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以平均每年高于8%的速度高速增長,社會財富總量急劇增加,但同時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擴大,這里主要就區域貧富差距問題進行分析。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差異從東南沿海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四大地域來說,經濟發達和較為發達省市幾乎全部位于東南沿海地區,而經濟欠發達省市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區。薩繆爾遜認為:北美工資高于南美的一個原因是北美平均每個工人擁有較豐富的肥沃的土地、煤炭和其它可用的資源;對于同樣數量的自然資源,勞動力數量較多會趨于減少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和工資。能源的生產、消費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關系,因此,本文試圖從資源角度分析貧富差距問題,并給出相關政策的建議。
一、中國的貧富差距現狀
(一)經濟總量及增長速度
2006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211808億元。按四大區域劃分的地區生產總值,東部沿海地區128593億元,占計算總值(231053億元,由于統計上的原因,各個區域加總計算的全國總計與全國總量數值不相等)的55.65%;東北地區19715億元,占8.53%;中部地區43218億元,占18.70%;西部地區39527億元,占17.10%。按可比價格計算,2001~2005年(“十五”期間),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9.54%(按區域加總計算為11.67%);四個區域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分別為東部沿海地區12.38%,東北地區10.88%,中部地區10.64%,西部地區11.10%。通過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經濟總量增長過程中,區域增長的比例有明顯的差距,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高于其他區域。
(二)區域人均收入水平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也在不斷的增加,全國人均收入從2000年的6280元增長到2006年11759元,六年時間人均收入增長了87%,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發展確實使人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較快的增長,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高增長的背后各個地區人均收入增展還存在很大的差異,2000年,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均收入8152.36元是西部地區人均收入的1.48倍,超過全國人均收入30%,到2006年,相對西部地區而言,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均收入已經增長到1.57倍的西部人均收入,超過全國人均收入的比重也增長到39.3%。因此,經濟的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區域間人均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
二、能源分布、能源利用現狀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之一,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資源。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能源在經濟發展中起到關鍵性作用。但是中國各個地區能源資源稟賦情況不同,能源生產和消費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中國能源的分布和供給
中國幅員廣闊,能源儲備豐富。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在探明的資源總量9258億噸的標準煤中,煤炭占89.25%,,其余的石油、天然氣和水能分別占2.12%,0.32%和8.31%。常規能源資源按區域劃分,西部地區探明資源量占全國總量56.03%,中部地區占34.15%,東部地區占4.13%,東部沿海地區5.69%,總體的能源分布情況是西部、中部多,東部不少,中、西部地區常規能源探明資源量占全國總量90%,東部地區僅占10%。
從總量分布來看,2005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0.16億噸標準煤。四大區域劃分的一次能源生產量,東部沿海地區37789萬噸標準煤,占計算總計(204465萬噸煤)的18.48%;東北地區23612萬噸標準煤,占11.55%;中部地區71654萬噸標準煤,占35.04%;西部地區71410萬噸標準煤,占34.93。從以上能源結構和能源分布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中西部地區的能源儲備是比較豐富的。
(二)中國各區域能源的消費
2005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22.33億噸標準煤。按四大區域劃分的一次能源消費量,東部沿海地區114004萬噸標準煤,占計算總量(261196萬噸標準煤)的43.65%;東北地區28658萬噸標準煤,占10.97%;中部地區56355萬噸標準煤,占21.58%;西部地區62179萬噸標準煤,占23.81%。通過數據分析,東部區域(包括沿海地區和東北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一次能源消費量之比大致為5.5:4.5。
2001~2005年期間,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年均增長率為10.02%。四大區域一次能源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東部沿海13.00%,東北地區6.84%,中部地區11.73%,西部地區12.81%。數據顯示,東部沿海地區是中國一次能源區域,不僅所占比例高,而且增長速度快,1981~2005年25年鑒,東部沿海地區一次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7.57%)最高;依次是西部地區(6.18%)和中部地區(6.14%);東北地區最低(3.94%),低于全國平均2.57個百分點。
三、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有關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論著國內外已有很多,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已很常見。
自然資源作為生產投入中的一種重要要素,同資本和勞動一起推動了生產擴張和經濟增長,自然稟賦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Habakkuk(1962)認為自然資源的豐裕使美國獲得了更高的生產率,并最終導致19世紀的繁榮局面。美國在工業生產中的領導地位與其在煤、銅、石油、鐵礦石等資源產品的開采和生產分不開的。Wright(1990)分析了20世紀初期美國的制造業能夠保持技術領先的背后原因,在對制成品的要素構成進行測算之后,發現美國制造業出口產品具有相當高的非再生自然資源密集度,并且這種密集度在大衰退前的半個世紀內一直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De Long和Willamson(1994)指出在高昂的運輸成本條件下,自然資源的可得性是新產業或者新技術得以引入的基本前提,尤其是對于19世紀后期的本土鋼鐵工業而言,煤和鐵礦石的儲量是國家經濟發展壯大的必要因素。資源豐裕的英國和德國在此階段實現了鋼鐵產業的迅速成長,從而奠定了工業強國的堅實基礎。相比之下,一戰之前的意大利由于國內煤礦儲量的缺乏導致落后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也大大遜色于其他歐洲強國(Bardini,1997)。
在我國,馬宏偉,王效華,何祖銀,李靜分析了中國不同產業結構中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趙一平、孫啟宏、段寧對中國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相應關系作了研究,都說明了能源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僅從能源角度分析,如果中西部地區能在條件允許下充分利用這些能源優勢,定能帶來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能源與經濟發展的因果關系分析
能源與經濟發展的因果關系主要通過eviews軟件中的Granger因果關系得到。選用1978-2006年的GDP和一次能源供給EP和能源消費EC之間進行因果分析。
由于GDP和EP、EC均為非平穩時間序列,取其對數分別為LGDP、LEP、LEC為平穩時間序列,通過對LGDP和LEP與LGDP和LEC進行因果分析,結果如下:

由以上因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GDP是EC的Granger原因,EC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EP的Granger原因,EP是GDP的Granger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能源供給對經濟發展有影響,而能源消費卻不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原因。
(三)各地區能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這里,我們通過對中國四個地區2000-2005年間的GDP和能源供給與能源消費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EVIEWS軟件的數據分析,我們分別得到各個地區的GDP與能源供給和GDP與能源消費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
通過相關系數矩陣我們可以對各個地區間各個變量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
1.從自身影響來看:首先,東部沿海的GDP與本地區資源供給和資源消費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25811和0.994181,資源消費與GDP的關系要比資源供給對GDP的影響要大;東部地區的GDP與本地區資源供給和資源消費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619372和0.981532,相關系數的明顯差距表現出資源供給對東部地區的GDP影響比較小;中部地區的GDP與本地區資源供給和資源消費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90847和0.995722,資源消費與資源供給和GDP的關系要都比較緊密,相互影響比較明顯;西部沿海的GDP與本地區資源供給和資源消費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92086和0.997279,同樣表現出資源供給與資源消費都對本地區GDP構成重要影響。其次,各個地區的資源供給與資源消費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東部沿海地區0.867702,東部地區0.607893,中部地區0.987089,西部地區0.993659,總體表現出中西部地區的資源供給與消費的關系要比東南沿海和東部地區密切。
通過以上各地區自身影響分析,總的表現出以下兩個特征:第一,資源消費對GDP的影響要大于資源供給;第二,中西部地區的資源供給與資源消費對GDP的影響要比東部沿海和東部地區要明顯。
2.從其他地區的相互影響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的GDP與各地資源供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東部沿海地區0.825811,東部地區0.590269,中部地區0.994323,西部地區0.992704,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資源供給對東部沿海地區的GDP的影響要遠大于東部地區和自身的影響;東部地區的GDP與各地資源供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東部沿海地區0.867645,東部地區0.619372,中部地區0.980276,西部地區0.979802,東部地區的GDP仍然與中西部的資源供給保持較高的相關度;同樣,中部地區的GDP與各地資源供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東部沿海地區0.832541,東部地區0.591398,中部地區0.990847,西部地區0.988344;東部沿海的GDP與各地資源供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東部沿海地區0.823261,東部地區0.58555,中部地區0.994168,西部地區0.992086;以上各個地區的數據都顯示出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資源供給對各個地區的GDP的影響要遠大于東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影響這一特征,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在經濟發展中,中西部的資源供給對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上數據特征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得出,首先,中部和西部的資源供給對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資源消費對整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要比資源供給的影響要大,這也證明了作為資源豐富的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卻比東南沿海低,人民收入水平也比沿海地區低。
(四)資源價格與貧富差距
從資源角度來看,中西部地區作為資源儲量豐富的地區,除了滿足自身經濟發展的資源需求外,2004年和2005年能源輸出分別為24727萬噸標準煤、24530萬噸標準煤,東部沿海和東部地區這兩年內的能源凈輸出量為負值,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西部地區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但是從中西部的經濟發展中我們卻沒有明顯感覺到大量能源輸出所帶來的GDP的增加,到2006年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均收入是西部地區的1.57倍,東西地區貧富差距仍然嚴重,這里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能源價格問題上。在宏觀經濟體系中,能源價格通過影響能源需求,進而對經濟增長構成影響。我國長期以來,對能源價格實行嚴格的行政定價和調控,造成能源價格的嚴重扭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姜偉新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也指出現有能源價格存在缺陷,必須要進行改革。我國現實經濟中扭曲的能源價格不僅妨礙資源的合理配置,也給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同時也影響了財政手段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在解決價格扭曲問題的同時,通過調整財政政策,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四、橫向財政轉移支付的借鑒
中國現有的能源價格體系不僅妨礙了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也帶來一定的財政負擔。價格體系調整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實現,面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我們應該選擇調控財政手段來解決。政府轉移支付制度是公共財政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保持地區均衡、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但現有的轉移支付制度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真正起到保持地區平衡的功能。
世界各國大都實行單一的縱向轉移模式,即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模式,只有德國、瑞典和比利時等少數國家實行縱向與橫向混合的轉移模式,即在實行縱向轉移的同時,還實行富裕州向貧困州進行橫向轉移。我國一直實行單一的縱向轉移模式,目前在繼續實行以縱向轉移模式為主的同時,試行橫向轉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第一,目前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已接近一些發達國家的水平,有條件、也有義務從財力上支持不發達地區的發展;第二,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差距過大,而中央財力又十分有限,單靠中央對地方的縱向轉移,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將曠日持久,遙望無期,難以實現;第三,東部發達省區支援西部不發達省區已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基礎,如發達省區與西藏、青海等省區之間的對口支援,只是尚未形成制度;第四,東部發達地區支援中西部不發達地區,有利于加快地區間的協調發展,提高國家整體發展水平,從而也有利于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作者單位:仰恩大學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