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之際,凡是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的人,一提起廣東的改革開放,無不會談到70年代末被人們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的習仲勛。
考察“東三區”
1978年,中國結束“文革”動亂的第二個年頭。然而,也正是在這時,當人們直面世界,面對的卻是一個令人難堪的現實——曾一度被國人詛咒的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曾被贊頌的社會主義中國,生產力水平卻還處在十分落后的狀態,甚至于停滯。就是在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面前,人民寄予中國共產黨以厚望,向中國共產黨人發出了強烈的呼喚:帶領中國人民盡快結束生產力發展停滯的局面。
1978年4月6日,剛被“解放”、恢復黨的組織生活僅僅一個月的習仲勛,便接受任命,主持廣東省委工作。時逢中共廣東省第四次代表大會閉幕,他作了一個直白的亮相:“北方的水土養育了我大半輩子,現在到了廣東,要靠南方水土養育我的下半輩子。”一席話表明了這位中共元老誓與廣東人民共同奮斗的決心。到任之后,習仲勛沒有被文山會海所淹沒,在聽取了廣東省基本情況的匯報之后不久,他便展開了歷時一個月的“東三區”之行。
1978年7月至8月,習仲勛先是到了寶安縣城,然后又到了當時的梅縣、汕頭、惠陽地區的21個縣。沿途,他利用一切機會和老百姓、地方干部攀談,以求掌握第一手資料。考察結束后,習仲勛概括出8個字:“形勢很好,問題不少。”“形勢很好”指的是3個地區的糧食獲得了豐收,人心比較穩定。廣東地處祖國南大門,毗鄰香港、澳門,海外華僑眾多,搞外貿和引進,條件比國內哪一個省都好。廣東的農業,不論從農、林、牧、副、漁五業,還是從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來說,都是門類眾多,潛力很大。廣東的商品經濟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有一定基礎,這都是廣東的優勢。但是,廣東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比全國更突出,平均每人只有八分耕地,六分多糧田,而且自然災害也多,糧食問題很尖銳,牽制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廣東的加工工業有一定的基礎,潛力也很大,但是缺乏自己的基礎工業,能源、交通問題十分突出。廣東的外部環境好,但是,由于舊的經濟體制捆住了手腳,使得廣東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就無力克服自己的短處和弱點,困難很多。另外,“文革”中,廣東省可算是一個重災區,擺在省委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便是落實政策,平反冤假錯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統一干部群眾思想,團結奮斗。廣東的經濟究竟應當怎樣搞?應當搞成一個什么樣的經濟?怎樣發揮廣東的優勢,怎樣才能克服或避開廣東的弱點?經濟調整應當往哪里使勁?所有的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在習仲勛的腦海里打轉。
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這一次,對于身經百戰的習仲勛來說,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戰場。望著近在咫尺的繁華香港,想起那次到深圳遇到農民外流沖擊邊防線時的情景,習仲勛的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香港人80%以上是廣東人,為什么香港能把經濟搞好而廣東卻不行?一段時間里,被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的習仲勛,經常徹夜難眠。跟隨父親到廣東的大女兒齊橋橋,很為爸爸曾受過太多折磨的身體擔心,經常勸說父親要注意休息,保持身體健康。但此刻,習仲勛早已顧不上女兒的擔憂了。“對!關鍵是政策。”一番思考之后,習仲勛認定,如果中央給廣東一些特殊政策、機動余地,廣東人民完全有能力把經濟搞上去。“只爭朝夕,只爭朝夕啊!”一切再也耽誤不起了,想到這,他的步伐邁得更大、更堅定了。
在設想付諸實施之時,特別需要領導者具有非凡的膽識和超人的魄力。當習仲勛聽了寶安縣領導關于吸收外資搞加工業、小額貿易的工作匯報后,立即鼓勵當地干部說:“說辦就辦,不要等。”只要能把生產搞上去,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干,不要先去管他什么主義,他們是資本主義,有好的地方我們也要學。
回到省委后,他便召集省委一班人研究論證,大家一致認為,根本的出路是向中央提出,給廣東先行一步的政策。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實現偉大轉折、具有深遠意義的極為重要的一次會議。就在這次全會之前,北京召開了一個多月的中央工作會議。會間,作為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勛作了題為《廣東的建設如何大干快上》的工作匯報。他說:“從廣東來看,要大干快上,當前面臨的因難還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糧食壓力大,電力、燃料緊張,鋼鐵等原材料供應不足……同時,我們也希望中央能給廣東更大的支持,同時多給地方處理問題的機動余地。比如農業機械化,如果中央允許我們吸收港澳華僑資金,從香港引進一批先進設備和技術,購進電力,進口部分飼料,就可以一方面先把國營農場、畜牧場、淡水養殖場等武裝起來,作為示范、培養人才,取得經驗……”
這份匯報材料是習仲勛到廣東工作了7個月之后形成的。
殺出一條血路來
具有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習仲勛便與一同在京開會的省委副書記王全國一起急急趕回廣東。1979年1月8日至25日,習仲勛主持召開了省委常委擴大會議,貫徹中央工作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聯系廣東實際,研究如何實現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對于廣東這是一次具有歷史性轉折意義的會議。常委擴大會議明確提出,充分利用毗鄰港澳的有利條件,利用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搞補償貿易,搞加工裝配,搞合作經營。同時強調要把農業生產搞上去,要整頓和加強各級領導班子,要解決好一部分遺留問題——除“文革”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問題外,還針對過去反右派斗爭的遺留問題,反地方主義的問題等,分別提出了糾正或進行復查的處理意見,以便澄清思想,統一認識,團結廣大干部群眾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改革開放的事業中去。
會后,習仲勛等廣東省委領導便分頭到各地調查研究,聯系實際,思考廣東加快“四化”建設進程的出路。習仲勛對同去調研的同志說:“有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如果廣東還是慢步或原地踏步,我們心里也不安。”不久,他和當時的省委領導吳南生向正在廣州的葉劍英副主席匯報了省委的意見,葉帥聽了十分高興,并希望廣東省委快些向小平同志匯報。
1979年4月5日至28日,習仲勛與王全國再度赴京出席中央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主要是討論調整國民經濟和當前的思想理論工作。王全國代表廣東在中南海向中央匯報了廣東如何利用有利條件為國家多創外匯等措施,以及廣東政治、經濟情況和干部群眾的思想情況,重點談了當前主要是中央權力過于集中,地方權力過小,企業缺乏自主權,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統得過死,迫切要求改革目前的管理體制。匯報中,習仲勛直諫中央:“不僅經濟體制,整個行政體制上也要考慮改革。中國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點,有些應根據省的特點來搞,這也符合毛主席講的大權獨攬,小權分散的原則。廣東省委已討論過,這次來開會,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先行一步,放手干。”有關領導詢問道:“廣東要什么權?”習仲勛說:“廣東作為一個省,等于人家一個或幾個國家,但現在全省的地方機動權力太小,中央統得過死,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的要求是在全國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放手一點,搞活一點。這樣做,對地方有利,對國家有利。”接著,他又補充說:“如果給廣東一個特殊政策,經濟可能幾年就上去了。”
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作匯報時,習仲勛再次將他的建議向中央作了陳述,建議得到了政治局常委們的贊許與支持。之后,習仲勛又單獨向鄧小平作了專門匯報。小平同志聽后說:“對!辦一個特區。過去陜甘寧邊區就是特區嘛!”當談到配套建設資金時,小平同志說:“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5月14日,廣東省委召開常委擴大會,這次一直擴大到省、地、縣三級。會間,習仲勛向到會同志傳達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所作的匯報。他在匯報中說:“黨中央對廣東的工作極為關心和支持,批準了廣東省委關于在‘四個現代化’中先走一步的要求,同意搞一個新的體制。黨中央已派谷牧同志來,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下一步,谷牧同志和省委要向中央匯報,待中央做出決定后,我們堅決貫徹執行。”尖銳、直率、坦誠,這就是習仲勛的性格。
5月中旬,谷牧就率領一個由中央有關部委組成的工作組到廣東,會同廣東省委組織的文件起草小組,于6月6日正式擬定了《關于發揮廣東優勢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報告》,中央很快做出了決定,批準了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方案。1979年7月19日,中央下發了“中發[1979]50號文件”。
拼老命也要干
“50號文件”非常明確地規定:“出口特區”先在深圳、珠海兩市試辦,待取得經驗后,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就這樣,習仲勛率領廣東人民,在中國南方毗鄰香港、澳門的深圳、珠海,“殺出”了改革開放之初的第一條“血路”。
對中央“50號文件”批準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方案,作為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勛在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坦言道:“我的心情是一喜一懼,喜的是我們廣東在中央統一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能充分利用我省的有利條件,在實現‘四化’中先行一步,為全國摸索點經驗,任務很光榮;懼的是我們的擔子很重,任務艱巨,又沒有經驗,困難不少。”“但是,黨中央這樣關心支持我們,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兢兢業業,埋頭苦干,千方百計把事辦好,就一定能使廣東在實現‘四化’中先走一步做出貢獻。”他說,“廣東這事,今天不提,明天不提,后天也要提,你不提,中央也要提,中國發展到現在總得變,拼老命我們也要干。”他號召大家團結起來,振作起來,為搞好試點而努力。
這位新長征路上的“老兵”,兢兢業業,埋頭苦干,淌出了一條改革開放之路。
當年,廣州火車站港穗直通客車恢復行駛,時任港督麥理浩乘坐第一班直通客車返港,粵港之間的政府間交往從此開始了; 10月12日,正式開通了廣州至香港的客運班機;10月17日,香港至廣州的飛翔船客運航線正式開航。
1980年4月,習仲勛到了南海縣,幾天的調研之后,他問時任縣委書記的梁廣大:“在全國,廣東要先走一步,你們南海又要在全省一百零幾個縣中先走一步,你們敢不敢?”回答是肯定的。對此習仲勛很滿意,他鼓勵縣委領導要跟群眾打成一片,使南海在全省各縣中先走一步。
1980年8月26日,葉劍英委員長主持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9月24日,習仲勛、楊尚昆、劉田夫便趕赴中南海,向中央匯報廣東的工作。中央書記處用了兩個上午的時間,專門聽取他們的匯報和討論廣東工作,并作如下紀要:“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中央是下了決心的,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廣東、福建的優勢,使兩省先行一步富裕起來,成為全國‘四化’建設的先驅和排頭兵,為全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體制改革探索道路。”
10月20日,港督麥理浩再度到廣州訪問,就廣東與香港的經濟合作等問題,與習仲勛等省委領導會談,3天后,雙方圓滿達成協議。
1980年11月,習仲勛奉調到中央工作。此時,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各項工作已經展開,經濟建設,特別是對外經貿發展已初見成效,一些大的合資項目:核電站、廣深高速公路、以補償貿易方式同澳門合作在韶關擴建大型發電機組、向外資貸款建設珠江三角洲公路橋等,都在共同進行經濟技術可行性論證或洽談。京廣鐵路衡廣復線準備復工,廣梅汕鐵路正在勘探規劃,廣深公路正在改造,黃埔電廠正在建設,沙角電廠即將動工……這一切,無不凝聚著習仲勛及所有同行者們的心血。
今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如果說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那么,中國的開放,應屬廣東為先。而習仲勛作為“文革”之后的廣東省委第一任書記,當然功不可沒。在廣東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時刻,他不計個人得失,帶領廣東人民率先投身改革開放的歷史洪流,他和廣東人民所共同譜寫的壯闊篇章,將被載入史冊,留存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