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西奇 山東省萊州市人,1964年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中文系,執教于濟南大學、教授,系濟南市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協培訓中心兼職教授。從事高校中文和書法教學二十余年,主編和參編了《新編寫作學》等九部中文著作,書法方面有《隸書寫法與漢碑注釋》、《曹全碑寫法與注譯》、《乙瑛碑寫法與注譯》等專著。論文《從求新中求教學質量》獲優秀教學成果省級三等獎。
滕西奇先生自幼習顏,書涉篆、隸、行、草,尤淫漢隸。所書隸書,以漢碑為體,融以簡書筆意,筆力生辣靈動,結體別致,內涵豐富。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出,三次獲金獎。其作品還被中央和省、市有關部門禮贈聯合國及20多個國家。
滕西奇先生被中國文聯等單位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滕西奇自幼習顏,后涉篆、隸、行、草,是一位兼能各體尤擅隸書的書法藝術家和書法理論家。他所書隸書,以漢碑為體,汲取簡書和章草筆意,在用筆和結體方面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習慣寫法。具有縱逸豪放、渾樸靈動的特點,將傳統的隸書寫出了新意,成為當代寫隸書的佼佼者。縱觀其陳列在全國人大辦公樓內的作品《望岳》、濟南千佛山“觀音園”巨匾和泰山藥王廟的擘窠橫匾“薄佑蒼生”,氣格宏大,氣勢奪人,但又不失輕靈之氣。他筆下的種種筆畫和別致的結體,似曾相識又不曾相識:漢碑里有,而又不完全有;漢簡里有,但又不完全一樣;清人隸書里有,然而又說不準一定像誰……原來他已將前人的精華吸納消化,融為己意,變成和諧統一的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了。尤其那些充當主筆的波畫、捺畫、鉤畫,提按自如,出筆迅疾,巧用渴筆,富有灑脫險絕淋漓盡致的藝術效果,成為西奇隸書獨具的語言符號,在當代隸書中極為少見。西奇的隸書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三次榮獲金獎,中央及省、市有關部門將其作品禮贈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西奇的隸書值得稱述不是偶然的。還在小學時,他就接觸了隸書。1960年他考入了曲阜師范大學讀書,當他第一次踏進孔廟大門時,那些琳瑯滿目的漢碑簡直把他驚呆了,陶醉了。節假日他常常在那些曠世罕見的漢碑前留連忘返,它們夢連魂牽地伴隨著他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這一特殊經歷是他喜愛隸書和以后把書法主攻方向定格在隸書上的原因所在。

西奇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有許多見異思遷的念頭,但有兩條始終被他守望著:一條是“法必師古,意從我出”。魯迅先生說:“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突然發生的,總承受著先前的遺產。”傳統的書法藝術是一筆取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對隸書而言,首先是漢碑和秦漢簡牘帛書,其次是清代的隸書精品,必須以最大的氣力打進去,然后在打出來,形成個人風格。第二條是堅持在學習書法中明了書理,在明了書理中學習書法。西奇在學習過程中,把寫字與理論學習并重,因而,隨著書寫水平的提高,那些具有真切體會的書法著作《隸書寫法與漢碑注釋》、《中國書法史簡編》、《怎樣學習隸書》及漢碑自學叢書中的《張遷碑寫法與注譯》、《曹全碑寫法與注譯》、《乙瑛碑寫法與注譯》已首批出版。他認為,所謂功夫,不是時間的積累,這和“某某人寫了多少年字”并不是一回事。功夫是正確的積累,正確的積累來自正確的理解。理解不正確,就會大量重復錯誤,功夫雖多無益。正確的理解來自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即眼力。沒有眼力,就等于手里沒有鑰匙,只能永遠徘徊在書法大門之外。眼力不是憑空就有的,是書法家綜合素養的集中表現。西奇積學有成,愛好比較廣泛,這些便直接或間接地滋養了他的藝術鑒賞力和表現能力。所有這些,使他成為一個承傳翰墨的學者,同時,又是一個學者型的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