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嶺市基層人大,活躍著一支“草根”力量,他們以人大代表“助手”的身份,訪民意,察民情,搭建起了廣大選民和市人大代表之間意愿傳達的“快速通道”。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民情聯絡員”。
破解“斷層”之困
隨著城市建設框架不斷擴大和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2001年,溫嶺市開始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城區所在鄉鎮被劃分成了若干個街道辦事處。與之相適應的是,原來的鄉鎮人大被取消,溫嶺市人大常委會在街道設立了街道工委,作為常委會的派出機構。
城西街道就是這樣一個街道。城西街道人口2.4萬人,選民總數為19734人,2001年參選產生了11名市人大代表。由于沒有街道一級的代表,這就意味著這11名市人大代表要代表19734人行使職權。在如此龐大的選民隊伍中,寥寥的11名代表就顯得相當“稀缺”。
城西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凌震中說:“一般來說,鄉鎮有市代表和鄉鎮一級的代表,代表和選民之間的比例是29∶18000,現在由于街道一級代表的‘斷層’,我們街道的比例只有11∶19734,代表與選民之間的聯系受到了嚴重影響?!?/p>
如何克服街道代表“斷層”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更加有效地聯系選民,傳達好民聲民意,成為街道人大工委必須面對的一項重大課題。
在民主懇談、調查研究的基礎上,2003年8月,城西街道人大工委首次試水“城西街道市人大代表聯絡制度”。2006年,城北街道人大工委也相繼建立了“民情聯絡員”制度,搭建起了一個市人大代表與轄區選民緊密聯系的平臺。通過聯絡員這一中介,街道人大工委能夠及時了解選民的意見建議,掌握社情民意。
與人大代表選舉一樣,民情聯絡員的產生也有一套比較規范的程序。在街道當中,以每個行政村為單位,按照人口比例推選若干個素質高、責任心強、有一定文化涵養的候選人,并通過村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經村黨支部審核后,報街道人大工委審核確認并予以公示,最后由街道人大工委為其頒發聯絡員證書,民情聯絡員便開始“走馬上任”。其任期與市人大代表屆期相同。
對于民情聯絡員來說,他們的首要職責便是關心民瘼、收集民意,及時將選民的意見建議反映到市人大代表或者街道人大工委,實現“民間”和“官方”的對接。
“在一個街道中,有一定數量的民情聯絡員,民眾和人大代表的交流渠道就增多了,溝通也更順暢了?!睖貛X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曉球認為,“實行民情聯絡員制度,能夠有效地解決街道選區中市人大代表和選民聯系不暢問題,可以稱得上是街道人大代表斷層問題的‘破局’之舉?!?/p>
社情民意的“集散中心”
“我們街道的萬昌西路莞田嶺到吳岙嶺這段路兩邊沒有住戶,到了晚上就漆黑一片,走在路上陰森森的。因為沒有路燈,已經出過好多次事故了,住在這一片的老百姓夜里都不敢出去。能不能請李代表在今年的人代會上建議政府在這個路段上安裝路燈?”2003年,剛剛就任城西街道人大工委民情聯絡員的李順法向市人大代表李福友反映了選民要求安裝路燈的愿望。
“擔任民情聯絡員的這些人大都是村里的能人或者德高望重之輩,村民們遇到什么事情,總是喜歡和他們商量商量。因此,他們往往就成了各類信息的‘集散中心’。”城西街道人大工委的謝玲玲副主任說,“他們對當地的民情民意是相當了解的?!?/p>
“因為平時我不太從萬昌西路莞田嶺到吳岙嶺路段經過,所以根本不知道老百姓有安裝路燈、亮化路面的需求。多虧了李順法聯絡員,我才了解老百姓心里所想、所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李福友代表對這件5年前的事仍然記憶猶新,“在當年的市人代會上,我提交了要求實施萬昌西路莞田嶺到吳岙嶺段路燈亮化的建議,引起了市供電局、建設規劃局等職能部門的重視,當年就實現了全路段的路燈亮化,實實在在地解決了老百姓的困難?!?/p>
“斷層”難局一朝破解,民情民意便如道道河流,迅捷、有序地向人大代表的“建議池”中匯集。據統計,在2008年的溫嶺市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城西、城北街道77名民情聯絡員提供的民意線索中被列為建議的占到代表建議總數的70%左右。
在實踐中,民情聯絡員在向市人大代表反映社情民意的同時,也向選民傳遞街道人大工委的各項信息及工作動態,起到了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