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從1994年開始邁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顯著成效。1994~2007年湖北省外匯收支規模在全國排名一直處在第12位左右。全省對外經濟貿易不斷實現新的目標,利用外資規模逐漸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穩步推進,外向型經濟領域逐步拓寬,13年來湖北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為760.9億美元,占全省GDP的份額均為12%左右,年均增速為15.70%,高于GDP增速1.43個百分點,對湖北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拉動作用。
一、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外貿進出口快速增長
1994~1998年,湖北省連續進行了為期幾年的外貿體制改革,全省自營出口企業數量逐年增加,外貿公司開始實施股份制改造。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連續兩年的較大幅度下降后,1999年國家相繼出臺了71號、73號文以及本省外貿調度資金、出口商品貼息、出口獎勵等配套政策,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在其后的幾年里,湖北省外貿得到快速發展。
湖北省外匯管理部門于2003年8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外匯服務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強金融外匯對湖北省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力度,提升對外經貿的服務層次。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改革后,湖北外貿企業為應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積極擴大進口,出現了一定量的外貿逆差,逆差為1.92億美元。湖北省外匯管理部門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關于企業加強匯率風險管理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加強企業外債風險管理的指導意見》,受到國家外匯管理局和湖北省政府的肯定。近年來,又不斷適應形勢,更新觀念,創新模式,簡政放權,改進外匯管理與服務,把外匯服務制度化、普及化,積極支持湖北涉外經濟健康快速協調發展,多次獲得外資聯合辦公室和中國電子口岸先進單位的榮譽。
外貿進出口的發展帶動了湖北省各類企業同步增長。外商企業和民營企業進出口貿易總量增長幅度逐年上漲;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同步增長,加工貿易比重逐年上升;各地市州進出口持續增長;出口商品結構在不斷改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量也在不斷攀升。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平均增長速度為15.70%,進出口貿易總量對湖北省GDP的貢獻作用不斷增強,13年來,進出口貿易總量對湖北省的經濟發展貢獻度一直維持在12%左右。
二、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外資規模不斷擴大
湖北省想方設法擴大外資規模,增加外資來源,優化結構,提高質量,以此來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1.外商投資穩中有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逐年增加,外商投資大項目不斷增多,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湖北省依托優良的地理優勢、先進的科教人才優勢和堅實的產業基礎,吸引了大量的外資。1994~2007年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資191.69億美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2.91%。僅武漢市新批投資總額超過500萬美元的外商投資企業項目就有100多個,占當年批準總數的13%。2007年新批準的外商直接投資單個項目平均合同外資金額達到831.46萬美元,是2002年的4倍多,其中新批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105家,合同外資22.21億美元,占全省新批合同外資總額的63.59%。13年間,湖北省制造業、服務業快速發展,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制造和研發環節不斷向湖北轉移,雪鐵龍、雷諾、阿爾斯通、道達爾、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施樂、安海斯-布希、賽德、安然、西門子、飛利浦、愛立信、NEC、丸紅、淡馬錫、富士通等多家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企業已投資湖北。逐步形成了以東風神龍汽車有限公司為首的專業化汽車生產產業鏈,以長飛光纖、郵科院為代表的光谷高新技術產業區。
2.外商投資結構不斷趨于合理。投資分布相對集中,逐步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8+1”城市圈。1994年武漢市基礎設施利用外資約合人民幣28億元,2000年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繼續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其中以交通運輸、電力、煤氣項目最快,新增跨國公司三家,即法國阿爾斯通、美國普萊克斯、德國麥德龍。2006年,制造業吸收外商投資繼續增長,湖北省新批制造業項目個數和合同外資額占總量的比重分別達到64.2%和59.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48.7%,新批制造業項目主要涉及冶金、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食品加工、發電設備等領域。第三產業項目個數和合同外資額占總量的比重明顯提高,分別達到29.3%和25.9%,主要集中在酒店、商業零售、物流、房地產等領域。隨著我國加入WTO之后第三產業開放領域的擴大,外商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投資增長較快,投資比重逐步上升,從而引起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的變化。2007年,全省第三產業吸收外商投資合同外資額18.42億美元,是上年的2.4倍,合同外資額占到全省總量的52.7%,所占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實際使用外資6.70億美元,占到全省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同時,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出口企業利用外資的比例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投資項目從一般加工型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轉移。金融、房地產、國際貨運、民用航空等服務貿易領域也成為我省吸引外資的新的增長點。
3.招商引資項目質量逐步提高。一是利用外資同老企業技術改造緊密結合,促進了大中型企業的發展,如先前的武漢印染廠、東風輪胎廠,通過與外商合資進行技術改造后成效顯著;二是同外商簽訂了一批技術含量高和規模優勢大的新興工業項目,新興產業異軍突起,鋼鐵、汽車、生物化工等領域的合作,有力地推動了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三是效益質量好的項目,增資擴股態勢較好。2006年,湖北省共新批增資項目120個,增資額占全省合同外資額的32%,實際到資5.3億美元。主要增資項目有武漢NEC手機、湖北新冶鋼140無縫鋼管、武漢蒂森克虜伯中人激光拼焊等項目。四是吸收外商投資方式和渠道日趨多元化。傳統的合作經營、合資經營逐步向獨資經營、股權融資、轉讓經營權、BOT等多種新的利用外資模式發展。例如以招投標擇優選取外商獨資經營蒲圻電廠項目模式,從境外進行項目融資的吉象人造林制品項目模式,對外有償出讓收費經營權益的襄樊長虹大橋模式,由中方機構擔保向境外融資的美京公司項目模式,省內進行BOT試點的荊州郝穴水廠模式等都是成功的范例。此外,在證券融資方面,武鍋、黃石壓縮機成功發行B股。
4.發達國家在湖北省的投資比重增多。1994年,外商投資的主要來源有香港、澳門、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等,來源于發達國家的企業占總數的13%,比上年增長8%,但港、澳、臺投資仍占主導地位。2006年,世界500強企業在湖北新增投資項目8個,歷年累計投資項目達到66項。新批并購項目19個,主要涉及汽車零部件、化工、裝備制造、醫療器械等領域,有力推動了湖北一批大型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產業升級,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我省已從過去試探性的投資,進入到對股權的控制和市場的深度開發上。
三、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利用國外貸款規模擴大
1994~2006年,湖北省外匯貸款規模主要集中在27億美元~34億美元之間,有起有落,年均高出外匯存款規模123570萬美元。貸款結構為貿易融資發展速度加快,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有升有降。1994~1999年期間,進出口貿易融資總量較大,1998年、1999年分別為11543萬美元和11159萬美元,2000年貿易融資下降非常大,僅為3400萬美元,在其后的5年時間里,貿易融資余額逐年上漲,年均增長率為55.91%,2005年達到歷史最高值,為26191萬美元,2006年末貿易融資余額有所下降,為19891萬美元。
國外外匯貸款規模的擴大,有力地支持了全省基礎設施和支柱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國外貸款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和支柱產業的一些薄弱環節,緩解了我省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一大批對全省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骨干工程項目和水利樞紐、神龍轎車、京珠高速、武鋼三煉鋼等都利用了國外貸款,有效彌補了我省重大工業、能源、交通項目建設的資金不足,促進了湖北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國際收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