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醫改方案征求意見稿公布以后,讓不少人傻了眼,用央視新聞觀察員白巖松的話說就是:過去是看病貴、看病難,如今是看醫改方案征求意見稿難。為何難,看懂難,不但非專業人員看不懂,就連專業人員也感到非常晦澀。有人說醫改報告里面每一句話都見過,而且都對,但自己看完后就是不知所云。這就難怪有人如此感嘆:“都是中國字,但是連在一起的時候你卻讀不懂。”
針對一些民眾稱《征求意見稿》看不懂的問題,發改委官員說,作為醫療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普通老百姓看不懂是正常現象,將來會出“醫改問答”等文本。
新醫改方案“千呼萬喚始出來”,老百姓本指望翻翻新方案,看有多少“利劍”能擊中“看病貴、看病難”之要害,結果發現了一個新問題——“看懂難”。歷時兩年,數十個職能部門反復調研,還有若干國內外知名咨詢機構平行調研……為什么如此下功夫的醫改方案,竟然讓老百姓看不懂?發改委官員所謂“綱領性文件”的說法,顯然不是很能站住腳。黨的十七大報告那樣的綱領性文件,老百姓照樣能夠看懂,可見關鍵恐怕還在于有沒有讓老百姓弄懂的初衷。
新醫改方案之所以難懂,并非難在其“技術含量”上,恰恰是因為套話太多。對于“政府主導”、“公立醫院”等核心問題,依然只有原則性說法,宏觀表述過多,而導向性舉措缺少,老百姓對這樣一份方案能有什么意見可提?換言之,很多說法僅僅是概念的厘清,甚至是重申,既不新鮮,對于焦點與有爭議的問題,又很少見到針對性的辦法。正如鐘南山院士所言:“新方案中并未提出資金投入的多少,甚至連基層醫療投入多少的一個百分比數字都沒有。我現在更關心的是資金如何落實,資金如果不落實,醫改將成為空談。”
醫改方案難懂,絕非“老百姓缺乏專業知識”,恐怕是有關部門對怎樣把專業話語說明白,少了點研究。越不說明白,似乎越顯得高深莫測;越是模棱兩可,操作起來自然有更多“變通”余地;越宏觀,“小辮子”也越少。
既然是征求意見稿,就應該通俗易懂,讓每個公民一看就明明白白。假如醫改方案“普通老百姓看不懂”,那么,大張旗鼓地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就很難收到實效。
醫改事關民生,再難懂的方案也可以解釋得較為易懂。事實上,對于醫改,我們等的時間已經太長了,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