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中還存在著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諸多障礙,必須采取措施盡快消除。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信息化;障礙分析
毋庸贅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就是提高農村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素質的現代化水平的過程。而且,無論是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還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都絕對離不開農業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各地的農業信息化水平還遠遠不能適應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以農業大省河南省為例,農業信息化建設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也有了一定的基礎,但與世界信息化的潮流趨向相比,與實際的社會需求和市場需求相比,與其他的行業相比,農業信息化體系的建設還只是處在起步,甚至是萌芽階段,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也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河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障礙:
一、重視不夠引起產業化進程慢
首先是對農業信息化認識不足,缺乏“信息強省”的信念。有的領導片面認為配置了電腦、傳真,把信息化簡單為聯絡和上傳下達,實現了上網就達到了信息化;其次是對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性不強。由于受傳統體制和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在生產過程中全憑個人經驗操作,因而捕捉、分析市場信息能力不強,對市場反應遲鈍,信息意識淡薄。
從總體上來說,農業信息化在河南省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還缺乏全省整體規劃,研究與應用發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轉化與實際應用的開發和推廣上還存在著嚴重的困難,農業信息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信息的采集、傳輸、貯存、處理標準和網絡、系統標準還處于各搞各的狀態,影響網與網之間的互連互通和互操作,給數據共享、信息共享帶來困難。同時河南省的農業信息市場還缺乏統一規劃,市場管理法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因此,應該進一步加強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尋找一條適合河南省情的、效果最佳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其最終目的是促進河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二、投入不足導致基礎設施薄弱
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本高、投資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農業信息化基礎網絡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回收期較長,使得企業和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投資建設;目前計算機的價格對農民說太高,多數人買不起計算機;農業信息化的建設需要網絡支持,但目前網絡費用太高,農民負擔不起。河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河南省農業科研信息發展的一大難題。由于資金不足,致使河南省農業信息業的技術更新、技術改造相對落后,大量的現代化的通訊信息技術、設備得不到應用和普及,在信息傳輸上,農村特別是村、社、農戶最后一公里的數據傳輸網絡出現斷層,信息到達最終用戶出現梗阻。農業信息業發展受到了嚴重的資金制約,資金的問題已成為制約河南省農業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三、信息人才缺乏
信息、知識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源。而信息、知識的運用需要依托人力資本的支持。農業信息化發展需要一大批不僅精通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而且熟悉農業經濟運行規律的專業人才,能為農產品經銷商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農產品信息,對網絡信息進行收集、加工、存儲、傳遞和分析,為用戶提供有用的信息。如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需要既懂市場經濟又熟悉信息科學管理理論和處理方法的專才;建立一個管理信息系統需要既懂管理又懂計算機技術的人員,比如實施精準農業,需要既懂農業技術又懂計算機和機械設備操作的人員。而由于對農業信息人才不夠重視,投入經費少,加上農業自身的比較效益低,人才待遇差,不但優秀的IT人才不能流入,而且自己培養的人才還大量流入二三產業。目前河南省農業信息人才相當缺乏,使得農業信息數據庫的建設、更新速度緩慢。
四、信息發布和傳輸滯后
主要表現在:信息采集面窄,缺乏規范化和標準化,導致信息的分析、發布和傳輸、缺乏統一的標準;信息傳輸網絡不夠暢通,基層缺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的軟硬件設備,信息網絡體系不健全,存在著最后“一公里”問題;在信息發布和傳輸方面缺乏網絡、廣播、電視、電話信息臺、報刊等各媒體之間的有機組合和搭配;有價值的信息資源之間缺乏穩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換和共享渠道。目前河南省涉農網站已達700余家。雖然數量很大,但各網站提供的信息大量重復,在內容上宣傳本地農業、為領導服務的信息較多,而指導農民生產、真正適用于農業的信息太少,直觀反映的信息較多,有分析、協助領導決策和農民生產決策的信息較少。
五、信息服務未成體系
長期以來,從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到企事業單位,體制上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的現象比較突出,因而,造成河南省網絡發展處于低水平重復建設狀態。農業信息化體系的法律化、規范化、標準化程度低。電信網、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因部門利益很難融合。各級網絡建設發展不均衡。從總體上來看,信息化網絡體系尚不健全,缺乏一個宏觀調控體系和統一整體布局。目前河南省的涉農網站雖然已達700余家,但不足全省網站總數的5%,與整個農業的發展主流還不成比例。而且在河南省目前已建成或尚未建成的農業網站中,40%左右是由各級政府主辦的,多數集中在中小城市;農村基層網站很缺乏,尤其是鄉一級網站還不到4%,絕大多數鄉鎮、村莊、涉農中小企業還與互聯網無緣。這使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成果主要在他們內部相互傳遞,還沒有真正到達農民手中。到目前為止,河南省還沒有建立起一支穩定的專業化農業信息服務隊伍,現有的信息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技術人才不足,培訓工作滯后,影響了信息服務質量。海外農業信息采集渠道少,不能及時有效地獲取國際市場信息,影響了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開拓。農業信息服務網絡不健全,向基層網絡延伸才剛剛起步,涉農企業、生產和經銷大戶人網率低。在不少地方,傳統媒體與信息網絡之間缺乏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務難以形成整體優勢。
六、信息量不夠且質量水平低
河南省80%的科技成果、政策信息集中在各級行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無法與廣大農民共享。目前全省共建立了7條信息采集渠道,采集點300多個,定期采集農村政策、生產動態、供求、價格、科技、災害、疫情、農民收入等信息,但是這些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點覆蓋面不夠,而且這些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點缺乏合理的整合與規范,影響了信息的準確性與權威性;信息的采集范圍主要以國內為主,對國外農業信息涉足不多,與國際有關組織合作力度較小,未能充分利用現有的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信息資源;對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嚴重不足,農業信息處理手段落后,不少地方缺乏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手段,在信息處理方面還停留在手工階段,影響了運行效率,使得信息的使用價值大打折扣。河南省現有的數據庫種類不全,容量規模小,商業運作性差,大多數記錄不足一萬條。這都直接影響信息的準確性、權威性和科學性。具體表現在:從信息的總體上看,宏觀的、大眾的多,可用的、微觀的少,來自文獻資料的多,來自市場的少,來自政府統計的多,來自實際的少;從信息的內容上看,表現為表面的、直接的多,預測性、綜述性的少,綜合性的信息多,專業性的信息少,二次性的信息多,一次性的信息少,簡單堆砌的信息多,精心加工的信息少,目錄數據庫多,全文數據庫少,實際能夠聯網提供服務使用的少;從信息的時效性看,動態、及時的少,靜態、滯后的多。這種簡單堆砌起來的信息時效性差,質量不高,甚至失真,嚴重制約了河南省農業與農村信息市場有效需求的增長,成為河南省農業信息產業化發展的嚴重障礙。
七、信息市場機制不健全
河南省農業信息市場發育還不成熟,交易行為不規范,農業信息流通不暢。農業信息部門各自為政,行政“割據”、地區“封鎖”現象依然存在。壟斷信息和行政干預時有發生,劣質信息、虛假信息不時坑害農民消費者。互聯網上的信息魚目混雜,重復信息較為嚴重,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農業信息的交流,制約了河南省農業信息業的發展。由于農業信息市場發育不成熟,用戶對網上信息收費的認同度較低,農業信息企業的積累和發展能力受到限制。
八、信息主體發育失衡
農業信息需求者——政府、科研機構、農業院校、農民和農業企業、涉農部門,對農業信息需求越來越迫切。信息的雙向互動性決定了信息的需求者,也是信息的供給者。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信息化陷入了需求和供給都不足的困境。在供給方面,生產提供宏觀信息為主的政府難以面對廣大農民的微觀信息需求;科研、教育、政府、涉農部門等信息源由于缺少激勵和約束機制,信息收集、生產與供給的內在動力不足、欲望不強烈;農業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理應成為農業微觀信息供給主體的農業信息企業發育遲緩,數量稀少;廣大農民受自身素質和地理區位的限制,也不可能提供大量市場需要的信息。在需求方面,廣大農戶受超小型經營規模、農業在家庭收入中的份額下降、新技術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信息供給的時滯性和信息的真實可靠性等因素的影響,對信息需求不旺,出現了虛假的“信息過剩”現象。
責任編輯 盧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