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近年中職學校的擴招,學生的入學文化水平、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差異越來越大。班級教學是我國目前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但它不能很好地照顧到學生學習的個性差異,而分層次教學能較好地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本文結合中職物理學科的特點,以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對在班級內部實行分層次教學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分層次教學 中職物理因材施教
近年來,隨著中職學校的擴招,學生入學成績逐年下降,且差距十分明顯,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同時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在物理方面表現為對初中物理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學習物理的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在對我校汽車工程部2007級580名新生進行的初中物理綜合水平測試中,最高分98分,最低分2分。其中對2007春(1)、(2)班110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顯示,80分以上的占7.2%,29分以下的占38.2%。在春季班的學生中,有高中畢業生,有初中畢業后在社會工作1年~2年的歷屆生,還有初中未畢業的學困生。若教師在教學中仍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一方面,基礎差的同學跟不上教學進度,以至于出現嚴重的厭學情緒和畏懼心理,另一方面,基礎好一些的學生會感到學習輕松學不到知識,荒廢時間,這勢必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差異,實施分層次教學是提高中職物理課教學效果和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
根據我們對汽車工程專業2007春(1)、(2)班新生實施分層次教學實踐發現,分層次教學能夠充分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物理學習能力,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必需的物理知識以及成功后的喜悅感,從而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一、分層次教學的理論依據
所謂“分層次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學習能力、興趣特點等因素,有區別地設計教學目標、制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學習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實現最優發展。分層次教學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則。弄清分層次教學的有關理論,有助于我們對分層次教學的全面理解和分層模式的構建。
(一)布盧姆的教育理論
布盧姆認為,教育目標實質上是預期通過教學后學生學習的結果,教育目標分類實際上也是學生學習結果的分類。布盧姆的教育目標采用具體化、可操作化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并根據學生習得能力水平的不同由低到高進行分類。
(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茨基把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稱為“最近發展區”。他還認為,教學應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教學主導或決定兒童智力的發展,教學“創造最近發展區”。維果茨基提出:兒童對于某種技能的掌握都有一個最佳期限,即技能最適宜形成的時期。對于學生的發展,教育工作者應該識別出學生學習某一技能的最佳期限,在學生的技能開始形成的時候,就讓教學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對其施加最佳影響,以便對個體某一方面的訓練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個體潛能。
二、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一)學生層次劃分
對學生層次的劃分,我們不應單純地以學生的入學成績機械地進行劃分,還要考慮學生興趣愛好、學習習慣。主要根據學生的物理成績、課堂反應、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來確定學生的層次,一般分為三個層:A層次、B層次和C層次。
1 A層次
這部分學生成績和自我約束力較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在學習上不愿動腦筋,平時不按時完成作業,常有抄襲作業的行為,甚至有少數放棄學習,在學校虛度時光。
2 B層次
這部分學生的物理基礎不夠扎實,智力因素尚可,學習方法不當,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成績中等且不穩定。
3 C層次
這部分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濃、能力強、思維敏捷,且樂于接受挑戰,能夠主動并獨立進行學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優秀且相對穩定的學習成績。
在劃分層次前,我們對學生做了一些思想工作。讓學生理解劃分層次學習的意圖,消除顧慮,盡量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地配合教師的教學。
(二)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是實施教學和評價學習的依據。教師在精心鉆研教學大綱、教材和仔細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力所能及的教學目標,同一個班的學生允許達成不同層次的課堂目標。在教學中,我們把大綱中規定的最低要求定為A層目標,要求A層次學生實現;結合專業課學習的發展需要提出B層目標,要求B層次學生達到;對于教材要求的科學思維方法的理解和運用,我們把它作為C層次目標的一部分要求C層次學生達成。
(三)組織班內分層次教學
班內分層次教學,可以采用同質分組和異質合作小組兩種組織教學形式。
1 借鑒同質分組教學的教學模式,分類推進教學過程
將班級學生根據層次。把學生分成4~5個學習小組,針對不同情況,先對A層次學生和B層次學生進行教學,同時布置任務給C層次學生,讓他們帶著任務自主活動。或者先給C層次學生上課,同時給A層次學生和B層次學生布置活動任務,然后交叉完成后續教學。這種教學也稱為同質分組教學,其本質主要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分類推進教學,以達成各自的教學目標。
2 組建異質合作小組,發揮C層次學生充當小老師的作用
異質合作學習也是分層次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組織形式。異質合作學習小組由A層次學生、B層次學生、C層次學生以一定的比例組成。然后根據教學需要,開展異質合作小組活動。每一個異質合作小組都有C層次學生,他們早于其他同學領會新課,在自主活動期間可以讓他們充當小老師指導同組的其他同學學習。因為同學間的“心理平臺”接近,易于交流溝通,因此由學生充當小老師的學習效果比較明顯。同時C層次學生也可以在指導其他同學的過程中,通過講解和答疑的方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四)課堂教學分層次
課堂教學過程的分層次主要體現在講授課程時,教師在提問、練習、指導等環節進行分層次設置。由于學習的內容相同,大家要掌握的知識點一樣,所以班內分層次教學是全班教學和分層次教學的有機結合。
對A層次學生所提的問題要從基礎出發,盡可能淺顯,如果需要綜合思考的,則應分成幾個問題,作好鋪墊層層深入,避免知識跨度過大。對B層次學生,提一些經過思考即能回答,通過比較就能判斷的問題。對C層次學生,要在中層基礎上深化、拓寬,在了解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設計一些較難或較深的問題。如在講授“牛頓第三定律”一節中關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關系的知識點時,可采用分層分組實驗探索規律的教學模式,在給出實驗需要的器材后,便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
A層次學生:用什么工具測量力的大小?如何判斷力的方向?力按性質分有重力、彈力、摩擦力和磁力等,分別做圖1、圖2、圖3的實驗,你得到了什么結果?
B層次學生:你能利用給出的磁鐵、小車、彈簧秤測出兩塊磁鐵間的彈力嗎?請用實驗分別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均為彈力、磁力、摩擦力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
C層次學生:請用實驗分別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均為彈力、磁力、摩擦力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物體處于動態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規律跟靜態時一樣嗎?請設計實驗觀察一下。
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都能積極地作實驗研究,并歸納得出結論:無論是什么性質的力,只要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條直線上。高層次學生又能總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規律與運動狀態無關,且具有同時性、同性質。
(五)課堂練習和作業的分層次
練習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理解的手段。練習過于簡單,B、C層次的學生易感到乏味無趣。靈活多變的問題,能使他們嘗到思維的“味道”,感受付出之后收獲的快樂,但A層次學生卻會因摸不著頭腦而失去信心,甚至放棄學習。所以課堂練習的設計除了突出重點和難點之外,特別要注意把握“度”與“量”。分層練習和作業的設計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
1
給A層次學生設計最基本的問題,而對B、C層次學生則在此基礎上加深、拓寬
如判斷在下列情況下機械能是否守恒的一組練習題:
a、汽車啟動;b、物體從斜面勻速滑下;c、汽車勻速地爬坡;d、起重機加速吊起重物;e、豎直上拋物體;f、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g、豎直平面內的勻速圓周運動;h、物體做平拋運動;i、物體自由下落,落到輕彈簧上又再反彈。
對A層次學生的要求是判斷上述a、b、c、d、e、f情況中,機械能是否守恒?
對B層次學生的要求是判斷上述除i外的各種情況中,機械能是否守恒?
對C層次學生的要求是判斷上述情況,機械能是否守恒?
2 相同的物理過程,設計不同的已知和所求
如機械能守恒定律應用的一道練習題:半徑為R的光滑半圓與光滑斜面相接,接觸點A處順滑,如圖4所示:一質量為m的小球從M點沿軌道運動。
對A層次學生的要求是判斷小球從M點到A點的運動過程中,受哪些力?機械能是否守恒?
對B層次學生的要求是判斷小球到達A點時對地的壓力有多大?
對C層次學生的要求是判斷要小球順利通過B點,H的大小有何限制?
課后作業的布置要考慮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的層次應該布置不同的作業。每次作業可分為三類題目,一是A組題,主要由課本基本練習題組成,目的是檢測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A層次學生的必做題;二是B組題,有一定深度,B層次的學生必做;三是C組題,主要由思考題組成,要經過反復思考才能作出來,目的是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C層次的學生做此類題。
(六)評價分層次
分層次評價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能力較低的學生多采用表揚性的評價,尋找閃光點,及時發現、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對能力較高的學生則可以采用帶有激勵性質的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勵他們積極向上,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分層次評價除了可以反映在平時的課堂練習、課后作業等過程中,還可以反映在平時的單元知識測試當中。測試時試卷上的題目分為基礎題和提高題?;A題屬于對大綱要求內容的考查,可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情況。提高題的難度要大一些,能夠考查學生對綜合知識的掌握情況,屬于加分題。這種設計方法能使A、B、C三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滿足,并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完成預定的學習目標。
三、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設想
(一)必須養成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
很多中職學生物理基礎較差,通過對A層次學生的教學實踐,筆者深刻體會到,A層次學生物理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兩種:一種是學習態度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不想學習,其主要表現為不看書,不完成作業,甚至沒有養成上課帶書本和做筆記的習慣;另一種是物理學習方法不正確,習慣于被動接受和死記硬背,雖然想學好,但成績還是上不去。對于A層次學生,需要耐心培養他們的上進心和好學的品質,培養他們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是分層次教學中A層次學生轉變的關鍵。
(二)分層次教學對教師教學的影響
班級分層次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教學過程中要同時照顧到不同班級的學生,這使得教師在工作中感到時間緊張、任務繁重。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關心他們的進步。同時,教師要結合專業崗位的需要和培養規格,重新審視物理教學內容,把握知識的廣度和難度,讓學生學到知識,增長能力,提高素質。
責編 韋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