,影響力較弱。沒有形成與西安能源化工企業的互動發展格局。西安現有化工市場是自發聚集形成的,需要加強政府的規劃與引導,在西安西郊三橋地區統一規劃大型的能源化工產品市場、產品展示中心、生產企業直銷中心、商品采購中心、倉儲中心等,建立相關的配套服務體系。如金融結算體系、商品檢測體系、物流配送體系、加工服務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通過打造專業化的能源化工市場,促進西安能源化工產業集群的形成,提高西安能源化工產業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