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套現的事件不斷出現,這在目前是合法的;對高管來說,也是經濟理性的。這類現象的發生,表面上是由于法規上的漏洞,根因在于股票市場效率低、定價功能失調。要防范此類行為,除在法規上彌補漏洞外,必須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關鍵詞:高管;辭職;套現;防范
上證指數2007年7月6日最低3 563.54,2007年10月16日最高6 124.04,2008年4月22日最低2990.79,K線圖上看起來就像一個倒“V”形。股指上竄下跳,尤其在半年左右被腰斬,令人瞠目咋舌。除了宏觀經濟狀況的變化,大家把下跌的原因直指“大小非”解禁股的減持。在“大小非”減持解禁股不斷增多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高管通過辭職取得拋售“高管股份”許可證的做法,必須引起分外重視。最近一年多來,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套現的事件不斷見諸報端,如海特高新的原總經理李剛、思源電氣的原董事楊小強、三花股份的原副總裁、董事任金土和原董事王劍敏都在辭職后套現巨額資金。
一、高管辭職套現合法嗎?
《公司法》第142條、《證券法》第47條、《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規則》第4條對上市公司高管買賣自家公司股票進行了規定,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離職后半年內,不得轉讓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對照規定。前述三家公司高管的辭職套現行為均合法。因為他們都是在離職半年后賣出股票的。海特高新的李剛在2007年2月15日前離職,減持股票是在2007年8月20日左右:思源電氣的楊小強于2006年8月3日辭職,股票是在2007年3月、4月兩次減持:三花股份的任金土、王劍敏是2006年3月29日職務終止,在2007年減持所持有的股份。
二、高管辭職套現理性嗎?
在2007年10月以前,個股股價有如火箭一樣一飛沖天,無論是低價股還是藍籌股都是如此。股價持續暴漲,有的遠遠超過內在價值。市場風險高企,此時賣出股票無疑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十萬、幾十萬的年薪跟千萬、數千萬的既得收入相比,顯得非常軟弱無力,辭職卸掉拋售股票的法律限制就是最經濟的選擇了,何況將套現所得“落袋為安”以后還可以到其他上市公司重新就職。海特高新的總經理年薪只有10萬元,而原總經理李剛減持股票所得高達3 503萬元。思源電氣的董事長2006年年薪35萬元。而原董事楊小強減持股票套現高達9 000萬元。三花股份的董事長2006年年薪38.53萬元,而原副總裁、董事任金土減持股票套現達1933.83萬元,原董事王劍敏套現也達1 090.67萬元。
而且這些高管的股票大都不是在市場購人的,持股成本非常低。以思源電氣的楊小強為例就可充分說明。在2004年思源電氣的招股說明書中,楊小強持有393.624萬股,當時的發行價為16.45元。在他2007年3月和4月減持近200萬股之前,思源電氣有過兩次分紅:2004年每10股分紅派現4元并將公積金以每10股轉增10股,2005年每10股分紅派現2元。即使以16.45元的發行價作為原始成本,經兩次分紅后,持倉成本已不足8元,而2007年3月、4月間思源電氣的股價運行在43元以上,收益率在437.5%以上。
數據表明這些高管辭職“套現”是經濟理性的。
三、高管辭職套現的根源在哪?
高管們不惜辭職來套現股票,誘因是巨額利益。我們認為。高管辭職套現的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法規上的漏洞;二是股票市場效率低、定價功能失調。
在現有的政策法規下。高管辭職半年后是否轉讓所持原就職公司股票,每次轉讓多少,不再受制度約束。制度上對高管辭職后的套現行為預計不足,約束過輕。存在漏洞。
制度上的漏洞僅僅是讓高管們有空子可鉆,而辭職套現行為的發生,根因還是在于市場。股指短期內大起大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股票市場還很不成熟、定價功能失調。成熟的股票市場會有效發揮價值發現和證券定價的功能,股價應該圍繞其內在價值上下波動。不至于偏離過多。去年,我國股市許多股票都曾創出天價。如中國船舶曾創出300元的中國股市歷史最高價。熟悉公司經營內幕的高管感到自家公司股價已遠超其內在價值,預期相當長一段時期都難以支撐,努力經營而年薪只是區區幾十萬。辭職套現則可獲得數千萬現實收入,在職場高薪與巨額套現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舍魚而取熊掌”就必然成了部分高管的選擇。
市場要達到有效必須具備兩個重要前提:一是投資者必須具有對信息進行加工、分析并據此正確判斷證券價格變動的能力:二是所有影響證券價格的信息都是自由流動的。我國股市效率低就在于這兩個前提還不滿足。
1.投資者結構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機構投資者是穩定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近幾年,我國機構投資者隊伍雖不斷擴大,影響力日益增強,但規模還太小,還不占主體地位。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1月的統計月報顯示,期末A股賬戶總數112264 530戶,其中自然人賬戶111 791 629戶,占99.58%。截至2007年7月底,基金、證券公司、保險、OFII等機構投資者持有A股市值比重達到44%,還沒有超過一半。另據統計,自然人平均每天的交易額占市場全部交易額的比重超過八成。
2.個人投資者極不成熟。我國個人投資者素質參差不齊,很多幾乎不懂金融投資知識。有的甚至把股市當成有規則的賭場。他們不注重股票的內在價值,而是期望在股市上一夜暴富,期望永遠憑小道消息賤買貴賣。不愿意也無能力進行扎實的基礎分析。大多存在盲目從眾的心理,普遍以投機的心態來炒作。個人投資者投資行為大多追求短期化,一半以上的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以短線操作為主,持股時間不超過3個月。2008年3月7日《齊魯晚報》報道,大學生玩股票賠了生活費,靠泡面饅頭度日。
3.信息流動不暢。我國股市被稱為“消息市”,投資者大興借小道消息炒作股票之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流通的正常渠道不暢。前段時間中國平安、中國聯通和浦發銀行的再融資傳聞。就引起市場的大震蕩。這一方面說明投資者不成熟而聽信謠言: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問題。上市公司不及時披露信息,故意隱瞞事實,制造虛假信息,這些現象屢屢出現。投資者本來就處于信息劣勢,而如果公司不能保證披露信息的真實、及時和相關性,市場能否有效就不得而知了。
四、如何防范高管辭職套現?
對于部分上市公司高管集體辭職套現的現象,連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也表示,“這是在中國上市公司發展中出現的難以逾越的問題”。但高管為了減持套現而辭職。既不利于上市公司管理團隊的穩定與長遠發展,也不利于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健全與完善。如果此類行為頻頻發生,將給股票市場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對此類現象必須予以重視和防范。對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健全政策法規。嚴格規制高管股票的轉讓行為。對于高管離職以后所持股票的鎖定期適當延長,比方從半年延長到一年或一年以上。同時,在股票限售期滿后,每年轉讓的比例要適當限制。這樣。在制度上可以抑制高管因股價短期暴漲而辭職套現的沖動,也可以防止高管進行盈余管理來操縱股價沖高而辭職套現。
2.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壯大機構投資者可以促使股票市場逐步成熟起來,有效發揮價值發現和定價的功能,從而促進高管通過努力經營、提升公司業績來獲取更多的報酬。我國的機構投資者,不論是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還沒有成為股票市場的主要力量。為推動股票市場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我國還需要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證監會不斷批準新基金的發行,就是為了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充實穩定市場的主力軍。
投資者教育是針對個人投資者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播有關投資知識,傳授有關投資經驗,培養有關投資技能。倡導理性的投資理念,提示相關的投資風險,告知投資者權利及保護途徑,提高投資者素質的一項系統的社會活動。有關部門一直很重視投資者的教育,但教育內容和形式都欠豐富,教育活動也很少深入社區,效果不理想。投資者教育方式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可以向投資者傳遞免費出版物;組織人員開展市鎮(社區)宣傳會;組建投資者教育的專門網路;開通免費熱線電話;與新聞媒體合作,開設專門節目;設立專門機構或培訓專門人員等等。中國證監會應該推動成立全國性的投資者教育專項基金,為投資者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經費保障。
3.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疏導信息流動。證監會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無疑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出了規范。筆者認為。定期報告公布的時間適當提前,比如年度報告對外公布時間在會計年度結束之日起三個月內:而季度報告的內容適當詳細些。比如增加公司股票、債券發行及變動情況、股東總數、公司前10大股東持股情況。另外,要引導和監督公司辦好網站,重要信息及時在網站上披露。最關鍵的是加強監管。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對違法違規行為嚴懲不貸。
五、結語
我國股票市場是“新興+轉軌”的市場。市場波動大,新問題不斷出現。高管辭職套現行為的出現,在于制度上存在缺陷,根因在于股票市場不成熟。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加強監管和調控,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保證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促進市場的成熟和完善。
同時,這也為股權激勵機制的實施發出了警示。雖然高管辭職套現的中小板公司,基本沒有實行股權激勵機制,但股權激勵作為長期激勵機制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是今后改革的方向。上海證券報與美世咨詢對近百家上市公司進行調研后發現,70%的被調研企業表示,將在今后的12個月內開始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或引入股權激勵計劃,如何利用股權激勵機制真正激勵高管以公司長期利益為重,防止公司高管只注重短期業績、抑或操縱股價、甚至主動辭職來行權獲利,這是一個必須十分重視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