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婁底市農村金融需求呈現新特點
婁底市地處湘中,多山地丘陵,面積8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2公頃,人口412萬,其中鄉村人口273萬,占66%。2005年中央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以來,婁底市農村經濟發展步入了新階段,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日益多元化,農業生產逐步由勞動投入型向資金投入型轉變。農村金融需求呈現出多層次、長期性、大額化的新特點。
(一)從貸款用途看:小額信貸需求由生產性向消費性轉變。據對婁底市調查,一方面由于農資及勞動力價格上漲,種糧效益持續下降,農村地區絕大部分青壯年已經外出打工,土地拋荒現象增多,農戶豬舍“十欄九空”,傳統小農生產模式逐步瓦解,對小額生產性資金需求下降;另一方面,隨著農戶收入提高,自身基本已經可以解決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的資金。由于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欠完善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對就醫、上學及建房、婚喪嫁娶等金額在3000元-20000元左右的消費性信貸需求及臨時性需求不斷增加,卻由于農村消費信貸市場滯后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滿足,部分居民轉向尋求民間借貸支持。
(二)從貸款主體看:農業貸款需求重點由小農向種養殖大戶轉變。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傳統小額農貸越來越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據調查,目前婁底市農村各類種養殖大戶達4.8萬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46個,覆蓋農戶7.5萬戶,超過70%的種養殖專業戶不同程度存在生產資金缺口。
(三)從貸款期限看:三農資金需求從小額短期向大額長期延伸。2005年以來,婁底市新一輪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化,農村中小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程度不斷提高,形成了以奶業生產、農產品深加工、小農機研發制造、農貿流通、農業特色旅游開發等為主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群,產生了“永豐”辣醬、“雙峰”米機等一系列三農名牌。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企業迫切需要進一步整合行業資源、擴大整體產能、提高技術含量、完善產業鏈條、形成集群效應,對中長期大額信貸資金需求增長迅猛。據統計,目前婁底市農業產業化中長期資金缺口達45億元左右。
(四)從貸款產業看:由傳統農業產業向農村工商產業拓展。近年來,婁底市農村經濟發展逐步多元化,非農產業迅速崛起,農業剩余勞動力逐步向勞務輸出、個體工商經營、民營企業等領域轉移,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不斷增加,一些個體戶、民營企業逐漸走出湘中,走向全國,涌現出了“圖文打字店之鄉”、“包工頭之鄉”、“美容美發店之鄉”、“建筑裝潢之鄉”、“不銹鋼加工之鄉”、“汽車運輸之鄉”等十幾個有名的個體經營之鄉,在臨時周轉、設備購置、店面擴建等方面信貸需求增長加快,成為當地三農資金需求的主流。
(五)從服務需求看:從單一金融服務向綜合性金融服務轉變。隨著農村經濟商品化、貨幣化程度的提高,農村種養殖大戶和農業企業不再滿足于單純的信貸支持和資金匯兌,對農業保險、票據業務、銀行卡、委托理財、信息咨詢、信用評估等金融中介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一批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于戰略擴張,迫切需要金融中介機構在財務成本管理、農業項目評估、民企并購重組、長期戰略發展等方面提供個性化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二、當前金融支農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戰略收縮,農村金融供給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產生了脫節現象。以婁底市為例,2005-2007年,婁底市農業產業增加值從57.83億元增加到87.69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年均增長6.3%,高出“十五”時期平均增速3.1個百分點,農業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從18.59%上升到19.51%。而同期婁底市農業貸款余額僅增加3.38億元,年均增長5.6%,占全市貸款比重從18.43%下降到15.67%,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農業貸款余額/農業增加值)從50.71%下降到37.30%。到2008年6月末,婁底市農業貸款余額33.94億元,占比繼續下降到14.41%。
(一)三農主體擔保抵押不足制約擴大再生產信貸需求。由于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限制,土地產權主體虛置,造成土地的直接使用者——農戶難以享有完備的土地產權,進而難以作為一個合格的市場主體參與農村金融市場。據對婁底市20個鄉鎮信用社調查,由于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目前種養殖大戶貸款滿足率在50%左右,個體工商戶貸款滿足率僅30%,農村民營企業貸款滿足率不足20%。
(二)信貸管理機制僵化難以適應三農資金需求靈活多變的特點。一是權、責、利不對稱。二是貸款利率定價機制不完善。三是農戶貸款額度、期限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協調。四是人員交流頻繁難以拓展三農信貸局面。五是村級聯絡員制度削弱服務功能。據統計,目前婁底市基層信用社一名信貸員平均需要面對3000戶以上的客戶群體,管理1000筆以上貸款,貸后管理難以及時跟進。
(三)民間金融違規現象逐步增多帶來負面影響。目前,婁底市農村地區已經相繼出現了投資公司、互助基金、貸款公司等多種形式的民間金融組織,借貸范圍涉及生活消費、票據貼現、休閑旅游、個體經營、中小企業、鄉鎮房地產建設、礦產資源開發等十多個領域,有效填補了正規金融機構的服務真空。初步估計,2007年婁底市民間融資規模已經超過55億元,其沉淀資金已經與三農貸款規模旗鼓相當,主流利率在10-15%之間,與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基本持平。在此次調查的20戶農戶樣本和10戶企業樣本中,在生產資金來源中,企業的民間融資占比23%,個人民間融資占比達41%,60%的農戶和90%的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參與過民間融資。與此同時,民間金融缺乏規范和合理引導的弊端逐步顯現,放高利貸、非法集資、融資詐騙等違法違規現象日益增多,利用民間借貸購買“六合彩”、賭博、私開小型礦產冶煉廠的行為層出不窮,不僅沖擊金融宏觀調控、影響農村生態環境,而且導致非法拘禁、暴力收款等危害農村社會穩定的惡性事件頻發,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四)農村保障機制缺失降低正規金融介入三農的意愿。一是農業保險體系薄弱。由于農村地區保險覆蓋面偏低,難以有效發揮保險體系對三農信貸風險的分散作用。二是農業政策性補貼標準偏低。目前,我國已經實施了6項農業政策性補貼,但仍然難以抵消物價上漲對農業生產的沖擊,對農戶生產積極性的促進作用逐步削減。三是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缺失。由于農業產業的弱質性,自然災害風險巨大。
三、重構農村金融體系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農村金融組織制度安排,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按照百花齊放的原則,構建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及民間金融既適度競爭、又互為補充的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一是完善農村金融法律制度安排。二是完善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三是進一步突出政策性金融支農的重要作用。四是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政策。五是規范民間金融發展。
(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和創新農村擔保抵押手段。一是深化農村土地流轉相關制度建設。依法規范農戶土地產權范圍,明確農戶對土地享有的使用權、收益權、流轉權等合法權益,通過有效制度供給完善農村經濟金融發展的微觀基礎,并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機制及相關中介組織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房產等不動產抵押登記制度,提高農戶抵押擔保能力。二是擴大農村地區抵押擔保物范圍。積極發展和完善大宗機器設備、林權、特種經營權抵押、知識產權及三農商標權抵押,應收賬款、定單、保單質押等多種形式的抵押擔保方式,在政策許可范圍內,探索試點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房產抵押方式。三是大力發展信用互助擔保形式。積極完善農戶聯保貸款管理辦法,自愿組建農戶聯保小組,提高農戶信用擔保能力;創新聯保方式,發展農村中小企業聯保、個體工商戶聯保、種養殖大戶聯保、行業協會聯保、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聯保等多種信用互助方式。四是建立政策性擔保體系。按照商業化運作、政策性擔保的原則,由政府出資成立縣域信用擔保中心,為三農弱勢群體、種養殖大戶和農業產業化企業提供有效擔保。
(三)圍繞農村金融需求新特點,完善現行農村信貸管理機制。一是制定合理的三農信貸投放激勵約束機制。二是構建市場化的貸款定價機制。三是提高農戶信用貸款額度。四是合理確定農業貸款期限。五是規范信貸管理流程。六是進一步完善基層信貸員交流制度和農村聯絡員制度。
(四)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風險分擔和保障體系。一是完善農村保險體系。按照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相結合原則,增加農業保險品種,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二是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在現行六項補貼的基礎上,增加農業自然災害特別是巨災損失補貼,根據農村經濟形勢和價格走勢不斷完善補貼種類和標準;加強農業補貼發放的監督管理,確保農業補貼真正落到農戶手中。三是有效增強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在支農上的協調。加大財稅政策對農村金融稅費減免和不良貸款核銷上的傾斜力度;加強財政性農業補貼資金、央行支農再貸款(再貼現)資金及政策性金融等支農資金的相互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不斷加大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等農村公共產品及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農村扶貧等項目上的資金投入,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四是建立多層次的農業信貸風險分擔機制。有效發揮信貸體系、保險體系、擔保體系和財政補貼體系對農村金融風險的綜合分擔作用,探索建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信用互助組織(政策性擔保組織、抵押)+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的農村金融運作新模式,最大限度發揮金融在支持三農發展上的基礎性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婁底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