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曰:“六十而耳順”,言人到六十歲的年紀就會自然而然地容受各種批評,心平氣和而不會大動肝火。作為個體的人如此,作為整體的國家亦不例外。在離六十華誕還有一年之際,中國政府表現出越來越強勁的自信心和應對國際事務的成熟度,最近公布實施的《外國駐華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就是這種良好心態的展現。中國宣布無限期延長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之后,外國媒體對這一政策的實施普遍反應熱烈,紛紛給予積極評價。
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日益發達,加拿大媒介學者麥克盧漢所預言的“地球村”正展現在世人的眼前。中國作為世界一大經濟體的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多年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中國日益引起世界各國媒體的關注和興趣,北京奧運會報道的成功實踐,使中國政府對信息傳播的國際化和全球化趨勢有了清醒的認識。中國給予外國記者更大程度的自由,將更加便于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采訪報道,促進國際交往和信息傳播,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正如國務院新聞發言人劉建超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要讓中國與世界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融合,新聞媒體是非常重要的媒介。提高信息傳播的透明度,傾聽世界各國多種聲音,積極與國際通行慣例接軌,促進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對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將會更加有利。
在社會心理學里,有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應。所謂“自我實現的預言”是指這樣一種現象:起初只是一種預言性質的判斷,但是由于人們都預期這一預言將會實現,其行為就會因此顯示出某種傾向性,而正是這種傾向性致使該預言得以實現。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在看待國外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對西方媒體中國報道的客觀公正性存在懷疑心態的先期預言時,我們自然就會傾向于去限制境外記者在中國的采訪活動,這種限制又可能促使國外媒體報道更多未經核實或無法核實的新聞,進而驗證了西方媒體是存心在發表對中國的“歪曲”和“有偏見”的報道。反之,如果我們對境外媒體的客觀公正性賦予更多的先期信任預言,放寬對外國記者的采訪限制,最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外國媒體對華報道的真實呈現。這同樣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長期以來,中國的對外報道更多局限于以我為主的“外宣”思路,強調“內外有別”,更有傳統的“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作祟。一旦發生負面新聞事件,有意無意的遮遮掩掩往往成為官方的條件反射,不敢或不愿意在第一時間直面媒體的采訪報道。對國內媒體尚且如此,對境外媒體的應對策略更是落伍過時。我們要知道,在網絡時代沒有可以過夜的新聞,與其徒勞地限制而導致事后被動,還不如在事件發生的即時就直面媒體,把事件的真實情況展現在中外記者的面前。無論記者的報道如何帶有主觀色彩,事實畢竟還是事實,真相終將浮出水面。我們也看到,并非所有有關中國的外國報道都是負面的。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國內外媒體的迅速報道為政府的救援行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外國報道帶來了國際援助,有關中國領導人在災區視察的報道提升了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和其他領導人的公眾形象。相對于我們以前呆板的“外宣”思路,“借船出海”的策略也許在傳播效果上更能夠做到事半功倍。無論是從新聞報道的理念上,還是從語言文化因素而言,國外的受眾自然更相信本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放寬對外國記者的采訪限制,將使外國記者有更多機會了解中國社會的真實情況,在報道中更加客觀和公正,對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博士生
編輯:靳偉華 陳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