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特區與改革開放的起步與發展緊密相聯,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政策試驗場。從1979年7月正式批準成立“深圳”、“珠?!苯洕貐^以來,經濟特區的發展經歷了近30個年頭。目前我國有5個經濟特區,即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早期經濟特區的先行先試政策早已擴展到其他區域,如今,經濟特區已經部分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鑒于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獨特地位,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刻更有必要總結回顧經濟特區對外貿發展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中的重要貢獻。
一、經濟特區外貿發展的基本特點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特區將發展對外貿易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五大經濟特區雖然各有特點,但從總體上看,過去30年,經濟特區在貿易速度、規模,貿易主體,貿易方式,利用外資,國別地區等方面都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其中,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尤其顯著。
(一)對外貿易保持高速增長,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特區建立以來,不斷擴大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著重發展開放型經濟。五大經濟特區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進出口總額由1980年的4.23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806.53億美元,增長了900倍,年均增長28.7%,遠高于全國同期57.5倍和15.6%的增長幅度。

圖1 經濟特區進出口貿易額(1980-2007年)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統計。
注:1980-1989年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特區進出口數據匯總,1990年后包括海南。
(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強勁,外貿結構不斷優化
建設初期,由于缺乏資金、技術、人才,四大經濟特區靈活利用特區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引進“三來一補”和加工貿易項目,快速打開了開放格局,既擴大了出口,賺取外匯,又能使大批勞動力就業,為特區經濟的快速騰飛準備了條件。但“三來一補”和加工貿易的技術含量低,能耗大,污染嚴重,多屬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原料供應、產品設計及銷售均掌握在外商手中。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各大特區政府抓住國務院特區工作會議“努力建設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的外向型經濟”的指示,調整引資重點,出口結構開始向具有較高附加價值的機電產品方向發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國際電子產業轉移的加快,經濟特區的經濟基礎日益雄厚,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也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特區開始實行“科技興市”和“科技興省”戰略,尤其是90年代末國家提出“科技興貿戰略”以來,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充分發揮政策與地緣優勢,積極承接國際高新技術產業轉移,不斷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實現了出口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與升級。
表1 深圳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及出口額(1999-2007)

資料來源:深圳市統計局。
(三)利用外資領域不斷拓寬,結構逐步優化
積極引進外資是經濟特區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截至1989年底,特區協議利用外資9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2億美元,占全國1/4以上;至2007年底,特區實際利用外資已達154.23億美元,近1989年的4倍。外資投向逐步拓展至基礎產業、基礎設施、高新技術以及其他第三產業領域。招商引資工作逐步向“講規模、求質量”轉變,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外商投資從以“三來一補”為主,發展到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外商獨資、合作開發、外商投資股份制等多種直接投資方式,政府貸款、國際銀團貸款、出口信貸和對外發行債券等多種籌資方式。
表2五大經濟特區實際利用外資變動表(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五大特區統計年鑒及《中國統計年鑒》。
(四)外貿發展差異較大,深圳貿易規模較為突出
五大經濟特區經濟貿易發展特點和具體情況各不相同,在發展優勢、貿易對外、產品結構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改革開放初期,各個特區對外貿易額均較小,發展差距也不大。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深圳憑借臨近香港的特殊優勢,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后來居上,成為五大特區的領頭羊。深圳對外貿易額占五大特區的比例不斷上升,到2007年達75.5%。其次是廈門和珠海,貿易規模相差不大,所占份額均在10.5%左右,海南和汕頭貿易額分別為74億美元和61億美元,所占份額較小。
表3 五大經濟特區進出口總值變動表(1980-2007)(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特區與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年鑒》(1980-1989),深圳、珠海、汕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0-2007),《中國統計年鑒》。
雖然幾個經濟特區對外貿易規模相差較大,但都成為當地外貿發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深圳、珠海和汕頭經濟特區占當年廣東省進出口總額的52.6%,而廈門經濟特區占福建省進出口總額的53.4%。可見,經濟特區已經成為廣東和福建兩省外貿發展中的重要力量。
表4 五大經濟特區港口貨物吞吐量(1980-2007)(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五大經濟特區統計年鑒及《中國統計年鑒》。
(五)外貿推動港口經濟迅猛發展
經濟特區作為沿海的主要港口,承擔著聯系中國同國外經濟交往的重要使命。1980年,四大經濟特區與海南港貨物吞吐量總計1197.58萬噸,至2007年,五大經濟特區港口貨物吞吐量增至38695.56萬噸,是1980年的32倍多,占全國主要港口城市吞吐量比重也持續上升,基本保持在全國吞吐量的10%左右,極大推動了我國港口業的發展。
二、經濟特區外貿地位變遷
從整體看,經濟特區外貿發展起步較低,但發展較快。以深圳為代表的五大經濟特區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1980年,經濟特區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1.18%,20多年來發展上升趨勢明顯,并在1994年達到21.20%的峰值,2000年以后平穩發展,2007年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7.51%,占全國1/6強,遠遠高于其GDP占全國的份額。

圖21980-2007經濟特區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例(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0-2007)。
同時,2007年深圳經濟特區以1685億美元的出口規模,連續15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榜首,高于上海、北京、蘇州、東莞等大中城市的出口額。

圖3 2007年深圳與其他城市出口額對比
資料來源:各城市2007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外資在經濟特區外貿發展過程中作用突出,對全國外資的引進也意義重大。改革開放后,發展初期,經濟特區通過利用外資,獲得經濟建設的大量資金、技術和合作項目,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為特區產品出口打開出路,外資逐漸在特區經濟發展中占重要地位,特區實際利用外資額占全國外資額的比重一度達30%以上。隨著開發區、高新區及各種特殊區域的建立,特區實際使用外資額占全國的比重逐漸降低,在2004年降到6.89%的低谷后逐年上升,2007年保持在9.71%。

圖4 特區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國比重 (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三、經濟特區對我國外貿發展的重大意義
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通過舉辦經濟特區開始起步的,特區是更大范圍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和試驗場。鄧小平指出:要把經濟特區辦成“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對外政策的窗口。雖然經濟特區發展十分不均衡,但作為一個整體,經濟特區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作用突出、意義非凡。
一是經濟特區也是出口特區,并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經濟特區作為對內改革的試驗場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在改革開放初期承載著太多的歷史使命。通過特殊靈活的進出口貿易政策,利用接近港澳地區,華僑眾多,資源豐富,對外交往便利的優勢,擴大出口創匯也成為經濟特區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在1980年5月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這些地區命名為“經濟特區”以前,“出口特區”也是其備選的名稱之一。
二是經濟特區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政策試驗場,也是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的試驗場。改革開放初期,作為實行先行先試優惠政策的經濟特區,對外貿易領域許多重大改革和政策創新重大舉措都首先在經濟特區進行試驗,然后再推廣到國內其他區域。如我國早期的吸收外資政策、發展“三來一補”貿易都是在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率先實行的;又如經濟特區在我國外貿經營權與外貿主體改革中都走在了最前列,并為外貿體制的深化改革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對外貿易80%以上是中央外貿系統的,僅20%左右的份額屬于地方外貿系統,其中,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大經濟特區就占了地方外貿的絕大部分,外貿經營權和外貿主體改革遠遠走在了全國前列。
三是經濟特區外貿發展軌跡反映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演變過程。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經歷了初期的“三來一補”和轉手貿易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三資企業發展“大進大出”輕紡工業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和大型跨國公司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總體上也經歷了以上三個階段,但在時間上均比經濟特區略晚一步。從利用港澳臺和華僑資金、西方發達國家資金、到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從輕紡工業向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結構優化與升級,到貿易規模由小到大、競爭力由弱到強,經濟特區走過的道路成為中國對外貿易30年發展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孫儒、許隆,(1988)《中國經濟特區的理論與實踐》,經濟科學出版社。
[2]王關義,(2004)《中國五大經濟特區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
[3]徐復,(2006)《中國對外貿易》,清華大學出版社。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