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被下屬稱為“面容清秀、典型的杭州男人”的長者,始終面帶微笑,講話時甚至有些慢條斯理,語聲也不高。但是,當30年的風風雨雨,那些在許多人看來甚至有些驚心動魄的往事,被他以簡單、輕松、不容置疑的方式講出來時,你會恍然大悟,這就是宗慶后,和傳說中一樣的強勢、自信。
企業管理者應該既專制又開明
宗慶后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張經過PS的照片,照片中的宗慶后騎著戰馬,披堅執銳,似乎率領千軍萬馬在沖鋒陷陣,身后是一片紅色的“宗”字大旗。
“商場如戰場,市場經濟就和打仗差不多。一支軍隊,一盤散沙,沒有統一的號令,肯定打不好仗。企業也一樣,我在企業中要求嚴格管理,要求軍事化組織,必須令行禁止。有時候我開玩笑說,企業也分軍政、訓政、憲政,娃哈哈現在就處在訓政時期。”
宗慶后很強勢,也不回避自己的強勢。“我認為企業必須要有強勢的領導,有強勢領導的企業都搞得比較好。”
1991年,宗慶后的校辦企業以8000萬的價格有償兼并了國營老廠——杭州罐頭食品廠,“小魚吃大魚”,成立了娃哈哈集團。時至今日,哇哈哈只設有董事長和總經理,由宗慶后一人擔任,不設副職。
“市場競爭,企業必須要快速反應,有的事情,如果一班子人討論來討論去,就把時間耽誤了。其次,副總經理下面會形成幾幫勢力,你斗來我斗去的,企業內耗也就多了。(不設副總)決策比較快,你定下后,他就只好服從,沒有什么弊端。企業管理者就應該專制而且開明。”
強勢建立在自己對國內市場的熟知和判斷上
1996年,娃哈哈與達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資建立5家公司,生產以“娃哈哈”為商標的包括純凈水、八寶粥等在內的產品。但宗慶后認為,在經營管理上,合資方沒有發言權。“合資后,他們想派市場總監、研發總監,但來了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場,就讓他回去了。他沒什么用場,就是過來搜集你的信息,你要他干什么?我當時說好了的,經營管理權是我們的,因為我感覺他們管不好,事實上他們也管不好。”
據宗慶后介紹,合資前,娃哈哈有兩條純凈水生產線,純凈水生意當時很好,合資后,宗慶后想投資7條水線,合資方不同意,“我看準了就投了,投下去就賺錢了,當時水的零售價賣到三塊錢一瓶,賺了錢了,他也沒話說了。”
1998年,面對“洋可樂”獨占國內碳酸飲料市場的局面,面對諸多擔心和質疑,娃哈哈推出“中國人自己的可樂’一非常可樂。目前,“非常可樂”已占據了全國碳酸飲料市場總量的12%,在有的省份已經超過了“洋可樂”的市場份額。當記者問及宗慶后當年如何考慮此舉的風險時,宗慶后反問到:“有什么風險?沒什么風險!因為我對市場非常了解,整天在市場里跑。”
著名經濟學家艾豐表示,宗慶后這種“能人經濟”在當時比較普遍,“主要經營者有能耐,企業就起來了,不是靠規范的企業制度,當時的市場也不太完善,有好多機會,如果一道一道程序走下來,可能時機就錯過了”。
達能事件是我們發展中付出的學費
2007年,中國商業史上最激烈的合資沖突“達娃之爭”將宗慶后推到風口浪尖上。對于自己在哇哈哈的“專斷”,宗慶后表示,大的失誤沒有,否則也發展不到今天;小的失誤肯定存在,“印象深的是在跟人合資上”。
“當時我們希望找一個搞食品飲料的戰略合作者,對我們企業進步有幫助。當時國內剛開放,我們外面沒去跑過,外面的世界到底怎樣,不知道。只知道達能是世界上第六位的食品飲料企業。當時國家也號召我們引進外資,實際上我當時并沒有太大的需求,無非是跟你合作會發展的更快些。”
“談了一個多月,就簽了合同。我們做事比較快,反正是你拿錢進來,我們也沒什么好去考察的。當時他們是請律師做的,我們還沒有概念請律師。合同厚厚的,一本一本的,100多本,你看都來不及,把主要條款談好了,就這么簽了。”宗慶后說。
“當時我也不懂,他撿了個大便宜。他是按我的凈資產算的,現在都是按照市盈率來算的,哪有按凈資產算的?當時剛開放,不懂嘛,整個國家都是這樣,哪個企業都一樣,都是按凈資產跟你合作。”
與達能的合作,宗慶后坦言是“花錢買教訓”,“花了大錢”。“現在看來,和他合資沒什么好處。當時想著市場換資金換技術,人家也不可能給你。”宗慶后認為,這件事值得整個國家和民族去反思,是在發展中付出的學費。“這件事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中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以前許多企業在合作中吃了虧,遇到強買強賣,都不敢聲張,我們現在站出來和他們打官司。”
“現在在搞全球一體化經濟,應該說相互之間的合作也是可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是優勢互補的合作。另外我認為是吸引外資也好,各方面要把握度的問題。”宗慶后說,“我們還是應該把自己民族企業發展起來。特別我們一些好的品牌,盡量不要輕易賣給外國人,”至于娃哈哈,“如果再和外資合作,肯定和原來不一樣,要看他愿不愿意給我們高新技術,否則我們現在又不缺錢,又不缺市場,為什么和他合作?是你求我,不是我求你。”
30年發展不輸入
“明年娃哈哈的目標是營業收入突破500億元!”宗慶后自信地表示,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對娃哈哈造成影響,反而還帶來了機會,“有的企業現金鏈斷了以后,沒法生存,就給我們留出了市場空間。我們現在沒有銀行貸款,去年公司各項指標增長幅度都在30%~40%多,去年全年利潤是30個億,今年前9個月實現的利潤是38個億。照這個速度看來,今年估計可以實現45億的高利潤。另外,今年娃哈哈還增加了1000多家經銷商,共同為娃哈哈明年的計劃奮斗。”
從當年賣棒冰維持生計的校辦小廠到今天資產逾百億的大企業,宗慶后和娃哈哈的發展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民營經濟發展的縮影。
回顧30年,宗慶后說:“我是一個普通人,是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給了我機會。由于生長在特殊的年代,年輕時一直十分坎坷。家境貧寒使得我初中畢業就沒有機會再讀書了,上山下鄉當農民。是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是小平同志的恩澤,使我從一個草民成長為一個企業家,成長為一個中國著名品牌的掌門人,也使娃哈哈以白手起家的校辦工廠,發展為中國最大的民族飲料企業。飲水思源,涌泉報恩,我當然要盡力回報改革開放,努力讓更多的民眾共享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
在宗慶后看來,改革開放30年,“是提高信心的過程,以前總感覺什么都是人家的好,這30年發展下來,感覺我們并不輸給他們。”
對于國內其他企業家,宗慶后表示,自己一直“埋頭干事,不了解”。但對于自己的獨女——從美國留學回國、身為杭州娃哈哈童裝有限公司總經理的宗馥莉,宗慶后笑著說:“她的管理風格和我不一樣,我管的粗,她管的細;我剛柔相濟,她比較強硬;我對員工是以人為本,她是老板雇員關系分明。”
宗慶后表示,自己屬于“沒有文化的一代”,但“有文化的一代,可能魄力沒有我們沒有文化的一代那么強”,希望將來自己的接班人又有文化又有實踐經驗,又能拍得了板,又能把問題考慮的很周到,“那就超過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