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證券市場正處于發展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尚不理想,制度法規尚不完善,影響了我國證券市場的快速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現狀、特征以及原因,并針對目前狀況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議。
關鍵詞: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制度是資本市場規范運行的有效保證,盡管近年來我國有關監管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有關規范信息披露的法規文件,但是,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不實、誤導投資者等事件屢有發生,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因此,清楚地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現狀以及原因,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應對機制,確保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
一、信息披露的內容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為強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所謂強制性信息披露是指由相關法律、法規和章程所明確規定的上市公司必須披露信息的一種基本信息披露制度。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在強制性信息披露要求之外,由公司經理層自愿主動提供有關公司財務和其他與投資者決策相關信息的一種信息披露制度。強制性披露能夠確保投資者及時獲取所需的財務預測信息,但在財務預測信息涉及到商業秘密或財務預測信息對企業不利時,企業管理者就有可能操縱預測性財務信息,財務預測信息的質量就很難保證;自愿性披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業管理者操縱財務預測信息,確保預測信息的質量。
強制性信息披露的內容一般包括公司概況及主營業務信息、基本財務信息、重大關聯交易信息、審計意見、股東及董事人員信息等基本信息內容[1]。自愿性信息披露一般包括公司的背景及戰略信息,如戰略規劃信息、公司戰略及影響、戰略目標的步驟與行動、完成公司戰略的障礙、宏觀政策及對公司的影響等;核心產品信息,包括人力資源信息、原材料消耗價格、銷售及營銷網絡、核心產品或地區銷售增長率、退貨率等信息;預測信息,包括市場占有率預測、未來現金流量預測、不確定性對公司銷售影響、年度銷售預測、資本支出與研發支出預測等;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信息,包括銷售額的變動及原因、經營收入的變動及原因、利息支出與利息收益的變動及原因、凈利潤的變動及原因、市場占有率的變動及原因等等;其他信息,包括社會責任及其相關信息、環境保護及其相關信息、內部控制及其相關信息、未確認的無形資產及其相關信息、研發活動及其相關信息等。
二、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分析
本文采用深圳證券交易所對在其上市的公司的信息披露考核評級作為信息披露質量的衡量方法。該考評機制的考評對象為所有上市公司,從而保證了該機制的完整性,而且該機制同時考察了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強制性信息披露兩個方面,保證了考評結果的全面性,另外,由交易所為主體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狀況進行評級也使得結果更具有公正性和客觀性。下表為樣本公司各年度的信息披露質量考評結果。

從表1看,考察期內上市公司的整體披露質量一般,雖然不及格比例僅為4.37%,良好比例約占超過50%,但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表現為不及格公司的有所增加和良好公司比例逐年下降。從表中的數據也可看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并不穩定。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信息失真。利用非公允的關聯購銷業務轉移利潤,粉飾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利用非公允的股權轉讓或資產置換,剝離上市公司的不良資產,或集團公司犧牲自己的優質資產低價讓與上市公司,提升上市公司財務實力;利用托管方式,上市公司獲取固定收益,或者由集團公司分攤虧損,美化上市公司形象。
2.信息披露不及時。有利的會計信息提前披露;不利的會計信息延遲披露。
3.信息披露不充分,內容和范圍存在局限性。財務狀況信息披露不充分;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充分;關聯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選用的會計政策、會計方法披露不充分。
4.預測信息不準確。
三、信息披露質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使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享受了免費待遇,而且任何人掌握多少會計信息都不會減少其他人了解該信息的可能性,即會計信息的公共性。正因為如此,會計信息使用者單位的使用會計信息行為無法通過支付價格或承擔費用的方式補償給會計信息的生產者——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對上市公司管理當局產生的影響稱為會計信息的外部性。因此上市公司管理當局在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中自覺或不覺地遵循成本效益原則,節約信息披露成本,從而使會計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由于會計信息的外部性,使上市公司管理當局不愿提供某些信息,這就形成了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會計信息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則處于會計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地位,從而導致投資者證券交易的“逆向選擇”和代理人的“道德風險”,這往往是實際操作中一些上市公司披露誤導投資者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3.雖然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本身具有公共性,但是由于不同的投資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導致投資者之間擁有信息的不均衡。在這種情況下,擁有較多信息的投資者便相對獲得一些超額預期回報,其結果是損害了擁有較少信息的投資者的利益。在實際操作中,表現為一些大股東利用一些“超前”信息(如未及時披露的信息)來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
4.會計準則的局限性。
5.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制定的缺陷——“令出多門”。
6.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弱化,甚至縱容違法違規操作。
7.社會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困擾。
8.證券監管力度不足。
9.巨大的利益誘惑。
10.處罰力度不夠。
綜上所述,決定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行為的主要因素,并非來自于市場的約束,而是來自于政府監管與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等制度因素,而制度、法規不完善,監督管理不到位,以及中介
機構的較差的“獨立性”使得公司受利益驅動降低信息披露質量,甚至違規。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1.完善信息披露的相關法律制度,壓縮不規范或者虛假披露信息的博弈空間。抓緊修訂相關法律規范。抓緊修訂信息披露準則,使其符合國際慣例。抓緊制定符合證券市場發展的會計準則,為上市公司的會計處理提供可實際操作的具體規范,縮小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空間。
2.改進注冊會計師審計體制。完善注冊會計師聘任制度。實行注冊會計師輪換制度。推行會計師事務所的非法人制。加大注冊會計師違規處罰力度。
3.健全監管體系,提高監管力度,鏟除不規范及虛假信息的生存空間。正確定位政府監管部門的職責,包括規則制定、規則執行及監督,做市場活動的裁判。理順政府監管部門與自律監管部門的關系,做到合理分工、職責明確。完善證券的監管基礎建設,加強常規性、持續性的監管。建立監管人員預防造假、查處造假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4.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
5.嚴格執法,加大處罰力度。
6.鼓勵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監管部門應該完善信息披露機制,要加強強制性信息的披露,因勢利導,積極鼓勵上市公司進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制定上市公司因自愿性信息披露可能引起的法律訴訟的免責條款,以及公司面臨訴訟風險和其他問題,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1995年公布“安全港”條款,對上市公司自愿提供盈利預測給予保護。
7.盡快構建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評級制度,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進行科學評價。目前,國內除深圳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考評機制外,還沒有準確、全面、權威的信息披露定量評級制度。為此,有必要由公正獨立的機構開發和建立一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實水平傳遞給投資者。
8.促進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從源頭上鏟除不規范或者虛假。在董事會中引入獨立董事,并負責對董事提名、高級管理層的聘用與報酬,審計以及重大關聯交易等事項表示意見。建立審計委員會或充分發揮監事會的作用,引入審計委員會這一機構,它主要由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和監事組成,負責對公司經營和財務活動進行審計監督,并擁有聘用注冊會計師的決定權等,或者將這一權利賦予監事會建立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的一種基于和約的委托代理關系,明文規定雙方的責權利關系,這些措施將得以強化董事會,監事會監控工作的客觀性,使其更能代表中小股東利益。通過市場競爭建立起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和進入退出機制,克服公司經理層權力約束不足的現象。建立和完善對經理人的績效考評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9.合理引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提倡公司市場價值為導向。有研究表明,信息披露質量與上市公司股票市場表現之間存在顯著的內在關聯性。為此,我們建議證券管理部門應合理引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增強公司透明度,同時提倡全流通市場條件下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導向,提升公司績效與公司價值。
10.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高證券市場信息供給,提升公司治理機制的運轉效率。通過本文研究發現,信息披露質量較高公司,其績效也相應較好,因此證券監管部門通過強化上市公司的對外信息披露,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及時、準確、充分的信息披露,顯然有利于公司績效的提高。同時,針對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存在的披露不真實、不及時、不全面等現象,有必要加大對隱藏信息、違規披露的處罰力度。
總之,我國的證券市場還處于發展時期,尚不成熟,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系統工程。要想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必須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學習好新會計準則以及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才能使信息披露向規范有序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其在證券市場中積極而有效的作用,為上市公司健康發展和投資者決策提供高價值、高質量并值得信賴的財務信息。
參考文獻:
[1]張敏.中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自愿性披露規則比較.時代經貿,2008年1月,第6卷總90期,159~160.
[2]錢紅光.當前我國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狀況的研究.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7年12月,第22卷第6期,37~40.
[3]劉巖.論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冶金財會,2008年第1期,38~39.
[4]查瑞平.論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山東商業會計,2006.1,29~33.
[5]許桂花.論現階段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問題.當代經濟,2007年第12期(下),64~65.
[6]張宗新,楊飛,袁慶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提升能否改進公司績效?——基于2002—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7.10,16~23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