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工學校的教育任務之一是要把一部分素質較低的且有“問題”的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班主任應該是教師、班級的管理者、心理輔導員三種角色的集合。本文主要闡述了班主任在扮演心理輔導員角色時,心理健康教育對班主任的素質要求及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關鍵詞]班主任
學生
心靈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技工學校的學生成了“香餑餑”。就業前景看好。但技工學校與企業之間卻出現了供求矛盾,企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技術工人,而技工學校的學生素質相對不高,甚至有些是“問題”學生。所以在技工學校教育中,把素質較低的甚至是“問題”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技術工人,班主任的工作不可或缺。班主任應該是教師、班級的管理者、心理輔導員三種角色的集合,不僅要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管理,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心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培養和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以提高其整體素質。
一、目前技工學校學生的特點和難教的原因及具體表現
(一)技工學校學生的特點。技工學校的學生是介于中學生與大學生之間的,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的學生層次。首先,從生源來看,隨著大學和高中的不斷擴招,技工學校只能招到那些學習成績較差或極少部分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而上不起大學的成績較好的學生,但主體仍是成績較差的初中畢業生。其次,技工學校的學生有65%是農民工子女,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教育。這部分學生在心理特點上與普通中學生和大學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比中學生更為復雜,卻又不及大學生趨向成熟。
(二)難教的原因及具體表現。技工學校學生難教的原因:首先,技工學校招到的學生大部分是中學階段所謂的差生;其次,這些學生部分存在“破罐子破摔”心理,對學習喪失了信心;再次,由于他們多是農民工的子女,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教育,存在自我認識上的偏差等。
技工學校學生難教的具體表現:學生缺乏自信和上進心,對學習缺乏興趣,經常違規、違紀,情緒容易激動等。
二、班主任角色內涵和角色定位
(一)班主任角色內涵。班主任是伴隨著班級授課制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現代教育提出班主任的育人工作必須以完整的人為工作對象,以滿足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及促進未來社會的健康發展為工作目標,準確把握21世紀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質、當今學生的心理動態以及個性化德育工作的藝術,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工作職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班主任責無旁貸地扮演著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角色。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首先,班主任作為現代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應該是教師、班級的管理者、心理輔導員三種角色的集合。其次,班主任與教師的個性品質,有較多相似的方面,而與心理輔導員的個性品質存在相對的差異。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常常會遇到班級管理者角色與心理輔導員角色相沖突的問題。比如,班里的某個學生違反了校規,一些班主任出于維護班級名譽的目的,常常會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這樣很可能會忽視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其實角色沖突的矛盾隱含著角色互補的統一,角色沖突的原因是德育與心理教育的著眼點和方法論問題。德育旨在塑造完美的品德,心理教育旨在塑造完美的人格;德育是一個道德內化的過程,心理教育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德育的核心是人生觀問題,心理教育的核心是發展問題。因此班主任作為心理輔導員。就是要為解決學生的發展問題找到一個科學的解決途徑。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就是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性問題。
三、心理健康教育對班主任素質的要求
(一)教育觀念。首先,多數人對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是因為現在的學生心理不健康,所以要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據艾里克森的觀點,不僅是青少年階段,人生每個階段都有“危機”和需要完成的發展任務,這些“危機”得到順利解決,就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如果沒有解決這些“危機”或沒有完成該階段的發展任務,個體的心理發展就會出現遲滯或各種各樣的問題。其次,從角色定位上看,班主任不僅是班級里的教育者、領導者、管理者,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更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心理保健醫生”、行動的示范者和榜樣。
(二)知識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學、心理咨詢學知識是班主任科學、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和前提。首先,要明確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認識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如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穩定性、可塑性和個別差異性等。其次,特別要深刻認識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性成熟帶來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要及早作出正確判斷,采取果斷措施,防止可能產生的問題。再次,能正確區分正常的心理和不正常的心理,一般性心理問題和嚴重性心理問題。
(三)心理素質。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但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難免也會出現問題,因此教師要學會自我調節。
四、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一)內容
1 學習指導。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幫助他們消除學習障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2 生活指導。班主任應從幫助學生合理安排業余時間,形成理性的消費觀念人手,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讓他們的生活遠離低級趣味,充滿生機和希望。
(二)方法
1 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口頭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是使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重要教學方法。根據講授的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的不同,可分為講解、講述、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班主任可以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2 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1)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可以以班級或小組的形式開展各種戶內、戶外活動,包括開展團體的心理游戲活動。這有利于促進學生之間相互認識,培養他們完善的自我意識,增強自信等。(2)在環境布置中滲透心理教育。環境是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之一。首先,班主任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感染學生,用愛與關懷去激勵學生,并在班級中建立一種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其次,在學習和生活的場所,通過布置一些名人的圖像和名句來鞭策、激勵學生,讓他們找到自信和人生目標。再次,可以在教室里設立小書架,使學生“近朱者赤”,培養他們愿讀書、愛讀書的習慣和興趣,并可以通過色彩和裝飾物的搭配來調節學生的情緒。
3 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團體輔導。班會作為班主任引導、教育學生的一種形式,給班主任賦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輔導功能。班主任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團體輔導,因此這種班會也被稱為班會心理課。
4 在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時,要注重對學生心理層次的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人的發展性問題。在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時,僅簡單地告訴學生對與錯是不夠的,還要多問他們幾個為什么,如“你當時是怎么想的”等。同時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讓他們在自悟中使自己的心理得到發展。
5 個案研究。在心理健康課上的輔導,往往是一種團體的輔導,而對于一些存在突出問題的個體,僅進行團體的輔導是不夠的,這時就需要對個體進行比較系統的輔導,而個案的研究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
6 心理學常識講座。將心理學常識以講座的形式引進課堂,讓學生獲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具有積極的意義。但要注意講座不能“滿堂灌”,也不能當做學校集體輔導的主要形式,而只能是集體輔導的一種補充形式。
總之,教育從“溝通”開始,班主任是最適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且可以結合日常班級管理工作(尤其是班會課)來進行。
責編 韋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