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詳細論述了基層央行在存款準備金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基層央行;存款準備金管理;問題與對策
存款準備金制度是人民銀行實施金融宏觀調控、確保金融穩定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央行有效地制約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從而進一步控制了貨幣供應量。存款準備金制度執行是否到位,直接關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2007年1月以來,人民銀行已經15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對銀行機構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基層央行實行存款準備金管理提出了挑戰。
一、基層央行存款準備金率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對存款準備金違規的處罰存在諸多爭議
目前,基層央行存在兩種處罰方式:一是按照有關法律實施行政處罰。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及人民銀行總行《關于加強存款準備金管理的通知》(銀發[2004]302號,以下簡稱《管理通知》)的有關規定。二是按照人總行《中央銀行集中核算系統操作規程》(以下簡稱《操作規程》)處以罰息。兩種處罰依據的不統一,給基層人行實施法定存款準備金監管與處罰造成了諸多矛盾和爭議。
1.實施處罰主體不明確
根據《管理通知》的規定,由貨幣信貸管理部門根據營業部門的報告實施處罰。而《操作規程》則要求,處罰的主體是會計營業部門。
2.處罰程序不同
根據《管理通知》的文件要求,對金融機構違反存款準備金管理規定的行為,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執行,具體為中資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政策性銀行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外資金融機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進行罰款。但是,《操作規程》則規定,一旦出現透支,由營業部門根據核算系統自動生成的“存款準備金透支罰息清單”在第二個營業日直接扣收罰息。
3.處罰金額不明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商業銀行未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比例繳存存款準備金的,應處以2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然而根據《管理通知》,則要求對繳存存款準備金不足部分按每日萬分之六的比例處以罰款。在日常操作中,為緩解中小金融機構的壓力,大多執行萬分之六的罰款,而這又違背了法律效力大于部門規章制度效力的原則。
(二)金融機構所繳存款可信度低
目前,人民銀行金融機構的考核依據是旬末日存款余額。但是受各行(社)業務考核和經營方略的影響,月末數往往是存款余額的高峰,而上旬末則通常是余額的谷底,因此,旬末日余額數往往不能反映一旬來資金運用的真實情況,也不足以成為調整存款準備金的依據。同時,由于農村信用聯社結算手段落后,基層信用社會計核算分散,其數據真實性、準確性難以查證。人民銀行也未明確由哪個部門負責核實金融機構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三)法定與超額存款準備金賬戶合并,加大了管理難度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銀發[1998]118號)的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與超額存款準備金合并為一個“存款準備金”賬戶在支付系統里核算。法定存款準備金沒有人民銀行的批準不得動用,而超額準備金調整的權力則掌握在金融機構手中。日間操作中,超額準備金的頻繁變動使整個賬戶余額不斷變化,一方面不利于央行對法定準備金進行監測,另一方面由于核算系統沒有當日提示和鎖定功能,時常發生因超額準備金透支而擠占、挪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的事件。
(四)存款準備金管理部門與實施部門不統一
法定存款準備金作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屬于貨幣信貸部門的職能,人總行明確規定由貨幣信貸部門對存款準備金進行管理、督查和處罰,同時將存款準備金交存范圍會計科目的審訂、報表審查、資金收繳、日常考核等具體操作交由會計營業部門實施辦理。這雖然整合了各部門的優勢力量,但同時也造成貨幣信貸部門履職的困難,使其對存款準備金的繳存、變動情況缺乏必要的掌控,難以進行及時的政策效應分析,一旦商業銀行出現支付困難,信貸部門只能被動應付,批準動用法定存款準備金。
(五)整體考核掩蓋了個體風險
在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考核工作中,縣級金融機構先將存款準備金預先繳存至其上級(市級)金融機構,再由市級金融機構繳存至當地人民銀行的存款準備金賬戶。可見,法定存款準備金是對整體而不是個體的考核,這種方式掩蓋了個體的經營風險,形成了監管盲區,從而也危及了整體的穩定。
二、政策建議
(一)制定統一完善的存款準備金制度
人民銀行總行應對存款準備金的繳存基數、繳存期限、繳存方法、繳存科目、核算手續、考核辦法、處罰規則等方面作統一規定和要求,改變當前相關規定之間不協調、不配套的問題。同時,對財政性繳存款等對準備金管理有影響的相關問題制定明確的制度;對金融機構新開辦業務、新開發的產品及時做出制度規定上的調整,避免金融機構少繳、漏繳存款準備金。
(二)完善對存款準備金繳存情況的監督機制
一是改變考核依據,由按旬末日存款余額改為按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平均余額考核法定存款準備金。以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平均余額為依據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能有效地防止由于金融機構績效考核而產生的存款虛增或搬家,從而更真實的反映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的情況。
二是強化監督檢查。人民銀行要依法加大現場、非現場檢查力度,核實繳存存款資金來源的真實性、核算科目的正確性、報表反映的全面性和繳存金額的合理性,確保金融機構認真執行存款準備金管理規定,足額、及時地完成準備金繳存工作。
三是建立必要的信息反饋機制。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加強與金融機構的聯系和溝通。對存款準備金制度實施過程中的相關問題,要求金融機構按規定程序和渠道,向人民銀行
進行必要的信息反饋,人民銀行內部也應完善相應的信息處理及反饋程序。
(三)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實行分戶核算
改變存款準備金賬戶與備付金賬戶“合二為一”的管理模式,將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分戶核算,法定存款準備金賬戶專門用于核算法定存款準備金繳存情況,未經審批不得動用。另外設立往來戶即超額存款準備金戶用于辦理金融機構的資金往來調撥。這樣便于人民銀行相關部門進行考核和及時了解法定準備金的變動情況,并且從根本上杜絕核算系統自動動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的情況發生。
(四)建立部門間協調機制
人民銀行應加強貨幣信貸部門、會計部門、營業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共同做好存款準備金管理工作。對于金融機構日常動用存款準備金的事項會計營業部門要及時告知貨幣信貸部門。
(五)完善中央銀行會計集中核算系統,增加實時監測功能
一是增設提示功能,實現日間操作的實時控制。當帳戶余額低于法定存款準備金時,及時通知金融機構調劑頭寸,保證日常支付。二是增設對一般存款余額的歷史保存和查詢功能,以便動態監測分析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變動情況。
(六)明晰考核對象。為了克服總體考核容易掩蓋個別機構經營風險的困難,央行應在進行總體考核的基礎上,按其一級法人機構所轄城商行支行或二級法人農信社的存款數額逐一進行考核,進一步分清各自風險程度。如,由農村信用聯社對所轄各信用社進行考核,再由人民銀行按季進行檢查指導;或者由人民銀行直接考核,從而達到總體過關、個體不漏之目的,實現總體無風險、個體也安全的調控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東林.農信社存款準備金賬戶管理中存在問題值得關注.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2期.
[2]李惠玲,敖衛紅,李克軍.存款準備金業務管理存在缺陷.金融會計,2006年第5期.
[3]姜慧存,何曉文.重視農村信用聯社存款準備金管理中的問題.中國金融,2007年第14期.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聊城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