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是我國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難點,也是我國政府工作的重點。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農村、農業和農民)的核心,即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的發展,就必須通過優化農村的資源配置,培育和完善農村的要素市場等途徑,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直接或間接依賴于農村金融的發展和支持。
一、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歷史概況
改革以前,我國經濟處于緩慢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后,為了建立符合現代化需求的市場經濟體制、推動農村經濟、金融市場化的發展,農村金融體制也進行了一系列相應的改革,基本上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3)這一階段的主要改革措施和政策方案主要是恢復和成立新的金融機構,形成農村金融市場組織的多元化和競爭狀態。包括恢復并改變傳統運作目標的中國農業銀行,大力支持了農村商品經濟,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農村信用合作社恢復了名義上的合作金融組織地位;放開了對民間信用的管制,允許民間自由借貸,允許成立民間合作金融組織;允許多種融資方式并存,包括了存款、貸款、債券、股票、基金、票據貼現、信托、租賃等多種信用手段。
第二階段:(1994~1996)在第一階段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要建立一個能夠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及時、有效服務的金融體系的口號。即建立以工商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商業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銀行),主要為農戶服務的合作金融機構(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支持整個農業開發和農業技術進步、保證國家農副產品收購以及體現并實施其它國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如:1994年成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將政策性金融業務從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業務中剝離出來。1995年大量組建農村信用合作銀行。
第三階段:(1997~目前)東南亞金融危機后,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同時重視對金融風險的控制。客觀上強化了農村信用合作社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2003年11月底8省(市)(浙江、山東、江西、貴州、吉林、重慶、陜西和江蘇)農村信用社改革實施方案已經國務院批準,這標志著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二、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基本形式和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突飛猛進。與此同時,我國農村金融業也相應的獲得了快速發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基本上建立起了以合作金融、商業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為基礎,正規金融機構與民間金融組織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
在我國農村的金融體系中,正規金融機構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家政策性銀行即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其主要特點就是除郵政儲蓄受到國家郵電局的監管外,其他的金融組織都受到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此外農村商業銀行屬于股份制銀行,目前只有張家港、常熟和江陰三家農村商業銀行。
非正式金融組織主要泛指存在于個體、家庭、企業之間,進行的金融交易活動,包括民間借貸等。這些金融組織通常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帶有互助合作的性質。此外,非正式金融都建立在明晰的私人產權和無限責任基礎上,所以改革開放以來,非正式金融在我國的農村地區尤其是江浙一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探討
從農村金融市場培育和發展的角度看,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存在問題的典型特征可以概括為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和功能缺失三個方面。
1.政府主導下的制度安排導致金融供給不足—政府失靈
我國的農村金融制度安排一直以來是由政府主導的,即政府辦金融的發展道路。國有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都是國家所有的金融機構,主要服務于盡快實現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戰略。農村金融市場隨著環境的惡化和制度安排的不足而日益走向扭曲和衰弱,金融支持“三農”力度逐步弱化,金融供給嚴重不足。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供給不足。農村信用社成為信貸供給事實上的壟斷者,農村金融市場的信貸供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農村資金嚴重外流。國有銀行吸收的農村資金逐步集中到大、中城市,郵政儲蓄吸收農村儲蓄并轉存中央銀行農村信用社,經營出現非農化傾向,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許多資金流向城市。
2.利率不能正常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市場失靈
政府金融管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利率管制。我國長期執行的統一利率管制難以彌補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加上通貨膨脹的影響,導致長期的實際負利率狀態。即使金融改革逐步放松對利率管制,但仍然沒有對改善經營機制產生積極作用,而且還導致了資金的外流。總而言之,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選擇性的信貸政策所帶來的利率扭曲,造成了當前農村金融市場的農信社壟斷局面,且由于缺乏市場經濟的有效競爭,相應帶來了農信社經營效益差、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道德風險嚴重的狀況。
3.扭曲的農村金融“二元性結構”—金融功能缺失
按照金融功能論的觀點,金融功能相對于金融機構更加穩定,金融組織可以通過競爭的方式生存下來,從而發揮一定的金融功能。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存在扭曲的“二元性結構”,一方面正規金融機構大量退出、經營效率低下,缺乏充分有效的競爭促進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促進其發揮正常的金融功能;另一方面,作為非正規金融機構的民間借貸長期受到政府嚴格的管制和打壓,導致了“新”的農村金融體系存在著制度性供給不足等問題,無法彌補了正規金融在農村金融市場的空缺。我國農村正規金融的功能缺失,主要表現為農村金融服務品種少、水平低、質量差。如農村地區資金結算仍以現金為主,農村居民的銀行卡持有量很少。大量農村資金的外流,直接導致農村資金供給不能滿足農業和農村本身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農村正規金融組織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農村金融組織結構調整滯后于農村經濟結構的演變,與多元化的農村經濟結構不對稱。
4.相關的政策機制不完善
一是社會信用環境問題。我國農村社會信用體系缺失嚴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也缺乏相應的法律基礎和制度保障。。二是社會擔保體系不夠健全。信用擔保體系可以通過大大降低信貸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引起的潛在成本,從而對農民的信貸產生激勵作用;三是缺乏有效的處置抵押物的市場機制。四是抵押評估手續繁、環節多、費用高、時間長、有限期短,影響了辦事效率。
此外,現代化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受到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共同構成威脅,客觀上要求建立風險防范機制。雖然我國已建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制度,鼓勵
商業性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但是我國農業保險起步較晚,政府重視程度不夠,農民保險意識和保險承受能力差,保險公司經營能力不足,險種適用性不強,業務發展規模不大。
三、我國農村金融未來改革的建議及基本特點
(一)我國農村金融未來改革的建議
1.創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完善農村金融組織結構,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在政府政策引導下,著眼于構建一個商業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相結合的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
2.必須提倡充分競爭,放松政府利率管制,營造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促進整個農村金融市場上資金實現最優配置。
3.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分散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和風險補償機制。
總而言之,為了建立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農村金融制度:一方面,繼續深化針對農信社本身的改革,以使農信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金融;另一方面,政府必須放松對農村經濟、社會生活的管制,以促進農村和農業經濟的增長。
(二)我國農村金融未來的基本特征
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任務,是構建一個適應多樣性金融需求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這一體系應具備五個基本特征。
1.功能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的功能:能促進對農村經濟發展,即金融市場應能夠滿足多樣性的有效金融需求;實現社會公平,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2.分工合理。農村金融機構承擔功能不同,它們之間既有分工,又有聯系,形成完整的商業性和政策性金融體系。在農村金融機構之間進行合理分工,可以降低資金運行成本,提高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
3.競爭適度。農村金融市場上應有足夠多的金融機構以保持適度的競爭,放松管制,提高金融機構效率和服務的質量。
4.產權明晰。金融機構是一種企業,其經營狀況不僅影響自身的發展,而且對社會信用產生直接的外部效應。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水平,就要明晰金融機構的產權關系,進行企業化經營,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制度。
5.監管有力。金融業是一種特殊行業,其投機風險和流動風險遠比一般工商行業高。因此,在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管體系。
總之,我國農村金融雖然發展迅速,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我們要加快金融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農村金融制度,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本文是中華供銷合作總社課題“合作社+農戶”模式中的金融支持研究(GXZSKY06025)的中期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