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會,物價問題最為牽動人心。蔬菜、水果、糧食、食用油等,這些農產品為什么漲價?如果把漲價歸因于今年一季度的南方雪災,這顯然有失偏頗,因為像豬肉價格在雪災發生之前就在不斷上漲,在2007年8月份全國豬肉價格甚至同比上漲了86.5%。之前,有人將豬肉價格的飆升歸因為相關豬疫病所致,一些囤積居奇以牟取暴利的中間商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存欄數增多,以及國家向市場投入戰略儲備豬肉,豬肉的價格應該快速平穩地回落下去。然而,豬肉價格上漲卻是一個貫穿全年的價格現象,并進入了 2008年第一季度。緊接著,其他農產品以及與農產品相關的原料,比如飼料、包裝品等也隨之大漲起來。只要是紙幣經濟,就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有了通貨膨脹,投入的勞動力成本就會提高,價格當然會上漲。但如果上漲的幅度異乎尋常,這說明組成基本面的要素出現了變化,從而導致供需關系失衡。農產品當然也不例外。從雪災發生之前的基本面來看,雖然有疫病和中間商,但這并不是改變基本面的關鍵要素。要知道為什么農產品的價格在2007年會持續飆升,到了2008年會達到人們不能預期的高度,就要從國家統計局歷年發布的統計數字看起。今年2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23.3%,占當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的80%以上。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45.3%(其中豬肉價格上漲63.4%),鮮菜價格上漲46%,糧食價格上漲6%,油脂價格上漲41%。此前一個月的統計結果,2007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長17.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長15.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5%。
這個統計數字如果不認真看,還真看不出什么來。如果再細心一些,就會覺得有些眼熟:2007年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幅度,又比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小。
確實是如此。實際上,從1998年開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就一直落后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還是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6年,全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長了52.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比2002年增長44.9%。 城鎮居民是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是純收入。這意味著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既包括了工薪收入,也包括了經營性收入。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則簡單得多,是指農業收入減去采購成本和運營成本。至于計算純收入的時候是否減去了勞動力投入成本,統計局沒有說明白。但根據常識,農民一般不會把勞動力成本算進去,他們認為自己“汗滴禾下鋤”是應當的,因為是給自己干活。
2007年2月1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06年度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報告》指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由1995年的79.2%降至2005年的68.9%,每年大約減少1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比重明顯上升。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175元,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總量的36.1%。從變化趨勢看,工資性收入比重是逐步上升的,家庭生產經營純收入比重是逐步下降的。
把這兩組統計數據綜合起來,可以看出兩個事實:一個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鄉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逐年擴大的趨勢;第二,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選擇在外打工掙“工資性收入”,而不愿意在家里種糧、種菜、養豬等,掙“家庭生產經營純收入”。
第一個事實是因,第二個事實是果。因此,大批的勞動力流入到城鎮里面,農村中大片的土地撂荒,只留下老少嬴弱者留守。這樣的農村經濟結構自然會造成基本面中供應量的逐年減少。2007年農產品價格大幅上升,則是供應量減少的結果。疫病和中間商只是在其中放大了供需關系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