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回顧了工業生態學的理論背景及其實踐前提下,從工業生態學的視角剖析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園區的產業鏈結構組成及產業鏈價值組成,指出它們是影響當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績效的重要環境因素。
關鍵詞:中小企業;創業績效;產業鏈;工業生態學
一、工業生態學理論背景及其實踐
工業生態學的思想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但真正作為完整的概念明確地被提出來卻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工業生態學的概念(Frosch and Gallopoulos。1989)提出以后,受到各國學者普遍關注,并迅速傳播開來(Garner andKeoleian。1995;Allen and Behmanesh,1996;Cote and Re-senthal,1998;楊建新,王如松,1998;North and Giannini,1999;Chertow,Marian,2005)。工業生態學的核心觀點就是將人類的產業活動看做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似的具有物質、能量以及信息流動及儲存的系統(Cote,1996)。Ayres和Wanner認為工業系統能夠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實現閉路循環,提高資源的生態效率。該理論與傳統的污染治理理論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的治污方法是“末端治理”,只是使問題在空間和時間上發生轉移。治標不治本(Wemick and Ausubel,1997)。而工業生態學則是從根本上將傳統工業發展的“資源——產品——廢物”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模式,在該理論范疇內沒有“廢物”的概念,一種產業的“副產品”是另一產業的原材料,整個工業體系形成多種資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環流動的閉環系統(closed-loop circle)。從而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保護生態環境(Erkman,1997)。工業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于指導當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業園區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整體提高創業園區內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業績效具有推動作用。
工業生態學理論和實踐主要在園區層面展開,研究對象為不同科技型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研究焦點集中于各中小企業通過共同管理環境事宜和經濟事宜來獲得更大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比單個企業通過個體行為的優化所能獲得的效益之和大得多。該層面的研究在實踐中最具代表性的應用就是生態產業園(Cote,1996:Lowe,1997;Fleig,Anja-Kathrin,2000)。生態產業園的概念提出以來引起了大批學者的研究興趣(Grant,Jill.1996;L-owe,1997;Cote,1998;Desmchers,2000;Cohen-Rosenthal a-nd Smith,2001)。Ayres認為生態產業園內應至少包含一家高科技“大型軸心公司”(Anchor),該公司能向其他科技型中小公司提供原料或已加工過的材料,并與這些吸收或利用其廢物的公司保持緊密聯系,按照順序,這些科技型中小公司聯系起來組成一系列的“衛星型”企業,并將廢物轉化為可以使用的產品(Ayres,2006)。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企業間交往頻率的加快,生態產業園已經遠遠超出獲取園區內企業的資源和能量的范疇,而成為信息交流(管理信息系統)、市場營銷(合伙促銷)、環境、健康和安全(危險緊急反應計劃)、生產設備聯營等的重要獲取工具(Cote,1997)。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園區的生態產業鏈結構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園區的生態產業鏈結構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關系發展起來的。自然生態系統是生物圈中發展最為完善的系統,各種生物通過一定的結構在生態系統內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整個生態系統穩定、平衡的發展。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生物群之間最本質的聯系是通過生物鏈來實現的,生物鏈把生物與非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聯結成了一個整體,生態系統通過生物鏈實現了對各個種群的自我協調機制和反饋機制。
從生態系統的角度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園區實際上是一個生物群落,由初級材料加工廠、深加工廠或轉化廠、制造廠、各種供應商、廢物加工廠、次級材料加工廠等組合而成的一個企業群。在其中存在著資源、企業、環境之間的上下游關系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關系,根據它們在園區中的作用和位置的不同可分為生產者企業、消費者企業和分解者企業,另外,在該企業群落中還伴隨著資金、信息、政策、人才和價值的流動,從而形成一種類似自然生態系統生物鏈的結構,我們稱其為生態產業鏈結構。按照生物鏈的分析方法,我們把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園區中的眾要素分成三大類:一類是公共設施類(A),即支持生態產業園中企業發展的一些公共設施,包括信息中心、技術中心、環境中心、道路交通、垃圾填埋場、能源中心(電、熱、氣)等;第二類是生態產業鏈(B),是指生態產業園中的各企業,這是園中的主體,它們按照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關系分別處于產業鏈條的不同節點上,并按照生物鏈的運作規律進行著資源(材料、能源、水)、信息、資金和人才的流動;第三類是支持服務鏈(C),包括政府、園區管理者、市場和法律、金融等。這些因素將從政策、資金和市場的角度來影響園區內的企業。可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園區的生態產業鏈并不能孤立存在。它的運作需要公共設施(A)、生態產業鏈(B)和支持服務體系(C)共同參與。
1,創業園區中的公共設施(A=A1×A2)。生態創業園區中的公共設施包括園區內的各種服務中心(A1)和基礎設施(A2)。在各種服務中心中,信息中心、技術中心和環境中心在創業園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它們從總體上對園區中的企業活動進行跟蹤與服務。其中,信息中心是園區的“司令部”,負責收集與發布園區中企業的各項生產活動,包括環境績效評價、產品類型、原材料的采購信息、副產品的銷售信息以及投資合作伙伴的招募等。技術中心則可以為園區內的企業在副產品交換、資源(材料、能源和水)的流動提供技術支持:環境中心負責對園區環境的指導、管理和協調,并跟蹤監測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狀況。基礎設施則與各種服務中心相互協作,共同組成創業園中的公共設施鏈條。
2 創業園區中的生態產業鏈(B)。創業園中存在很多中小企業,企業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復雜關系。按照生物鏈的關系,它們可以分為生產者企業、消費者企業和分解者企業。它們之間通過副產品交換、資金和人才的交流為紐帶相互聯系在一起,在園區內實現材料、能源和水的循環流動,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從而形成一個閉環系統。當園區內的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的數量和規模時,園區內的資源將不再是沿著單一的鏈條流動。各種鏈條之間的相互交叉和結網將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一家企業可能同時處于幾個鏈條的交點,進而在生態工業園內形成產業共生網絡(Industrial Svmbiosis Network)。
3 創業園區中的支持服務(C)。外圍的支持服務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園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條件,對創業企業的績效影響很大。政府和園區管理者從政策與法規方面對中小企業進行支持與管理,這也是促進園區內生態產業鏈形成和維護生物鏈完整的重要影響因素。市場問題也是中小企業非常關心的,能在市場方面獲得服務與支持也是中小企業進入創業園區的一個重要原因。最后,法律、金融等相關服務體系的完善對節約交易成本,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園區的生態產業鏈價值關系分析
創業園區的生態產業鏈是由一系列分工不同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組成的,是一個綜合了生產、銷售、運送、分解和循環等項活動的集合體,企業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伴隨著價值的流動,其創造價值的過程可分解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增值活動,所有企業交易的總和即構成“價值鏈”。在遵循一般企業獲取價值模式的同時,生態產業鏈中的價值創造更多的來源于科技型企業因充分利用副產品而獲得的附加收益,即副產品沒有被作為污染環境的“廢物”,而成為了價值創造的源泉,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創業園區生態產業鏈中,價值的創造和績效的影響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生產者企業、消費者企業和分解者企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價值創造功能。相互之間績效關聯,特別是上一個環節對下面的環節的績效有直接的影響。例如,對于產業共生關系的企業來說,原材料供應的及時與否、質量高低,對生產加工過程和產品質量都有直接影響。
創業園區生態產業鏈中的科技型企業本質上是一種戰略聯盟關系,在某些價值增值環節上,本企業擁有優勢,在另外一些環節上,其他企業可能擁有優勢,特別是對于副產品的利用方面,單靠一家企業是無法實現資源的循環的,為達到“雙贏”的協同效應。相互在各自價值鏈的核心環節上展開合作,可促使彼此核心專長得到互補,在整個價值鏈上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各自績效最優,這是企業建立共生關系的原動力。生態產業鏈的意義就在于將具有產業銜接關系的中小企業聯結在一起,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獲取競爭優勢。在此過程中,單個企業完成一系列價值增值活動的一部分,這些活動相互疊加構成整條“產業增值鏈”(Value Added Industri-al Chain),每個企業通過締結聯盟調整自身的增值活動以適應價值鏈上的其他公司,從而使整條產業鏈上的企業在聯盟中發揮出強大的整合優勢,使雙方各自將自身的主要資源集中于價值鏈中的核心戰略環節,進行互補生產,合作創造更大的價值,并達到最好的創業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