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李斯特的經典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的論述出發,通過對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學說的介紹和評價,并結合我國加入WTO四年以來的實際情況和當前轉軌時期中國工業化的現狀加以評述,以期對我國的政策制定帶來啟發。
關鍵詞:經濟一體化;幼稚工業;保護
一、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學說產生的歷史背景
1814年勝拿破侖帝國的歐洲各國代表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會議通過了《德意志聯邦條例》,建立了所謂的德意志聯邦。德意志聯邦由38個主權邦組成,保持著各邦的獨立性和不可侵犯性,各邦之間甚至邦內的省區之間都各有自己的關稅壁壘和地方稅率,嚴重地阻礙著商品的流通和市場的形成。在另一方面,在經過了法國大革命的沖擊和大陸封鎖政策的保護之后,德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已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是,在大陸封鎖政策結束后,英國的積壓商品大規模地涌入歐洲大陸。法、俄等國嚴格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把關稅當作民族的圍墻和砥柱。而德國由于缺乏堅強的中央政權,對內無法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對外無法形成統一御外的關稅,在商戰中處境惡劣,國內工業遭到英國商品傾銷的致命打擊。在這種形勢下,擺脫外國自由競爭的威脅、促進德國大工業的發展成為德國資產階級的迫切要求。與此相對照,一方面,在十九世紀中期,亞當·斯密的學說已經征服了整個歐洲,尤其是斯密的國際貿易理論,另一方面,英國政府為了順利在德國傾銷其商品,專門劃撥“機密費”,收買和操縱德國經濟學界人士和新聞工作者,從而控制理論界和新聞輿論,大肆兜售斯密的自由貿易學說,以科學理論姿態詆毀德國工商業者的保護性關稅的要求。1841年,李斯特發表了他的主要論著《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完整詳盡地表述了他關于保護幼稚工業的思想。這本書立即在德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德國資本主義指明了生存發展之路。著名的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學說就集中體現在這本經典著作之中。
二、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學說產生的基本內容
李斯特在肯定斯密理論的前提下,對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學派將物質財富(或稱“交換價值”)作為核心的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批判,并提出了以生產力為核心的保護幼稚工業理論。這一理論也可以被稱為“生產力學說”。
李斯特認為,一個國家的財富并不在于對交換價值的占有,而在于對生產力的占有,“正如同一個漁夫的財富不在于他所掌握的魚,而在于他不斷想捕魚的意愿以及實現這種愿望的能力和工具”。他區分了“財富的原因”和“財富本身”兩個概念,指出,“財富的原因即是精神資本或財富的生產力,它由腦力勞動者生產,而財富本身即是物質資本或交換價值,它由體力勞動者生產”。“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經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經消失的財富獲得補償”。比如,德國過去每個世紀總要受到疾病、饑荒或內訌、外戰的摧殘,但它總能保持住大部分的生產力,在每次受到打擊后,又總會很快地恢復到一定程度的繁榮。西班牙原來既富且強,但逐漸喪失了它的生產力,因而日趨貧困。美國在獨立戰爭中喪失了無數資財,但是它贏得了獨立以后,生產力有了無限提高,只是由于這個原因,使它在和平以后短短幾年之內,就在財富上獲得了空前大規模的增長。“生產力是樹之本,可以由此產生財富的果實,因為結果子的樹比果實本身價值更大”。他直接指出,“國家的狀況取決于生產力的總和”。因此,李斯特的結論是:國民的福利絕不單純取決于財富或者交換價值的多少,而是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程度。
那么,財富的生產力具體包括哪些因素呢?李斯特認為,生產力既包括“物質資本”形成的生產力,也包括“精神資本”所創造的生產力,即人類知識積累所創造的生產力。精神資本可以表現在個人之中,即“個人所固有的或個人從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得來的精神力量和體力”,也可以體現為“整個社會的進取精神、刻苦耐勞、重視公德精神、自由獨立精神、宗教、教育和道德狀況等”。
在肯定了生產力是一國最重要的財富之后,李斯特又指出,工業是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源泉。“工業是科學、文學、藝術、啟蒙、自由、有益的制度以及國力和獨立之母”。“一個國家的獨立和強大取決于工業的獨立和發展”。“工業是一種社會動力,是資本和勞動的創造者。它不僅能直接生產產品,而且還能創造生產、消費和生產力的誘因”。“工業是一種與農業有很大不同的生產力,它不僅比農業更好地利用諸如水力、風力、礦產自然力,而且還能大大促進農業發展。因為工業所需的原料就是農產品最可靠的市場,它不受戰爭和關稅壁壘的影響。農業家從工業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中可以獲得更高的地租、利潤和工資”。既然工業是生產力之本,一國要想培育發達的生產力,就必須培育發達的工業。那么,一個像德國一樣的后進國家如何才能培育出發達的工業呢?李斯特用他創立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做了說明。
李斯特認為,就各個國家的情況和環境來說,他把經濟發展按照其發達程度分成五個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李斯特認為,英國已達到最后階段(農工商業時期);法國在第四階段和第五階段之間;德國和美國均在第四階段;葡萄牙和西班牙則在第三階段。因此,李斯特主張德國應該實行保護幼稚工業的政策,促進德國工業的發展,以對抗價廉物美的英國工業產品的競爭。
簡而言之,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學說的邏輯是:生產力是一國最重要的財富,而工業又是生產力之本,要培育發達的生產力,就必須培育發達的工業;在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一國要想培育發達的工業,就必須對尚且幼稚的工業加以保護;保護幼稚工業、培育生產力的途徑主要有四種:保護關稅、國內競爭、科技和教育。其保護幼稚工業理論的思路體系包括:
1.在保護對象上,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一些行業有選擇地扶植與保護。幾個條件:(1)幼稚工業才需要保護;(2)成熟以后不再保護;(3)在一定時期扶植不起來,則放棄保護;(4)雖幼稚但無競爭對手的不需要保護;(5)農業不需要保護;
2.保護手段上,以關稅為主要手段;
3.在保護層次上,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程度的保護。
三、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學說政策上的意義
第一,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實施這一理論的必然性。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與當時德國的相似性,現在我國雖然建立了獨立而又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總體水平卻與世界先進水平差了一個檔次。一方面,在國際貿易中,我國傳統優勢產業,受到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挑戰,將使我國在這些產業中的諸如勞動力廉價等優勢不復存在;另一方面,在世界貿易中高附加值的商品貿易中,我國處于絕對的逆差地位。因而,我國產業受到兩面夾擊的特殊的轉軌時期。外資直接強占我國國內市場也使運用這一理論成為必然。市場經濟本身就是開放經濟、資本沒有國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生存。國際競爭已經國內化,運用保護幼稚工業理論來保護民族工業已經迫在眉睫。我們可以通過:1.保護民族工業并不是保護落后,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沖擊可以變成動力。在新的市場競爭中,需要迅速壯大企業規模,迅速提高技術開發能力,加快以國內名牌企業為核心的社會存量資本的重組,通過企業兼并組成大型集團,增強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2.對于有市場、有前途的民族品牌產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為國有企業創造與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3.強化國有品牌的任職,加強國有名牌產品的宣傳,提高國名品牌的忠誠度,學會品牌營銷。4.加快立法。等方式盡快使我國幼稚工業迅速發展。
第二,在工業化問題上,落后國家面臨著與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的條件:首先,落后國家沒有能象英法那樣能通過殖民掠奪和貿易壟斷來積累資本,其次,落后國家沒有英法那樣廣闊的殖民地來安置過剩人口,獲得廣闊的原材料市場與商品市場。因此,落后國家必須解決工業化工程中的資本積累問題,市場問題,另外還有競爭力問題,發展中國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這兩種模式。前一種模式是通過榨取國內初級產品來自發地積累資金,無論是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還是亞洲的中國,歐洲的蘇聯都是利用工農業的剪刀差來積累資本,為了獲得足夠的資本積累,拉美國家不僅耗盡了初級產品出口創匯,而且大借外債;中國、蘇聯則是對農業進行了過度的壓榨,使國內二元結構更為嚴重,最終嚴重削弱了工業化的能力,使國民經濟極度失衡,幾臨崩潰的邊緣。其實,無論是出口導向還是進口替代,都是發展中國家進行工業化行之有效的戰略,關鍵的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二者側重點不同。盲目地執著于一種并絕對化,對任何一國的發展都是不利的,長期的單一進口替代導致封閉與落后,而長期的出口導向則導致依附與貧困,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四小龍”式的成功。
第三,當前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資本、市場、人才的全球流動已十分頻繁,特別是技術的創新與轉移已今非昔比,任何閉關自守的想法都導致國家整體工業化水平的落后,這已為中國、蘇聯所證實。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改過去長期的封閉,通過對全球資本、技術、人才和市場的合理利用,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就是國家對高技術產業的關注和支持力度不夠,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的科技競爭力長期徘徊在接近四十名,這對于一個充滿大國夢的國家來說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在關注當前的財富增長的同時,我們更應當為未來的競爭做好準備,爭取在超導、納米、生物軟件等高科行業占據一席之地,這就要求在開放過程中采取戰略性的進口替代戰略,扶植幼稚產業的成長,而且,中國自身巨大的國內市場也為幼稚工業的成長提供了條件。
第四,在工業化工程中,另一個爭論的問題是平衡增長還是非平衡增長,一般來說非平衡增長是各國發展的實際情況,無論是美國東西部之間,英國、意大利南北部之間,還是巴西的南部與東北部之間,以及日本的本州與北海道之間都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平衡增長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除非國土面積太小)都是不現實的。但不平衡之間應有相對的平衡。美國、英國、日本對國內經濟不平衡解決得較好,因而社會比較穩定,而意大利和巴西解決的較差,不僅拖累了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而且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對于中國來說,從地域方面講,我們的工業化是采取不平衡的發展戰略,實行的是梯度開發,這和中國的實際是相符的,但是應該注意不斷加深的東西部差距,南北方差距所帶來的日益嚴重的負作用。從部門來說,我們從大推動理論和增長及模式轉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們應注意支柱產業的合理選擇,并兼顧當前利益與可持續發展。
最后,隨著中國工業化的不斷進步,中國的現代化步伐也不斷加快,但我們要警惕三種傾向:一是片面認識現代化,認為現代化就是工業化,忽視政治、文化、國民素質的現代化,從而導致現代化的危機;二是認為現代化就是機械化,繼續西方工業化的老一套,從而導致嚴重的污染和人的異化,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三是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從而導致文化斷層,形成嚴重民族失落感,只有充分重視社會的全面發展,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將工業化與本國的文化傳統相協調,中國的現代化才有可能少走彎路。
可以這樣說,我國的經濟政策實踐正在自覺不自覺地貫徹著李斯特的思想,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在自覺不自覺地驗證著李斯特的理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李斯特的學說對于今天的中國依然具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2]道格拉斯·斯諾.西方世界的興起[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4]俞海山.李斯特生產力學說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3(2).
[5]余章寶.李斯特的經濟理論及其貢獻[J].廈門大學學報,2002(3).
[6]王仲君.李斯特的“國家生產力理論”及其意義[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5).
[7]曹英.李斯特貿易保護主義理論評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2).
[8]金祥榮.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效應分析[J].經濟問題,1996(11).
[9]王文龍.試論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的現實意義[J].2003(5).
[10]魏冬.幼稚產業扶持與保護:理論、經驗和政策機制[J].經濟問題,1996(11).
[11]王超.王璽.西方保護幼稚工業理論對我國產業保護的借鑒作用[J].改革與戰略,1997(5).
[12]葉險明.論李斯特關于經濟相對落后國家向先進工業強國轉變的思想[J].經濟科學,1998(2).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