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法國人來說,面包就像空氣和水一樣重要。由于每天龐大的消耗量,口味大眾化、電烤爐批量烤制的“棍子”面包似乎成了法國面包的“代言人”,不過在法國久居之后才知道,法國人最寵愛的面包是一種外表粗糙的圓肚黑面包——普瓦蘭面包。
普瓦蘭面包松軟、細膩、醇香而又略帶酸味,不僅僅因其原料精選、營養豐富和口感獨特而被奉為美味,而且從面包中傳遞出的一種傳統文化、人生價值更讓人們久久回味。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觀了位于巴黎近郊的普瓦蘭面包作坊,聆聽了普瓦蘭家族70多年打造面包文化的歷程。
汽車駛入通向面包作坊的小路,濃郁的面包香味讓我的嗅覺神經活躍起來。拉布雅德經理正在面包坊門口熱情等候。步入接待室,墻上掛著的兩幅描繪工人制作面包的油畫栩栩如生,一些老照片記錄著普瓦蘭面包的成長經歷。1932年,皮埃爾·普瓦蘭在巴黎開了家面包店,前店后廠,出售自家生產的裸麥黑面包。選用優質裸麥去殼磨粉,用面起子做酵頭發面,用橡木生火烤,成為普瓦蘭面包特有的制作工藝,講究品質的普瓦蘭面包很快便小有名氣。
二戰結束后,精面粉加工的白面包開始大行其道,木火烤爐也開始被煤烤爐、氣烤爐所替代。很多傳統面包作坊紛紛改旗易幟,用機械化設備批量烤制面包,產品加工粗糙、口感差,食之乏味。這時的普瓦蘭面包已傳到了第二代利昂內爾的手上。
利昂內爾繼承和發揚普瓦蘭面包的品牌,保留手工制作的傳統,融入現代工藝。他拜訪了全國近萬名面包師,鑒賞了80多種不同傳統工藝的面包品種后,強烈地感到機械化生產出的白面包失去了法國飲食的精致,缺少了法國文化的優雅。于是,利昂內爾決定在面包用料上精益求精,采用無殺蟲劑種出的優質小麥,用面團酵頭發面而決不添加任何活性酵母,用布列塔尼地區產的芳香如蘭的食鹽以及始終如一的炭火烤爐。利昂內爾對面包就像對一件手工藝品那樣精心打理,除了優質原料,他還使用了世界上最復雜的加工機器——人。用雙手來感知面團的軟硬光滑、溫度高低,讓人的智慧通過雙手揉進每一個面包。他說:“如果將面粉、酵頭、鹽和水比作四個音符,我相信用雙手和熱情可以譜出一曲美妙的樂章。”酷愛藝術與文化的利昂內爾將它的內涵也融入到面包的制作中,形成了傳統精華與現代創新相結合的普瓦蘭面包品牌理念。
普瓦蘭面包聲名遠揚,利昂內爾先后在巴黎開了兩家專賣店,隨后在英國設立了銷售點。除此之外,每天生產的12噸普瓦蘭面包不僅運至法國各地,還要供應德國、丹麥、日本等15個國家。在參觀現場,我看到幾位面包師正在嫻熟的揉面、過秤,便好奇地上前詢問,一位年輕的面包師說他來普瓦蘭已經3年了,這里制作面包的傳統技術和創新意識都讓他受益匪淺。
介紹到最后,拉布雅德神色黯然下來。他告訴我們,利昂內爾夫婦在2002年一次飛機事故中雙雙罹難。他的猝然離世無疑對普瓦蘭面包是一個沉重打擊,慶幸的是,當時年僅18歲的長女艾波蘿妮亞堅強地站出來,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并以超凡的毅力圓滿完成了她在哈佛商學院的學業。
在品嘗拉布雅德為我們準備的普瓦蘭面包時,我終于有所感悟,為什么在講究美食、餐餐必吃面包的法國,面對食品行業的激烈競爭,普瓦蘭面包依然成為一種經典、一種品質的象征,因為它融入了普瓦蘭家族對傳統的尊重、對現代的包容以及對人生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