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物逐漸脫離其人類生存必需品性質,被商品化和政治化后,美國正逐漸成為一個食物帝國。這一帝國以糧食對外援助、農產品自由貿易、單一食品體系的擴展為手段,將糧食作為武器,控制了諸多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目前的全球糧食危機,是這一帝國擴張的過程和結果。
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在與發達國家的財政部競爭
2006年以來,世界糧食價格持續上漲,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不僅不能從糧價上漲中獲得好處,反而卻面臨著破產的命運。原因何在?
表面看,這是自由貿易體系下,小農家庭農場競爭不過產業化農場的失敗,背后原因卻是小農家庭農場,競爭不過美國的財政部。在過去的20年里,美國政府一直在提高對農業的直接補貼。在1995~2002年間,美國提供了114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年平均142.5億美元。在2002年,美國還通過了一個新的農業法案,該法案將美國基本農業補貼體系再延長10年,預計補貼總額高達1900億美元。以補貼支持的產業化商品糧生產體系,將本來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小農經濟擠壓到了生存危機的邊緣。可以說,世界上最窮的農民正被迫與工業化國家的財政部競爭。這就是近幾十年來發展中國家“三農”問題的一大背景。
美國產業化農場通常有幾千英畝的土地,發展中國家的小農,土地面積狹小,比如中國,一個農戶的家庭農場,平均6到7畝地,合成英畝,只有1畝,而美國通常是一個農民經營整個農場。如何跟美國競爭?同時,美國加入世界自由貿易體系的,又幾乎都是機械化的養殖場,豬肉、牛肉、羊肉、所有奶制品的價格,因為上游的谷物和飼料價格低,生產成本自然又比發展中國家低,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種什么,什么不賺錢;養什么,什么都賠錢。可以說,在農產品自由貿易框架下,世界各國的農業生產被綁上了同一輛戰車:要么各國比拼財力,看誰補貼得多;要么讓出農產品市場,由那些高補貼國家提供低價格糧食和一整套食物體系。
美國為何要強行補貼全世界
于是問題產生了:一個經濟體愿意以低于成本價的方式銷售其產品,對于購買者本來應該是個福音。出售者愿意補貼全世界,讓他去補貼好了!世界各國為何不去感恩,反而要用“傾銷”的字眼兒聲討呢?美國為何要通過WTO的強制機制,硬把自己的廉價貨品“補貼”給全世界呢?
實際上,農業產品的自由貿易帶來的是世界各國對美國更多的依附,從糊口的糧食,到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整個農業產業體系,都變成了美國的原料提供者,原本自給自足的食品體系,則換成了昂貴的、由美國提供的產業化食品體系。比如,通過電視廣告,大食品公司成功地從發展中國家奪去了他們傳統的、廉價的、營養豐富的本地化食品,代之以現代的、昂貴的、缺乏營養的工業化食品。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消費者付出了更多的錢,卻得到了更少的營養。曾有人這樣論述:在肯尼亞,消費者用一個肯尼亞先令可以購買到900~3630卡的熱量,條件是他們食用當地的玉米或面粉。而在當地購買經加工的早餐食品時,他將只得到40至176卡。大盒裝的早餐麥片,需要肯尼亞最富裕地區一個勞動力兩天的工作收入。
美國兜售其廉價的農業生產體系和食物系統,最終形成了中心外圍型的依附性農業生產和食品消費體系。這一單一食物系統,使得第三世界的食物系統變得與他們相似(在市場化和食物消費結構方面),也與其形成互補(在農業生產結構方面)。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美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又是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多數被控制國家,既沒有驅逐那些統治國家,也沒有發明自己的解決辦法,反而在刻意地模仿富裕國家的糧食生產系統與食物產供銷體系。在美國產業資本的宣傳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盲目學習下,美國的食物系統被塑造為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系統。很多第三世界國家自給自足的本地化食品體系瓦解,而食物集團的商人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由此,作為生活必需品的糧食,成為了美國的賺錢機器和政治武器。比如,1965~1967年間,美國總統約翰遜曾對印度采取限制出口糧食的政策,從而最終迫使印度改變其反對美國入侵越南的外交政策。1994年以來,朝鮮連續幾年歉收,國內糧食供應嚴重短缺。美國聯合日本、韓國對朝鮮提供糧食援助,但條件是,朝鮮必須放棄核計劃,并在緩和朝鮮半島局勢方面與西方合作。
糧食援助的另一側面,則不僅僅限于這樣的短期事件,而是打擊、改變進而控制受援國的農業生產體系,進而讓這些國家形成對美國等援助國的經濟依賴與政治依賴。這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國家淪為美國附屬國的奧秘。曾是美國里根政府農業部部長的約翰·布洛克在一次聽證會上直言不諱地說:“糧食是一件武器,而使用它的方式就是把各個國家系在我們身上,那樣他們就不愿給我們搗亂。”假如,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建立了一個立足自主的食物體系,這當然不符合食物集團的經濟利益和美國的國家利益。于是,食物集團的商人和美國政客們一起,致力于推動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并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成功地將其納入GATT和WTO體系。
食物帝國已經迫近中國
如同在儲備石油一樣,美國一樣在儲備糧食產能。美國強大的糧食生產能力和食物生產能力,足以使得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面包籃子”都成為多余。近20年來,美國主要糧食作物的耕作面積,一直在15億畝左右,由于政府補貼休耕,美國還有大約1/3的土地處于休耕狀態。而且,美國的農作,歷來只是一熟制,合理密植技術也遠遠沒有像中國這樣得到淋漓盡致的利用。所以,保守估計,美國可以輕而易舉地在短期內提高30%~50%的糧食產量。而從10年以上的長期看,提高100%的糧食產量也并非難事。目前情況下,美國早已經擁有了摧垮絕大多數國家糧食生產體系的實力,如果再加大產量,像中國、印度這樣的已在WTO規制之下的傳統農業大國,亦將無法幸免。對于食物帝國的營造者而言:魚已經進網了,何時收網,只是一個等待時機的問題了。一個單一食品體系的形成,一個食品帝國的崛起,伴隨著食物商品化和政治化的不斷推進,在不斷地延伸和發展。當單一食物帝國奠定基礎后,誰還能不聽憑食物帝國的調遣?
2006年以來的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只是食物帝國新一輪的洗牌過程。當中國、印度等各國的農民,又一次在政府和市場鼓動下,紛紛投入糧食生產,而在收獲時,如果迎接他們的是連續幾年的低價格,類似大多數亞非拉小農國家的命運,就將在未來的三五年內上演了。擺脫單純就糧食談糧食,就農業談糧食,就簡單的供求失衡談糧食的討論模式,才能進一步挖掘新一輪糧食價格上漲表象的背后邏輯。
在食物帝國以不可阻擋的趨勢形成和拓展其疆域的時候,我們應當以局部的、改良性的替代方案,來延緩這一進程的實現。比如,可以像美國反對產業化食品體系的實踐者那樣,以消費文化革命為精神內涵,以一個本地化食品體系的創建為實際行動,來實現三個替代:以消費天然食品替代消費人工(產業化)食品;以公平貿易方式替代自由貿易方式;以本地化食物體系替代全球化食物體系。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