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糧食問題的重要性近十年來再次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為當前農業生產的特殊性,糧價不僅關乎百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甚至關乎經濟全局。糧食能否穩定?糧食增收的難題如何破解?強基固本的農業該如何走?不少人認為,對于人多地少的中國農村,適度規模經營十分遙遠。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其實并不遙遠。十七大報告也曾明確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光點一:盤活生產資源,農民增產增收增效
除耕地外,內蒙古興安盟還將牲畜等生產資料納入有償流轉的試點范圍。興安盟扎賚特旗興華嘎查(村)的養羊能手寶興,先后承包了10戶貧困戶的40只母羊。按照合同,他每年給每戶各補償2只羊羔、2斤羊絨和100元錢,3年后承包的40只羊全部返還,養羊收益按6:4的比例分成。
目前,這種生產模式已在興安盟不少地方出現。據介紹,扎賚特旗紅旗嘎查(村)的2550只羊承包給10個養殖大戶,經過半年多飼養,已產羔1000余只,僅此一項就實現戶均增收3000多元。
而安徽省霍山縣則創新運用“以戶對接”方式,有效推進了農村閑置資產合法合規、合情合理的流轉。
霍山縣大化坪鎮移民朱思存,原來住在大山上,因為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需要,舉家搬遷。在政府協調下,他與縣中醫院醫師張守福進行了“對接”。張守福原住在當地農村,家中尚有4間房屋、4畝多田地、20多畝山場,配偶及子女隨遷至縣城居住,農村的房屋長年無人居住,山場田地無人管理,資源嚴重浪費。雙方經過談判、公證,朱思存交付張守福5萬多元,接手張守福家部分資產。這樣一來,張守福了結了一個牽掛,而朱思存也在舊房拆遷后,很短時間內不用建設就搬入新家,并獲得足夠的生產資料,迅速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
從目前霍山縣已經完成的近百戶“以戶對接”的統計來看,戶均轉讓價格在8萬元左右,涉及流轉承包權的土地及山場1500多畝,盤活沉淀資金800多萬元,閑置土地每年可增收100多萬元。
光點二:農村合作組織涌現,農民走向“新聯合”
近年來各地興起了一股“合作”熱潮,農民們紛紛改建、組建或加入專業合作社,抱團組織生產,聯合走向市場,邁出了傳統農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新步伐。
這些合作社有的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變身”而來,有的由流通組織、經紀人組建而成,也有的從原來政府主導組建的各類農產品種養協會轉制而成。
“東北大糧倉”吉林省依托各種農村合作組織,有效地把農民和資金組織起來。吉林省乾安縣所字鎮則字村黨支部書記李志祥說:“噴灌省水,可成本太高。村里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并建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不僅爭取了政府的投資,也吸引了很多農民入股。有了資金,合作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進了先進的噴灌設備,這樣無論有雨沒雨,全村900公頃土地都能喝上水!”
在江西省萬載縣,依靠有機農業協會從龍頭企業拿訂單,指導和監督農民生產,全縣已發展有機認證耕地面積近5萬畝,29種農作物獲得了歐盟、美國和日本有機認證,成為“江南有機農業第一縣”。
在四川省資陽市,截至去年11月底,成立了100多個專業合作社,多數是生豬合作社。在這些合作社的推動下,一些養豬專業鄉鎮打出了自己統一的綠色環保產品品牌。
光點三:“三化”打造農業現代化
據《半月談》報道,山東瓜菜產業憑借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這三大鮮明特點,越來越清晰地描繪出一條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
“以前想咋種就咋種,現在與瓜菜公司簽了約,種什么品種,啥時開始施肥,一次打多少農藥……每天都有技術員上門指導。”在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劉營村的一個冬暖式大棚里,農民劉洪亮對記者說:“標準化種菜以來,一個大棚一年能多收入5000多元錢。”
劉洪亮所說的“標準化”是指山東省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進行的一場徹底革命。小到一根黃瓜的長度,大到萬畝山藥的脫毒;從農業生產資料的“準入制”到冬暖式大棚的“準建制”;從農藥殘留檢測中心到蔬菜安全追溯管理體系……山東在育苗、移栽、施肥、用藥等環節實現了標準化生產,從田間到餐桌實行全程監控,織就了一張農產品質量安全大網。
山東提出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引導“只知道埋頭種地”的農民開展種植、加工、運輸、銷售一條龍服務,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推動了農業從溫飽型向效益型轉變。瓜菜生產早已成為山東農村的支柱產業。在瓜菜主產區,瓜菜收入占到農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像兵馬俑一樣,“陜西蘋果”開始在世界范圍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陜西蘋果在國際市場有了話語權,其國際化道路,還突出表現在加工用果的吞吐能力方面。全省連年加工消化蘋果超過總量的1/3,產品95%以上出口,定點專供可口可樂、雀巢等全球著名企業,陜西蘋果濃縮果汁也在全球獲得了定價權。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今年新農村建設突出抓好“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三件事,并通過五個主要措施來實現,即:大力增加投入、強化和完善農業支持政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完善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以及全面推進農村改革。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三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得利于改革,今后的三農問題還是要靠改革,特別是要靠標本兼治。農業的“多予、少取、放活”制度不是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一句話,讓制度真正有生命、讓制度活起來,只有深化改革,把束縛農民積極性發揮的體制性因素破除掉,探索新的制度機制、工作方式,團結人心、凝聚力量,處理好“輸血”和“造血”的關系,才能切實做好“農”字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