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鞋柜,久已不穿的幾雙鞋子成了雞肋,穿之過時,棄之可惜。還想到一個問題,扔到垃圾桶中,最后送進填埋場或者焚燒,會不會造成環境的負擔?
幾天前去參加2008中國綠色經濟論壇,來自德國的邁克爾·布朗嘉教授給與會者上了一堂“從搖籃到搖籃”的生動有趣的循環經濟課程。按照布朗嘉教授的理論,產品應從設計開始就考慮到達使用年限后的易于拆解、材料可回收循環重復使用,做到零廢料、零污染,從而避免有礙健康、破壞自然生態的活動。
布朗嘉反對的是傳統工業設計“從搖籃到墳墓”的做法,資源經過開采,制成產品賣掉,最后走向“墳墓”(通常是扔到垃圾填埋場或焚燒掉)。
布朗嘉教授說,地球上的螞蟻聚合在一起,比人類聚合在一起體積大,螞蟻數百萬年來的生產力滋養著動植物和土壤,但人類工業文明的極大豐富不過上百年,卻已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了如此之大的危害。
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一直倡導“天人合一”的理念,或許正因為農耕文明“有利再生”,才能存在如此之久。布朗嘉教授表示,他不無遺憾地看到,在西方和中國,工業化的狂熱導致了一種文化健忘癥,“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模式取代了農業循環體系。
他認為人類應該用能夠加入自然循環的理念來從事工業設計。
幸運的是,在工業領域已經有了先行者。地毯商Desso公司CEO斯蒂夫在論壇上表示,他們在產品設計開始就考慮節能、節水,讓產品容易分解、拆解,一開始就去將事情做對,而非事后亡羊補牢。匡能迪克坦言,剛開始實踐時,還是很有難度,要確保供應商都能遵循這一理念。他們新產品的可循環率已經達到70%,而且標是100%。
筆者以為,既保護環境,又能創造商業利益,這樣的雙贏值得所有企業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