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分析中國建筑業目前狀況,基于產業鏈價值鏈,提出了建筑業上游項目的概念。文章通過對建筑業上游項目特點、運作模式等研究,為中國建筑企業逐漸走向建筑產業鏈高端提供思路。
關鍵詞:建筑企業;產業價值鏈;上游項目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對建筑業上游項目尚未進行專項研究,但是許多學者已經在不同的專業文獻中提到或解釋了“上游”的概念。“上游”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一個新概念,常見的說法有“上游產業”、“上游企業”、“上游行業”、“上游產品”、“上游業”、“上游原材料行業”、“上游資料類行業”、“上游資源性行業”等。
以工業制造業為基礎,從價值鏈的角度,張紅、徐學軍(2005)基于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價值鏈概念,針對項目制造型企業定義了上游價值鏈,指出企業的價值活動的上游環節是指材料供應、產品研發和生產運行。趙娟(2007)認為價值鏈是增值鏈。從制造型企業與供應商合作關系對價值鏈影響程度可將供應商分為核心價值單元、聯盟價值單元和售后服務價值單元構成上游價值鏈結構模式。
以工業制造業為基礎,從供應鏈的角度,姜波、趙斌(2005)認為企業在基于供應鏈管理的采購價值鏈管理中,必須以市場驅動和顧客需求為導向,以供應商管理為重心,并建立了以供應商為中心的企業外部上游價值鏈。
以工業制造業為基礎,從產業鏈的角度,馮炳英(2004)提出企業要努力控制產業鏈的上下游或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的重要性,論述了產業鏈整合可以降低企業交易費用和優化資本配置等。
以建筑企業為基礎,從價值鏈的角度,劉佳力、尚耀華、金維興(2007)分析了中國建筑企業的外部價值鏈模型,指出供應商擁有創造和交付企業價值鏈所使用的外購輸入的價值鏈(上游價值)。
以工業制造業為基礎,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任保平、洪銀興(2005)認為價值鏈在產業鏈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根據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聯盟關系,將產業鏈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是整個產業價值鏈的龍頭。是產業的技術和工業標準發布地,屬技術密集型,具有很強的行業壁壘。上游環節掌握了行業的關鍵技術,具有很強的技術密集型特點。具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占據了產業內最大利潤的環節。
國外,不少學者主要是在對資源開發業、工業制造業或建筑業價值鏈和供應鏈分析中。提到了“上游”的概念。如Wood David and Lamberson Greg,Mokhatab Saeid(2007)分析了基于特定方法識別、評估和減輕能源項目風險問題。Mohn Kumaraswam~and Ekambaram Palane-eswaran(2000)基于對香港影響建筑產業上下游的因素分析,認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建筑業供應鏈的各環節進行優化是必要的。
二、產業價值鏈
目前,中國學者運用產業價值鏈的觀點主要分析研究工業制造業的特點,而在建筑業方面的研究尚少,且尚未對建筑業產業鏈中具有高附加值的環節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潘成云(2001)最早從產業層面研究價值鏈并給出產業價值鏈概念,認為產業價值鏈是指以某一項核心技術或工藝為基礎,提供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效用系統為目標的、具有相互銜接關系企業的集合。
余江和方新(2002)認為盡管一個產業中企業的價值鏈可能會因為產品線的特征、買方、賣方、地理區域或分銷渠道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是同一產業的企業在產業層級上均有相似的價值鏈。
余偉萍和崔苗(2003)分析了如何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進行產業優化,獲得競爭優勢。其本質是應用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分析方法,從產業層面進行價值鏈分析。
杜義飛、李仕明(2004)認為產業價值鏈是產業鏈背后所蘊藏的價值組織及創造的結構形式。代表了產業鏈的價值屬性。反映了產業鏈更深層次的價值含義,決定產業鏈的經營戰略和競爭優勢,有效地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反映價值的轉移和創造。
尚耀華、金維興(2005)對建筑企業內部價值鏈和行業價值鏈進行分析,指出行業價值鏈是指在一個行業內部不同企業承擔不同的價值創造功能,產業上下游多個企業共同向最終消費者提供服務(產品)時形成的分工合作關系。
陳柳欽(2007)認為產業價值鏈是價值鏈和產業鏈的融合,提出了產業價值鏈具有集群效應和鏈式效應的觀點。同時認為產業價值鏈具有整體性、增值性、循環性和層次性的特點。
國外學者從產業角度研究價值鏈并未把“產業價值鏈”作為關鍵進行研究,多是把企業內部價值鏈的概念應用到更大產業范圍內,分析產業內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活動。
John.Shank,V.Govindaraian(1993)認為任何企業的價值鏈都包括從最初的供應商那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將最終產品交由用戶使用的全過程。這一論斷將價值鏈擴展到了產業鏈的范圍,把企業看作價值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部分。
Day G S(1997)探討了在不同的環境下,企業如何在產業價值鏈中生存和發展。
Michael E.Porter(1997)認為企業的價值鏈可能包含于更大的“價值系統”(Value svstem)中,價值系統包括企業之外的供應商價值鏈、銷售渠道價值鏈和客戶價值鏈等。
Kpanliksy(2000)在Michael E.Porter的價值鏈基礎上進行擴展,即產業間價值鏈和產業內價值鏈,不同產業的價值鏈各不相同,其創造價值的環節亦不相同。
Bodilv S和Vekatarmana S(2004)分析了在數字化環境下,企業的戰略應放在產業價值鏈中進行分析。
上述學者均基于工業制造業分析研究產業價值鏈的概念、特點和屬性。本文將基于產業價值鏈對建筑業高附加值環節(上游項目)進行分析研究。
三、建筑業上游項目概念
1 建筑業產業價值鏈。完整的建筑業產業價值鏈包括規劃、勘察設計、材料設備采購、施工、銷售、使用維護、廢棄等環節。根據建筑業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關系。將產業鏈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是指規劃、勘察設計、投融資等前期環節,中游主要指建筑施工環節,下游是指項目銷售、使用維護等環節。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上游環節是產業鏈的高端產業,附加價值高,在產業鏈利潤庫中的份額占有絕對比例。
2 微笑曲線。微笑曲線的原始含義是由施振榮在1992年提出的,在一個拋物線的左側。隨著新技術研發的投入,產品附加價值逐漸上升;在拋物線的右側,隨著品牌運作、銷售渠道的建立附加價值逐漸上升:而作為勞動密集型的中間制造、裝配環節不但技術含量低、利潤空間小,而且市場競爭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為整個價值鏈條中最不賺錢的部分。
根據微笑曲線的原始含義。結合建筑行業的特點,繪制建筑業微笑曲線如圖1所示。曲線左端是產業鏈上游,包括規劃、投融資、勘察設計等環節;曲線中間部分是產業鏈中游,以勞動密集型的施工為主;曲線右端是產業鏈下游,包括銷售、運營維護以及回收等環節。從圖1中可以看出,從上至下劃分了三個區間,每個區間代表一個工程企業群體,每個區間的跨度是不一樣的,其中最上面區間跨度最小即該區間的企業群體的數量最少,該群體的承包商控制了建筑業的大部分利潤。
四、建筑業上游項目
1 概念。建筑業上游項目是指處于建筑業產業鏈或延伸產業鏈的上游,具有高附加價值,強成本轉移能動性的項目。
2 特點。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上游項目處于建筑業產業鏈或延伸產業鏈的上游環節,擔負著為中下游企業提供原材料(如施工圖、貨幣、資源等)的任務。
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上游項目具有高附加價值,是整個建筑業產業鏈邊際利潤最大的環節。
從價格傳導機制來看,上游項目在保持良好利潤率的同時具有較強的成本轉移能動性,通過價格水平波動擠壓中下游企業的利潤空間并且引起不同行業的利益調整。
從行業角度來看,上游項目往往掌握著某種資源比如礦產、能源、核心技術等,資源相對壟斷,存在準入壁壘。
從概念本身來看,上游項目是產業鏈中的相對概念。除了某些終端消費品生產項目外,絕大多數上游項目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能是下游項目。
3 分類。
(1)咨詢項目。主要指建筑業前期規劃、策劃、勘察、測繪、設計等咨詢項目。
(2)資源項目(材料采購項目)。主要指金屬礦(鐵、鋁等)開采項目、非金屬礦(煤等)開采項目和土地一級、二級開發項目。
(3)資本運作項目。主要指盤活資本存量,通過聯合、兼并、購買、控股等方式擴大資本總量,拓寬投資領域與經營行業等。主要途徑有:投資向產業鏈前端延伸和轉移;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地區實施的重組與兼并:項目融資。

五、建筑業上游項目運作模式
針對建筑業上游項目的特點,其運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聯合開發。建筑企業在需要獲得原材料、能力、技術、專業知識或需要進入某些市場以增加市場份額而利用內部資源并不能完全達到要求的時候,可考慮采用聯合開發的方式。
聯合開發是以產品或項目為基礎,強調企業如何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去和其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同時聯合開發具有時效性,即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存在生成、發展、成熟、滅亡的過程。
在某一市場機會下,基于企業核心能力的互補性。建筑企業與其他先進企業聯合或采用收購、并購、交互持股、整體出售等方式,實現多元化經營戰略,力求創造“多贏”的結果。
2 EPC模式。EPC(Engineedng Procurement Con-struetion)模式是指工程總承包企業按照與業主的合同約定,承擔工程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試運行服務等工作。并對承包工程的質量、安全、工期、造價全面負責。交鑰匙工程是一種典型的EPC模式。
EPC模式有以下主要特征:采購被納入設計程序:設計、采購、施工整體優化、統一策劃、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協調;進度、費用、質量、材料全過程控制。EPC模式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獨創的工藝設計、設備采購、融資能力以及對施工安裝分包企業和土建設計的協調管理上。
從中國目前的現狀來看,采用EPC模式需要項目管理公司這一層次的服務形式,用于管理和協調設計與施工,規避目前設計單位不擁有施工管理能力和施工單位不擁有設計能力的問題。
3 BOT模式。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模式指政府通過特許權協議,授權項目發起人聯合其他公司為某個項目成立專門的項目公司,負責該項目的融資、設計、建造、運營和維護,在規定的特許期內向該項目的使用者收取適當的費用,由此回收項目的投資,并獲得合理的回報;特許期滿后,項目公司將項目移交給政府。BOT模式具有項目融資、有限追索、風險分擔、帶資承包等特點。
BOT模式可通用于任何建設項目,主要運用于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大型制造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設計、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和通過項目融資方式奪取高端項目等均可以采用以BOT項目融資為基礎的承包方式。
利用BOT模式,可實現對建筑業產業鏈上、下游多個環節進行有效整合,實現提升多個環節附加價值的目的。
4 OBO模式。OBO(Operate Bv Others)模式是指在合資企業中,其中一位合伙人承擔起經營作業的全部責任,而其他合伙人僅僅是投資者。這些關系被稱為“他人經營”(OBO)參與經營的合作者對管理幾乎不產生任何影響。
與傳統意義上的合資企業做法不同,后者的合伙人通常能提供人員、技術和資產并在管理和治理上發揮真正的作用;而前者的合伙人往往不具有上述條件,只具體指出其要求的業績目標,不涉及具體經營,如果這些目標不能實現。他們可以重新調整協議中的財務或管理方式。
目前,OBO模式在國外石油行業有所應用,國內尚無企業采用。原因在于如何對“他人經營”業務實現有效監控是個難題。同時要想充分發揮“他人經營”的潛能,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
5,代建制。代建制對中國政府投資工程項目管理模式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實施代建制通過市場招標選擇項目代建人,即政府投資人從市場采購項目管理服務資源。由代建人在項目整個建設過程中提供專業化的項目管理服務,對投資人負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并獲得合理的經濟收入(代建服務費)。這種體制既落實了政府投資人對項目監管的深度和力度,又使政府對建設項目的管理真正向市場化和目標化管理轉變。
六、建筑企業實施上游項目的條件
1 所有權優勢。所有權優勢是建筑企業實施上游項目所必需具備的最基本優勢,具體包括企業規模經濟、多樣化經營對產品市場和原材料市場的壟斷能力、專業隊伍水平、資質級別、品牌、產業結構、資金實力、融資能力等。
2 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提供企業在特定經營中的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基礎的多方面技能、資源和運行機制的有機融合。建筑企業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產業環節上,不斷優化上游項目領域的組織結構、資產結構和人力資源結構,企業模塊化,突出企業核心競爭力。
3 正確選擇項目進入的時間和方式。從上游項目在產業鏈中所處的地位和性質來看,針對產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進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據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進入的時間和方式。
七、政府對建筑業上游項目的政策
從整個建筑業上游產業和國家政策的發展趨勢來看,建筑業上游項目將逐漸市場化。為此,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制建設,完善監督管理體系,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盡快建立國家資源儲備制度。對建筑業上游項目資料公益化,完全采用招投標制度,鼓勵多種投資開發方式,建立有序的競爭市場。
八、結論
對建筑業上游項目分析,有利于建筑企業突破原有產業的界限,實現產業延伸。有利于中國建筑企業逐漸從傳統的價值體系低附加值環節中脫離出來,專注于高端的、高附加值領域,增強在國際建筑市場的競爭力。中國建筑大型企業應按照建筑業上游項目的特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進行業務流程、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改造,逐步成為金字塔頂端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