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山縣丹西街道田橫山腳十字路口日夜車來人往,交通繁忙。因新裝了紅綠燈,道路交通秩序井然,近兩年來再無重大車禍出現。家住路邊的村民董歡迎感慨地說:“能裝上交通紅綠燈,阿良代表竭力爭取,功勞不小!”
村民所說的“阿良代表”就是丹西街道九頃村黨支部書記,象山縣十五、十六屆人大代表史元良。
史元良擔任象山縣人大代表7年來,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為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民生小事四處奔忙,樂此不疲。史元良說話辦事有股犟脾氣,只要認準的事非得督到底。村內外選民都親切地叫他“阿良代表”。
“道口紅綠燈要快設”
九頃村東面有條沿海南線一級公路,是縣城至石浦的主要通道,也是九頃片出入縣城、工業園區的捷徑,縱橫主路交會于田橫山腳道口。從2001年下半年一級公路開通起,短短一年時間里,就發生了多起交通事故,行人被撞死5人、撞傷10多人。史元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人命關天,安裝交通紅綠燈刻不容緩!”
史元良的想法與田橫山腳邊的董何碶村黨總支部書記、縣人大代表董傳旺不謀而合。2003年1月,史元良、董傳旺通過街道人大工委,向縣人代會遞交建議,要求相關部門盡快在田橫山腳道口安裝紅綠燈。
有關部門察看后頗感為難,該道口位置偏僻,需立桿拉線1800米,加上全套燈具設備,至少投資70萬元。當時的象山縣城剛剛起用紅綠燈,一些大街的十字道口也沒安裝。但考慮田橫山腳道口實情,有關部門暫在主線上布設暗障,豎立限速標志。
然而,隨著人、車流量的不斷加大,交通事故依然不斷。在2004年的縣人代會上,史元良、董傳旺聯合10多位代表再次遞交建議,并約見政府部門領導,當面反映村民的強烈呼聲。
2005年初,交警、供電部門終于行動起來。因埋設線桿涉及六升、山頭董等村的征地賠償,史元良迅速與相關村干部協商,逐戶做好立桿田主工作,交通紅綠燈終于順利得以安裝。自此,該道口再沒發生重大交通事故。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距田橫山腳道口南500米的胡家碶自然村,也坐落在一級公路東側,村民由東向西穿越馬路,同樣可能遭遇南行快速車輛的沖擊,6年里先后有4人被撞死撞傷。村干部見田橫山腳道口安裝紅綠燈后交通井然有序,便向有關部門多次求助。有關部門見胡家碶是小村,位置又不在十字道口,就暫時沒有列入紅綠燈道口設置計劃。史元良、董傳旺代表得知后甚為著急,將群眾意見反映到縣交警大隊,又邀請交警大隊的同志到現場察看,聽取村民呼聲。2007年底,胡家碶小道口也終于亮起了紅綠燈。
在史元良等人大代表的呼吁督促下,近3年來,象山縣城郊區主要道口相繼安裝了15處紅綠燈。
“殯葬專用道要早開”
“鈴鈴鈴……”一陣急促的電話聲打破清晨的寧靜,史元良拿起話筒一聽:“三叉路又出事了!”
三叉路是九頃村北面的鄰村,2001年11月,象山縣推行殯葬改革,遺體火化場就建在三叉路村西側山坳里。自此,每次送喪隊伍穿村而過,敲鑼打鼓吹號,放爆竹撒錫箔,冥幣煙灰隨風飛進村民住宅,村民不堪其擾,多次集體阻攔,發生爭吵沖突。
身為九頃片10多村共推的縣人大代表,史元良多次參與此類送喪擾民糾紛的調解工作。經過了解,史元良得到這樣一個數據:象山全縣每年死亡3500—4000人,平均每天有10多批送喪隊路過三叉路。這給三叉路沿線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干擾。
2003年縣人代會上,史元良遞交了建造殯葬專用通道的建議,要求相關部門避開三叉路等村落,另建一條從殯儀館到田橫山腳的專用道路。
然而事情并不像竹筒倒豆子那么順當,有關部門進行踏勘發現,目前的老公路,線路短,不用一分錢投資;而新造公路避村繞山,征地辟坡,工程浩大。兩相比較,相關部門對建議的辦理一時猶豫不決。
眼看殯葬專用道一時難建,三叉路上的攔喪沖突事件依然天天上演,史元良就與三叉路村的干部群眾商量,探討緩解矛盾的辦法。村民們表示:“只要送喪隊伍安靜過村,我們暫時可以忍受。”史元良把村民意愿反映給上級;又與喪主代表交談說理,希望能夠將心比心,照顧別人感受??h里很快采納了史元良的意見,在全縣張貼通告。通告規定,喪隊經過三叉路地段,不得敲鼓吹號,不得燃放爆竹,不得撒拋冥幣,不要大聲哭叫。通過廣泛宣傳,多數喪戶對三叉路村民的要求表示理解,路過村間互相提醒,注意收斂。
盡管送葬擾民的矛盾沖突減少了,但史元良覺得這樣僅僅是暫緩之計,長遠之策還是應該新辟一條殯葬專用道。
提了建議就要關注到底!史元良的犟脾氣又犯了。在以后3年的縣人代會上,史元良一有機會就老話重提,并相約代表當面呼吁。修建殯葬專用道需要征用九頃村等附近7個村的土地,由于山地山林征用費低,部分干部心里有壓力。史元良說服村內黨員干部,帶頭簽訂征地協議;又協助街道到各村宣傳解釋。經過2年多的努力,相關村的政策處理基本完成。2008年,政府部門終于下定決心,通過工程招標,組織動工建設殯葬專用道。
“新農村建設要抓實”
九頃村擁有1600人口,但集體經濟一向薄弱,村莊基礎設施落后;又因鄰近工業園區,外來租住戶近千人,各類人員流動頻繁,偷盜斗毆時有發生,村民多有抱怨。
2000年10月,史元良當選村支書,在走訪村內干部群眾和人大代表的基礎上,史元良感到,新農村建設,發展是主題,穩定是基礎。抱著這個想法,史元良數次向縣人大常委會提出建議,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加強城鄉治安整治,營造招商引資和諧環境,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建議引起了縣領導的高度重視,縣人大常委會組織專題調研視察,決定以九頃村為試點,開展“平安村”創建活動。
為了把新農村建設抓實抓細,史元良召集干部村民進行座談,征求各方意見建議,推出一系列落實舉措。包括村委會與出租房東簽訂“三登記”責任書;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安裝全縣首個村級電子監控網;逢年過節,村干部、年輕黨員和積極分子每夜分組義務值巡;成立村消防隊,每年組織滅火演習;與村內企業合作,定期為職工上法制教育課……
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在以后的三四年里,村里沒有聽到入室盜竊的反映,沒有發生農業機械設施失竊案子,也沒有出現果園被偷事件。2007年,九頃村被評為象山縣綜合治理先進集體、浙江省民主法制五星級示范村。
村集體經濟也水漲船高,從過去的10萬元增加到30萬元。近3年來,九頃村籌資380萬元,新建小公園、會所大樓,改造菜市場、籃球場、影劇場,續建改造環村公路網,組建乒乓、籃球、秧歌、腰鼓、戲曲等宣傳隊。村里每晚有文體活動,文化生活豐富多彩。2006、2007年九頃村連續兩屆成功舉辦農民文化節,并進入寧波市村落文化建設示范村行列。看到村上由亂變治、脫貧致富,83歲的朱根生老人捋須頷首,逢人便夸:“阿良書記是九頃村解放以來當得最好的干部。”
史元良小檔案
史元良,象山縣丹西街道九頃村黨支部書記,縣十五、十六屆人大代表。2006年被評為象山縣優秀村干部,寧波市新農村建設先行者;2007年被評為象山縣優秀黨員,寧波市“五五”普法先進工作者。史元良有句口頭禪:干部樹威信,腳跟要站正。作為人大代表和村里的一把手,史元良處處以身作則,公私分明。當干部10年來,他放棄了多次外出賺錢的機會,一心一意撲在村里的大小事務上。雖然這幾年集體經濟發展了,但他節儉如初,精打細算,從不到村里報銷車船票、通訊費、招待費。2008年村工程賬目公示后,黨員干部、村民代表了解到村書記四處集資開銷大,會上一致同意核銷5萬元。史元良見此很感動,但仍然搖頭謝絕。有人不解,說他“傻冒”, 史元良卻笑著說:“當干部做代表,就得多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