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革命和電子商務的興起,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日趨加快,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的分工,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經濟給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前景。我國加入WTO和政府積極推行“走出去”戰略,我國制造企業開始將眼光投向國門之外,在世界范圍內尋求資源與市場,特別是企業的生產過程也由國內延伸至世界,使得企業物流走向國際,成為國際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面向國際貿易的制造企業物流運作模式具有現實意義。
一、面向國際貿易的制造企業發展現代物流的重要價值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制造企業積極參與社會化大生產和國際分工,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跨國經營成為跨國公司,正在由各國子公司獨立經營的階段向圍繞公司總部戰略、協同經營一體化發展,貿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國際化。當生產過程本身或者生產和消費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進行,為了克服生產各環節、生產和消費之間在物品上的空間差異與時間差異,對物品進行跨越國界的物理性移動,完成制造企業的國際間生產和國際商品交易,即實現賣方完成產品生產、交付單證、貨物和收取貨款,而買方接受單證、支付貨款和收取貨物。這必然要求制造企業按照國際分工協作的原則,依照國際慣例,從企業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物流運作模式,利用國際化的物流網絡、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實現半成品與成品在國際間的流動和交換,以實現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最優資源、最佳利潤的目的。因此,企業物流是實現國際間生產、企業國際貿易、獲得利潤的工具和橋梁,使企業最大限度地打破地域和國界限制以求得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對提高企業產、供、銷、運的整體經濟效益、降低國際貿易的總體成本、提高其核心業務上的競爭力、降低在貿易活動方面的投資具有重要價值。
二、當前面向國際貿易的制造企業物流運作有利因素分析
面向國際貿易的制造企業物流活動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運作,與國內物流相比,它具有涉及面廣、流程環節多、運作復雜且風險高、受國際政治、經濟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等特點,要實行最適合的物流運作模式,就要求制造企業充分把握有利因素,除了我國加入WTO的有利環境之外,還有以下有利因素。
1.現代物流理論方興未艾
過去,企業主要致力于尋找企業內部如何降低采購成本和制造費用的手段,因此在制定物流資源和產品來源的決策時,與其他渠道成員發生的費用往往被忽略。如今,人們已越來越認識到物流是“第三利潤源”,尤其是有供應鏈理論的指導,制造企業可以利用集中制造產品的核心業務,將非核心業務分擔給上下游的企業,以減少資金配置,能夠以合理的成本在諸如國際聯合運輸和轉運、國際運輸、物流單證以及便利作業等方面提供專門知識和物流服務。
2.保稅區的開辟
所謂保稅區,是我國參照國外自由貿易區的做法而設立的一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由于從國內進入保稅區的貨物視同出口,進入保稅區的產品可根據客戶需要由區內物流公司辦理進口手續代理內銷到國內,也可由區內物流公司辦理出口手續代理外銷到國外。可以看出,國家賦予保稅區的出口加工、倉儲物流、國際貿易及商品展示功能為溝通國際和國內兩個物流市場架起了橋梁,保稅區具有自己特殊保稅功能和便捷的海關管理政策環境和運作模式,它滿足了跨國公司無國界經營策略和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生產力以及建立銷售和采購網絡的需要,大規模的進出貨物的要素在保稅區得到了聚集和輻射,這些便利運作程序為制造企業進行國際物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3.物流標準逐漸與國際接軌
2005年,國家標準委員會同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八部委發布了《全國物流標準2005年-2010年發展規劃》。《規劃》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搭建了基本框架,提出了下一階段物流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重點任務、主要措施和急需制、修訂的302項標準項目,其中就有與國際物流標準接軌方面的內容,到2010年,我國物流標準化體系健全,能夠與國際接軌。
4.國際物流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
根據《外商投資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管理辦法》,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外商獨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可經營有關業務的部分或全部業務。目前,很多國外物流企業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如美國聯合包裹(UPS)、美國聯邦快遞(FedEx)等國際物流企業已經開始在中國大展身手,給制造企業選擇實力更強、服務更好的專業物流公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
三、面向國際貿易的制造企業物流模式
制造企業將產品生產出來以后將產品送至海外市場,要經過出口國的國內物流、國際間的物流、進口國的國內物流三個階段,制造企業必須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三個階段的物流業務特點,選擇最符合企業自身個性的物流運作模式,從而順暢國際物流,完成國際貿易。
1.物流業務整體外包
這種模式是將物流業務整體外包給某個專業物流公司。處于成長期、生產與市場集中于某幾個地區的制造企業,因為從長遠考察,進行國際貿易,要求企業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發展自身的能力,來源于能夠產生更高的、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核心能力,這類制造企業的核心能力是制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而企業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業務領域都獲得競爭優勢,因而必須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核心業務上,將某一專門業務,也即以產品生產為核心競爭力,這必然要求企業將其他非核心競爭力業務即將產品銷往國外的物流業務外包給其他企業,即物流業務外包。實行物流業務外包模式,可以將涉及海關、檢驗檢疫、邊防、運輸等多項環節的進出口貨物通關這一復雜、專業的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專業的物流公司。通過專業的物流公司,利用其信息技術、管理特長、規模化經營為減少制造企業生產前置時間,及時將產品運送到各個分銷網絡,又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規模經濟優勢和成本優勢,避免企業面對高風險、流程復雜的國際物流活動,使制造企業的庫存降低,節省費用,減少資金占用,從而降低成本。
2.物流業務分段外包
這種模式是將物流業務分階段分別外包,形成出口國物流支持型、國際間物流支持型、進口國物流支持型三種。以尋求各個階段的最優,最終達到整體上的較優,在目前國際貿易中缺乏能夠提供國際物流整體服務的情況下,物流業務分段外包為較為符合實際情況的運作模式。
一是進口國物流支持型。這種方式是直接面對最終用戶的物流公司主導整個物流活動,這類物流公司能迅速把握消費者的需求變動,掌握個性需求,將信息反饋給制造企業后,制造企業能最快響應最終用戶,生產合適的產品,再通過良好的物流通道,提高服務水平滿足顧客的多樣化、定制化的需求,在最短的時間將最合適的商品以最合適的數量抵送至最合適的顧客手中。
二是國際間物流支持型。這種方式是在兩個國家之間進行物流活動的物流公司主導整個物流活動。這類物流公司熟悉特定國家的法律與司法實踐對進出口商品制造的壁壘,掌握有關市場規模、人口和競爭狀況以及進口業務單證方面的信息,善于協調國家雙邊海關事務,克服運輸和材料搬運設備、倉庫設施和港口設施以及通信系統的差異,將出口國物流、進口國物流有效緊密結合起來,將制造企業產品出產后的物流活動較為有效地整合,從而減少物流成本和國際貿易交易成本。
三是出口國物流支持型。這種方式是在出口國進行物流活動的物流公司主導整個物流活動。這類物流公司與制造企業處于同一個國家,比較容易熟悉制造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戰略意圖,較為方便地與制造企業進行信息交互,從而掌握企業的生產情況,為制造企業提供符合個性化的物流服務,使制造企業的產能與產品出廠后的物流有機結合。
3.制造企業與大型物流企業聯合
發展較為成熟、獲取資源與經營業務遍布全球的大型制造企業,制造過程復雜、物流量大、涉及國家與地區多,多環節的物流活動拉長了企業對最終用戶的響應時間,需要專業的、真正能掌握企業個性需求的物流服務。這類企業可以與物流企業采用相互入股、相互入駐機構、相互嵌入對方相關業務等方式進行全方位聯合,在雙方訂立的戰略契約框架下統一經營、統一運作,這種模式可以發揮各自優勢,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提升雙方優勢,將制造企業產品出廠的整個物流活動與其生產過程中的物流活動融合,其實質是將生產過程與營銷過程對應的物流活動統一起來。目前,我國眾多制造企業都采用這種模式。如海爾集團、長虹集團、中核集團、TCL公司先后與中國遠洋物流有限公司等結成戰略合作關系,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雅芳公司與中郵物流責任有限公司在運輸、倉儲、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和代收貨款等基礎上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延伸到聯合開辦專賣店等新領域;寶鋼集團與中國海運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長期國際海上運輸和國內江海運輸合,探討和研究物流優化組合,提升雙方主業競爭力;重慶長安汽車責任有限公司與民生輪船公司成立長安民生公司,負責長安汽車散件進口和汽車出口銷售、配送、包裝、儲存及運輸。制造企業與物流公司聯合這種模式,將企業內部物流與外部物流一體運作,生產、運輸、倉儲、檢驗、包裝、信息管理等五大子系統相互融合,生產、包裝、儲存、運輸、檢驗、流通加工及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裝以及國際配送等功能達到整體最優,實現產品的時間和空間效益,滿足國際貿易活動和跨國公司經營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斌義.影響國際物流發展的因素分析[J].特區經濟,2006,9:344-345.
[2]伍景瓊.我國國際物流發展研究[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7(3):1-3.
[3]楊太倫,葉懷珍.我國國際物流運作模式探討[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6(8):11-12.
[4]陳鑫.論我國保稅區國際物流發展對策[J].產業市場,2007(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