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信息是供有關各方進行決策的重要社會經濟資源。當前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主要原因有制度缺陷,產權主體利益沖突,內控制度不健全,監督不力,政府行為錯位等諸方面。這要從加強會計規范建設,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改革會計人員的管理體制,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等方面進行解決。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對策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
當前,會計信息失真有以下幾種表現:1.帳外設帳。一個單位有兩套帳,甚至多套帳。“明帳”按規定設立,按規定核算,記載合法合規的業務,定期對外提供會計信息,應付財政、稅務等部門的檢查;“暗帳”則記載違法違紀的帳務收支,形成“小金庫”,對外不提供信息,大都不由財務人員管理。2.假帳真做。也就是說假帳是真,別的是假的。一般來說,造假有幾個特點:(1)造假手續齊,具有完整性。從原始憑證上看,假購銷合同、假貨物入庫單、假出庫單、假保管帳、假成本計算單等一應俱全。從財務核算的流程上看,幾近“完美”的地步。(2)造假手段詭秘,具有隱蔽性,采用假帳真算的辦法。在假原始憑證的基礎上,依照規范的核算程序和方法進行會計處理。假中有真,真中有假,魚目混珠,真假難辨。并且造假時間分散,名目繁多,使人更難于察覺。例如對開增值稅發票,虛增收入和利潤;虛開產品銷售發票,虛增收入和利潤等等。3.鉆會計政策空子,利用變更會計政策人為調整利潤。雖然財政部頒布實施了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并重新修訂了《非貨幣性交易》和《債務重組》等會計準則,但現行會計制度仍然存在模糊地帶,典型的莫過于資產減值準備。加上科目間的調整,還是可以用來調節利潤。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會計制度本身存在著一定缺陷。會計是社會的產物,從會計的整個發展歷史可以看出,社會環境對會計發展演變具有決定性作用。在社會環境中由于眾多因素的不同影響,使得會計先天隱含著一些重要缺陷。我國屬于典型的政府型會計制度。在我國絕大多數大型企業的資產全部歸國家所有,企業的經營決策和各項管理工作均納入集中的國家計劃,特別是一些壟斷性企業如電力、郵電、廣播電視、鐵路等更為突出。中小企業中國家資本占的比例也有相當份額。在我國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和市場經濟制度在我國逐步確立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不僅僅是政府機構,還包括投資人、債權人,以及與企業有密切業務往來的購銷單位、企業職工、廣大的社會公眾。在此情況下微觀經濟日益復雜化,特別是所有制結構日趨多元化,使我國的經濟制度呈現明顯的多樣性和復合性的特征。而現有的會計制度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經濟制度的復合性要求,這就在骨子里埋下了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
2.多元化市場主體與產權主體的利益沖突及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合理。市場經濟下,任何一個組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在多元化主體條件下,一個企業的產權主體構成比較復雜,有政府、債權人、相關經營者、企業職工和其他社會公眾,他們各自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存在各自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出現利益沖突。特別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下,更為突出。比較明顯的是在國有企業,如在企業公司制改制后,完全現代意義上的產權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國有股權所有者缺位的問題依然存在,各類國有資產經營公司被某種特定方式確定為投資主體,履行資產所有者職能,但他們仍然只是國有產權代表外在形式上的更替,在其背后并未出現所有者的嚴格監管和剛性約束,國有資產管理在實質上依然“虛置”。在此情況下,要履行資產的管理,行使受托責任,未必會重視會計信息。還有些國有資產代理者為了政績、為了“烏紗帽”而不惜做假帳。
3.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的現象較為突出。目前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內部控制的理解不一,一部分企業對建立內部控制制度重視程度不夠,內部控制制度殘缺不全;有些企業對內部控制制度還存在許多誤解,認為內部會計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冊、文件和規章制度;有的認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就是內部成本控制,內部財務會計信息準確性及資產安全性與完整性控制,內部監督等;甚至還有些企業沒有意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4.主觀上財務人員的判斷失誤與客觀性誤差的存在。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核算是前提,是對已發生的歷史事實的證明反映。但是這種反映受到會計信息特性和會計核算原則的制約,特別是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制約,使得會計所提供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主觀判斷與客觀誤差的影響,最終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從會計信息的特性來看,以貨幣計量的經濟信息在處理過程中有相當部分需要估計、判斷、假定,對于同一會計事項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結論,會計信息核算的真實性往往還受到核算成本的制約。
5.會計監督處罰力度不夠。目前我國既有代表國家利益的財政、審計、稅務等國家監督機關,也逐漸建立和規范了會計事務所等履行社會監督職能的社會中介機構,但對企業的監督仍不盡人意,上述部門存在各自為政、重復監督、執法尺度不嚴的問題,削弱了國家監督的力度。社會監督也存在許多問題。由于注冊會計師行業競爭激烈,為招攬顧客而答應客戶不正當要求,出具虛假報告的事務所也不在少數,甚至一些地方保護主義者對審計業務進行不正當干預,強制壓制注冊會計師。再者一些注冊會計師素質偏低,獨立性原則性較差,見利忘義,發現違反國家財務會計規定的行為不僅不予糾正或披露,反而為其出謀劃策,“瞞天過海”,不負責任地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三、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初探
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1.加強會計規范建設,增強法制監督力度。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原因是會計規范建設上存在不足。應完善法律規定,補充相關條款,區分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加大對有意制造會計信息失真實施詐騙、造成嚴重后果行為的處理、處罰力度。同時,政府機構要維護會計準則的權威性,加強法制建設,維護會計法規的尊嚴,對違反財經法規的企業和單位要依法追究其單位負責人和有關人員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要加強信息化建設,以計算機技術為手段,硬化財務規章制度,減少人為因素,實現高效、有序的信息化管理。
2.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現階段我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激勵方法有意識形態激勵、行政手段激勵及保障機制激勵等,與這些激勵機制相比,對企業管理層的約束機制則顯得不夠多,也不夠有效。在外部監督乏力、內部制衡失效時,因信息的不對稱和利己原則的驅動而造成信息失真在所難免。因此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是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有力措施。首先要明晰產權,充分發揮產權制度對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規范和界定功能。其次要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資產經營和管理制度,規范、平衡企業代理關系中各利益相關方的職責、權限,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當前尤其要建立健全與激勵機制相匹配的嚴格的約束機制。再次要加強合同約束。必須建立一個科學、嚴格的監督和約束機制,使企業中的個體嚴格地執行已經訂立的合同,使其違反合同的成本遠遠高于違反合同得到的利益。
3.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代表國家利益對企業進行監督的財政、審計、稅收等部門,必須依照法律及有關規定認真履行監督職責。在監督工作中,各方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既要杜絕執法尺度不一,重復監督的情況,又要避免在監督中形成“盲點”。要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社會監督作用,注冊會計師要牢固樹立獨立、客觀、公正的職業操守,大力弘揚以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為己任的職業道德。
4.改革會計人員的管理體制,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會計人員的雙重身份是產生虛假會計信息的間接原因之一。為了改變目前企業負責人直接決定會計人員任免、獎懲、工資、福利的狀況,應實行會計人員委派制。會計委派制是指財政部門或政府指定的其他部門統一向企事業單位指派會計人員,達到監督被委派單位財務及生產經營活動之目的的一種制度,可以較好地解決會計失真問題。完善會計人員從業資格制度,嚴格確定具備何種條件才有資格從事財會工作,具備何種條件才能擔任總會計師,健全專業資格確認制度,在堅持目前專業資格“考評”結合制度的基礎上,也應重視學歷因素在考評中的作用。要加強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制度,提倡會計人員終身教育觀念,切實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素質與職業道德。
參考文獻:
[1]張建民,黃呈南.從會計報表質量抽查看會計信息失真[J].財務與會計,2002,(3).
[2]徐玉德.論內部會計控制的構建[J].財會研究,2002,(1).
[3]閆德志.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會計信息質量[J].財會研究,2005,(10).
[4]龔沈紅.從股東需求看會計信息失真[J].財會研究,2005,(4).
[5]張國義.會計信息質量的理論缺陷與制度失真[J].財會研究,2006,(4).
[6]陳國輝.論會計市場失靈與政府監督[J].會計研究,2000,(6).
(作者單位:廣東泰安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