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務業在現代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尤其是作為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服務業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上海如今已是名副其實的國內金融中心,但從國內金融中心過度到國際金融中心任重而道遠。本文分析了當前迫切需要加速發展上海金融服務業的大背景,并就在該背景下如何發展提出了些許建議。
關鍵詞:金融服務業;世博會;上海
一、金融服務業概述
現有的對金融服務的定義主要是從營銷管理的角度出發,或者體現在相關法律法規和經濟統計中。比如英國學者亞瑟·梅丹(2000)定義金融服務是“金融機構運用貨幣交易手段,融通有價物品,向金融活動參加者和顧客提供的共同受益、獲得滿足的活動。”聯合國統計署也定義了“金融及相關服務”這一項統計口徑。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說法,作為《服務貿易總協定》附件之一的《關于金融服務的附件》采取了列舉式定義金融服務。
國內學者莫世健在《WTO與金融服務業的國際化問題研究》一文中提到對金融服務可以從兩方面理解:第一,金融服務指一成員金融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質的服務,這是《服務貿易總協定》框架下廣義的金融服務。第二,金融服務具體指保險、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行業提供的服務,該意義上的金融服務指現有的主要的金融服務方式和內容,是狹義的概念。
由于金融服務模糊的內涵和難以界定的范圍,所以,世界各國對金融服務業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表現在經濟統計中就是各國關于金融服務業的統計口徑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目前中國統計的產業體系中,金融服務業是屬于第三產業的一個子產業,下分四個大類: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和其他金融活動。
二、加快發展上海金融服務業的迫切性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化的發展,金融服務業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帶動作用越來越強、呈現出明顯的“信息化”特征、逐漸成為知識密集型產業、科技的巨大進步和廣泛應用是其變革的主要因素、混業經營逐漸成為主流等。金融部門可以為借貸雙方提供金融中介服務,為各市場主體分散和管理風險提供市場環境和條件,為整體經濟配置資本資源并為國內和國際的商業運作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這些固有特點使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地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更是加快了發展金融服務業的步伐,如今,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的五年過渡期已過,我國如期完成了關于金融服務業的入世承諾,甚至有的領域還超前完成。金融服務業的開放給我國的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相對開放的大環境下更好的發展金融服務業這個問題也具備了更深遠的意義。
上海是長三角經濟圈的中心城市,也是國際著名的港口城市。它北界長江,東瀕東海,
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擁有便利的交通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上海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上海的金融服務業無論是規模、產品種類還是管理經驗、創新能力等都處于我國的領頭羊位置。據統計資料顯示,上海2007年全年GDP實現12001.16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城市,金融業增加值1195.72億元,亦位居中國城市第一。其實早在1992年,上海就提出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構想。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上海在金融基礎設施、交易規模、機構數量、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人才建設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己經成為中國大陸名副其實的金融中心城市。但是從全國金融中心到國際金融中心必然是一個質的飛躍,上海需要發揮國家支持、地方推動和市場機制等多方面的合力。國際金融中心屬于市場機制發育非常完善、金融深化達到高層次的產物,而上海目前金融業發展還遠不成熟、市場機制還遠不完善,上海只有盡快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才能實現服務全國、服務長江流域、服務長三角的宏偉目標。
另外,國家一直在作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部署,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2005年12月順利開港后不僅結束了上海沒有深水港的歷史,而且大大提升了上海港口在東亞地區、乃至全球范圍的競爭力。然而航運業是個資本密集型產業,所需投資額巨大,投資回收期限長,這些特點決定了航運公司靠自有資金很難滿足全部的資金需求,需要從諸多的融資渠道中選擇適合本公司的籌集資金方式。同時,航運業也是高風險行業,海上保險作為一種損失補償機制,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航運業的這些特殊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需要金融服務業為其提供服務,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將解決航運公司的港口資金不足的困境,幫助航運經營者規避海上運輸的巨大風險,可以說沒有金融服務業的支持,航運中心的建設將失去生存的基礎。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申辦、籌備和舉辦,為上海金融服務業帶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其中巨額融資就是舉辦方必須要邁的坎。據估算,世博會建設直接投資約250億元(30億美元),其中世博會工程建設投資80億元,土地儲備前期動拆遷170億元。除了對園區建設的直接投資,還必須對由園區建設帶動的產業結構調整、交通、商業、舊區改造等延伸領域進行間接投資。根據經驗,l美元的場館建設投資,將拉動5到l0美元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即世博會建設3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將帶動150美元到300億美元的間接投資。傳統上,像世博會這樣的大型國際活動,資金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政府投入、銀行貸款、企業出資。但是對于旨在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在承辦世博會的過程中,應該更多更靈活地運用各種金融手段特別是資本運作手段來減輕政府支出的負擔。金融服務是世博會成功的必要條件,資金的籌措、調度以及清算支付,世博會場館后續開發利用、投資回收,世博會期間為國外客商提供的金融服務,世博會專項基金的設立、增值、運用等都與金融服務業緊密相關。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經濟發達國家還是在經濟不發達國家,強有力的金融服務業都是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2006年底中國已徹底開放金融業,上海成為中外金融機構競爭較量的主戰場,在世博會日益臨近、航運業需要發展成熟的形勢下,上海能否成功向世界展示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至關重要。
三、當前形勢下加快發展上海金融服務業的建議
1.知己——強化優勢,轉化劣勢
上海金融服務業最大的優勢在于發展速度快、吸收能力強,雖然起步晚,但已有了初具規模的金融市場。劣勢有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低、跨越式發展程度低、交易規則和政策的不完善等。有針對性地強化優勢,上海金融服務業可以進一步吸引民營資本和外資加入,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國家政策方面給予的支持加快貨幣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和黃金市場的發展,大力發展離岸金融業務和離岸金融市場。轉化劣勢可以采取:進一步規范金融機構的商業經營手段,根據形勢和自身情況適時出臺相應政策;普及金融理論知識,提高公眾對金融服務業的重視程度;完善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信息化方面;優化金融市場外部環境,完善金融中介服務機構體系。
2.知彼——學習經驗,吸取教訓,加強合作
上海和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金融中心差距很大,這個差距除了緣于發展時間短,還緣于很多體制上、措施上的因素。想盡早達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上海金融服務業就一定要和國際大都市多交流,多比較,少走彎路以更高效率地去發展。
另外,世博會已有一個半世紀的發展歷程,回顧以前,幾乎每屆世博會都會對舉辦城市金融服務業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上海要加強和以前舉辦過世博會城市的合作交流,吸取他們的經驗,更好地把握世博會在籌備、運營和后續3個階段的效應,認識到這個效應的階段性和持久性,從而成功地向世界展示自己金融服務業方面的實力。
3.利用好世博會這個助推器,為航運業等其他產業提供良好的資金支持
作為一個和世博會聯系緊密的行業,金融服務業既要抓住機遇,完善體系和市場建設,又要規避各種由于世博會可能帶來的風險。世博會對上海金融服務業發展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在于它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進程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方向;同時,國際金融中心功能的完善與充實,又會為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服務支持。
世博會構成上海保險業功能開發的最佳平臺,迫切需要上海保險業發揮好保障、融資和社會管理三大功能。在這個大環境的需要下,我們要加快發展保險業的進程,把保險業作為金融業發展的重點。此外,無論是世博會還是航運業等其他產業都需要金融服務業給予巨大的資金支持,為了滿足資金方面的需要,我們可以嘗試發行世博會建設債券、對世博會相關設施實施證券化、發行世博會項目信托計劃、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借鑒美國成熟產品的發展模式,謀求金融市場和產品多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赫伯特·G·格魯伯,邁克爾·A·沃克.服務業的增長:原因與影響[M].上海:三聯書店,1993.
[2]杜恂誠.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與變遷,1897-199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烈望.世界金融中心[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88.
[4]申海波,陳莉譯.金融自由化的經驗[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王方華等.世博會與上海經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6]周建松.關于發展浙江地方金融產業的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5(2).
[7]劉桂榮.倫敦金融服務業發展對上海的借鑒和啟示[J].上海商業,2006(5).
[8]劉桂榮.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研究及其對上海的啟示[J].上海商業,2004(8).
[30]曾波.上海世博會融資中的金融創新[J].上海投資,2004(6).
[34]何德旭.金融服務業若干理論與現實問題分析[J].上海金融,2003(12):4~7.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