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外國記者采訪條例從
《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固定下來”的成果是:對1990年《管理條例》中的“五個限制”的幾個方面都進行了改變,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限制。
第一,取消了特批采訪開放區的規定。這次外交部發言人指出:根據西藏自治區有關規定,外國記者赴西藏采訪應當向西藏自治區外辦申請辦理“進藏批準函”。但是《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和新采訪條例中都沒有規定,這只是一種例外的特殊情況。也就是說,在可以采訪的地區問題上,開放是常規、不開放是例外,這與1990年的條例是恰恰相反的。
第二,“外國記者在華采訪,只需征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采訪具體對象時無論是否為政府機關、人民團體或者任何其他單位,取消了1990年條例中需要經過“有關外事部門”同意的規定。當然,外國記者采訪個人時,也不需要國內單位接待陪同。
第三,增加了可以聘用中國公民協助外國記者的規定。
《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實行期限只有一年零十個月多一點,但在這一次“民主試水”之后,中國政府將這些民主法治的措施固定下來,作為常態推行,是中國的新聞自由真正走向國際化,實現沒有國界的新聞自由的表現。
對內,憲法早就規定言論自由的權利。新聞出版自由是表達自由的一部分。表達自由除了通過通訊、談話進行討論、辯論外,更經常、更廣泛的是借助傳播媒介來實現。要實現公民的民主權利,首先要實現公民的表達權。根據《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人人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此項權利包括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論國界。”所以,新聞自由具有國際化的特點。
其實,在當今世界,傳統媒體和受眾正在發生變化,“自媒體”(We Media)的興起、信息技術的創新將人類推入一個民主媒體的時代,在“自媒體”時代,給媒體加國界已經沒有現實意義,現代社會的言論成了無法以國境為界加以隔絕的聲音。
新聞自由國際化的根據是作為基本人權的言論自由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阿瑪蒂亞·森認為:“民主的價值觀放之四海而皆準。”“新聞國際”的創始人戴維·霍夫曼也說:“言論自由和信息交流并不僅僅是奢侈品,而是全球商務、政治和文化越來越需要依賴的手段。”
我國對新聞的審查保留了事前審查模式,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用事后審查的模式,所以,我們只能采用“影響和引導國際輿論”的方法來應對國際社會的關注。這就需要政府關注媒體動態,及時回應已經出現的質疑;還要通過政府主動通過新聞發言人等形式發布新聞,與新聞界進行及時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