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離不開耕地。我國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不斷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千方百計保住13億人口賴以生存的“飯碗田”,為糧食生產的連年豐收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嚴格控制新增建設占用耕地
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
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十分稀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2007年統計,全國耕地僅有18.26億畝,人均只有1.38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一些省(市)人均耕地已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警戒線,而且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耕地資源的占用壓力和保有需求都將持續增大。
2007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莊嚴提出了一個目標:“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
國土資源部直接肩負著保護耕地資源的神圣職責。耕地保護司副司長黃鶴圖介紹說,國土資源部首先是加強耕地總量控制,把牢土地“閘門”。加強城市建設用地和報國務院單獨選址用地審查報批工作,加強建設用地動態監管,切實減少建設占用耕地,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圍繞“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國土資源部加快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步伐,嚴格執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和考核,組織了2007年度土地利用計劃考核和督察,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措施;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嚴格禁止擅自實施生態退耕,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向有利于保護耕地的方向發展。同時,按照加強土地宏觀調控的精神,組織對占用基本農田面積大的建設項目的專家論證,積極開展京滬高速鐵路、西氣東輸二線、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用地協調,加快推進省級政府批準建設用地的動態備案工作。
堅持整理復墾
5年補充耕地152.6萬公頃
土地整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對記者說,保護耕地一靠開源,二靠節流。土地開發整理就是開源,可以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貢獻力量。
我國的土地整理從零起步,已走過10年光輝的發展路程。10年來,經過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的共同努力,土地整理及土地復墾開發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護生態環境、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支持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成為深受農民群眾歡迎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據統計,最近5年來,全國共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152.6萬公頃,為有效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2006年,國土資源部在全國批準設立了116個國家級基本農田建設與保護示范區。示范區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糧食主產省都有5個以上的示范區。示范區建設,帶動了地方建設高標準農田,湖北、四川、湖南、江西、山東、河南、黑龍江、吉林、江蘇、浙江、廣西、云南等地分別設立了省級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示范區,將建設高標準農田列入政府工作議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考核,調動了多部門參與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的積極性,初步形成了多部門集中投入、齊抓共管的局面。
“天上查,地下管”
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用地
據國家土地督察形勢分析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發現土地違法案件數和涉及土地面積同比分別下降一成和近五成。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說明違法違規用地高位運行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
為遏制違法違規用地侵蝕寶貴的農田,多年來,國土資源部采取“天上查,地下管”、土地執法百日行動、專項整治、專項檢查等多種手段、措施,打擊土地違法違規力度不斷加大。據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介紹,2007年,各級國土執法監察部門共結案92347件,收回土地8607公頃,其中耕地3760多公頃。
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局副局長郭寶平說,土地執法監察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履行保護耕地的職責。首先是加強動態巡查和衛片(衛星圖片)執法檢查,及時發現和制止土地違法,防患于未然。通過在各個基層國土所設土地巡查員,在各行政村設土地信息員,現在動態巡查制度已經延伸到了最基層。其次,嚴格執法,嚴肅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并限令拆除違法建筑或構建物,恢復耕地。這不僅是對已被破壞的耕地的挽救,也是對欲違法者的教育和震懾。第三,嚴格實行問責制。前不久,國土資源部與監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簽發了《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處分辦法》,明確規定了政府部門和政府領導的責任,同時規定了如規避依法審批將受到嚴肅的紀律處分。過去地方安排建設項目時,通過調整規劃規避基本農田審批的情況時有所見。經過嚴肅查處一批違規行為,現在已經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了。
毛主席常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手中有糧”的前提是“手中有田”。對于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的大問題。現在,“發展經濟”占用農田的沖動仍在,“反彈”的壓力仍在。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仍須警鐘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