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世平,香港銀行界的一代巨擘,長期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和全國僑聯副主席。他曾升起了香港第一面五星紅旗,并一手把借錢創辦的香港南洋商業銀行送進世界500家大銀行之列,最終又把它無償捐獻給國家。周恩來總理對他的評價是:“潮汕為中國革命貢獻了兩個經濟人才,一個是理論的許滌新,一個是實踐的莊世平”。新中國創辦特區這一驚天動地的創舉,有他一份特殊的功勞。
“錢就在你的腳下”
1979年2月22日凌晨,香港跑馬地的一間公寓里,響起了急促的電話鈴聲,電話來自廣東汕頭,廣東省委領導吳南生在電話中說,剛剛發出了一份1300字的電文,向中央建議在廣東設立“出口加工區”(也即“特區”的雛形)。這通深夜來電,敲響了中國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的前奏,接電話的正是銀行界赫赫有名的南洋商業銀行董事長莊世平。
吳南生說:“我這里只有我國臺灣地區的大概資料,但別人的做法、管理等情況一概不知,其他地區的情況更是無據可查。我們要辦加工區,不借鑒人家的經驗談何容易,請你幫忙收集這方面的資料。”
不久,莊世平就把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的有關資料傳到吳南生的手里。
1980年3月,中央正式批準成立“經濟特區”。吳南生再一次找到莊世平,希望從他的南洋商業銀行貸款來進行特區的基礎建設。但莊世平卻把這筆送上門的生意 “婉拒”了。
老人回憶當時的情況時笑說,“我跟他說,你怎么還需要借錢,你腳下踩著的都是錢。只要賣地就有錢了啊!開了這個路,你就盆滿缽滿了。”
這個建議在當時冒了極大的風險。因為憲法第十條第四款就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很多聲音質疑:搞個特區,連憲法都不顧了?
但莊世平認為,參考國外做法,其實可以在憲法原則與實用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如果特區和其他地方的法規一樣,那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然而,“賣地”的提法還是引起了比想象中更大的反彈。反對者甚至說,“賣地”的做法實質就是把特區變成租界!
1987年12月1日,深圳“冒天下之大不韙”敲響了“動地一槌”。經過長達17分鐘的輪番叫價,深圳經濟特區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以525萬元的最高價成為這宗內地首場土地使用權拍賣會的“贏家”。
特區的建設資金緊缺問題迎刃而解!
1984年4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進行切割,增加“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的條款。莊世平的建議,引發了國有土地管理模式的新突破。
“這樣的特區條例,
我要投棄權票!”
1979年底,正是中央決策創辦特區工作的關鍵時刻,廣東省委、省政府邀請港澳人士來到廣州,召開座談會。會前,莊世平認真閱讀了已經草擬的各種具體做法的文件,失望得很:牽制多,條條框框多。特別是所得稅率,高達30%,雖然比內地略低,但幾乎是香港的一倍以上。這樣的特區,誰會來?
莊世平于是開始了對有關部門負責人的勸說,但無論如何,人們的思想都沒有被扭轉過來,因為稅率比實行資本主義的香港還低,那豈不是會被質疑“我們更‘資本主義’”?
老人怒了,他知道這種不愿承受一點政治風險的特區條例最后只會淪為廢紙一張。1980年初,當人們討論特區條例時,莊世平放言:“這樣的‘特區條例’訂它何益?如果把這樣的條例付諸表決,我和港澳的代表將投棄權票!”
今天的我們,很難想象在那個主張“團結一致”、“一致擁護”的年代,這個聲音所要擔負的政治風險。廣東省港澳區的人大代表對廣東的特區條例投“棄權”票,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不可接受的事情。
慶幸的是,1980年8月26日批準公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還是吸取了莊世平很多具體意見。尤為突出的是,特區的所得稅率為15%,比香港還低。這對于外資尤其是僑資,吸引力已經足夠。
創辦內地第一家外資銀行
特區建立以后,第一家“著陸”的外資銀行,就是莊世平的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他說,這不是有沒有業務的問題,而是對國家有沒有信心的問題。
在如火如荼的特區建設中,不少僑民采取了觀望的態度。莊世平利用自己廣泛的人脈,一次次“客串”了內地的導游。“你想回去嗎?我也去!”很多著名的僑領都記住了老人的這句話。
多年來,老人帶回了李嘉誠、莊靜庵、劉世仁等海內外知名的僑領。老人聯系僑胞支援特區建設的最著名事例,莫過于協助李嘉誠創立汕頭大學。在粵東地區創立一所綜合型大學一直是潮汕人的夢想,但屢屢功虧一簣。莊世平找李嘉誠談過這個問題。“需要多少呢?”“大概三千萬元吧。”李嘉誠知道老人這個回答有保留,建大學的費用是個無底洞。但他看得出老人的誠意,于是慷慨給出第一筆資金三千萬元。如今,他注入汕大的資金已經超過28億,其中就凝聚著莊世平的努力。
莊世平看到了特區的騰飛,也在2007年6月2日的凌晨迎來了人生的終點。他把花費畢生精力創辦、市值過百億的香港南洋商業銀行和澳門南通銀行無償地交給了國家,沒留一分家產給自己的子女。他的大兒子莊榮敘在接受采訪時說,他是香港最底層的一員,對于父親的選擇,感到理解和驕傲。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