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貿易中,貨物從賣方到買方必須經過長途運輸和多次裝卸、儲存等環節。在這個過程中,貨物容易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或其他外來原因遭受損失,貨主為了在貨物受損后能獲得經濟補償,往往在風險發生之前為貨物投買國際間貨物運輸保險,因此,保險是進出口貿易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海運作為最古老的一種運輸方式,目前在國際貨物運輸中仍唱主角。與之相對應,海運保險發展得也最早、最完善,對其他運輸保險的發展影響也非常大。但是,在實際業務中,由于種種原因,國際貨物運輸保險中經常出現“盲區”——被保險貨物因風險的發生而遭受損失但保險公司卻有足夠的理由拒賠的區域。這是為什么呢?本文先通過案例分析進出口海運貨物保險之“盲區”,然后重點介紹進出口企業如何對進出口海運貨物投保以及投保時應注意的問題,以便有效避免保險“盲區”,進而能最大限度地將貨物遭受損失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為企業挽回不必要的損失。
一、進出口海運貨物保險“盲區”之簡介
根據國際保險慣例,海運貨物基本險的責任起訖是“倉至倉”,即保險公司的責任是從保險標的物離開保險單據上載明的起運港的倉庫開始至貨物進入保險單據上載明的目的港的倉庫為止。那么,是否發生在\"倉至倉\"責任范圍內的由保險公司承保的風險造成的貨物的損失均可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呢?未必!讓我們先看以下兩個案例:
案例一:
我國西北某省的金星進出口公司于2006年7月10日按照FOB新港條件向日本出口一批價值200000美元的玻璃瓶裝甘草膏,日本商人來證要求金星進出口公司替其在我國向中保財產保險公司按照貨值的110%投保水漬險加碰損破碎險,并指定保險單抬頭為買方名稱,同時在保險單上注明“倉至倉”條款。金星進出口公司按照買方要求在辦妥托運手續后于8月12日向當地的中保財產保險公司辦理了投保手續,于8月15日將貨物裝上卡車運往天津新港,貨物于8月20日到達天津新港卸入港口倉庫,準備8月24日裝船,然而8月22日夜間該倉庫突然起火,大火被撲滅后經調查發現,該批甘草膏部分受損,損失價值達80000美元。事后,賣方立即憑保險單及相關單據向保險公司索賠,但遭到保險公司拒賠;然后賣方又將保險單交給買方,請求買方代其向保險公司索賠,同樣遭到保險公司的拒賠。而買方也以貨物風險未發生轉移為由,拒絕支付受損的80000美元貨款。無奈之下,賣方只好自己承擔這筆巨額的損失。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個由于賣方忽視了國際間貨物運輸保險的“盲區”而遭受巨額損失的典型例子。具體分析如下:
在以FOB或CFR價格術語成交的合同項下,賣方沒有義務給貨物投買國際間運輸保險,通常買方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給貨物投保。根據大部分國家都適用的《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規定,在FOB或CFR術語下,被特定化的貨物的所有權和風險是從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以后才由賣方轉移給買方的,也就是說被特定化的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以前,貨物遭受損失的風險由賣方承擔,賣方對貨物擁有保險利益;被特定化的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以后,貨物遭受損失的風險由買方承擔,亦即此時,買方才對貨物擁有保險利益,即買方對貨物擁有的保險利益是“船至倉”非“倉至倉”。而根據有關的保險法規和國際保險慣例,當貨物由于保險公司承保責任范圍內的風險的發生而遭受損失時,有權向保險公司索賠的人必須既是保險單上的被保險人或合法受讓人,同時又在保險標的物遭受損失時對保險標的物擁有保險利益。在上述案例中,保險公司拒賠賣方的理由是賣方不是被保險人(因保險單上的被保險人是買方名稱),而在貨物遭受損失時買方對貨物尚無保險利益可言,所以保險公司也有權拒絕賠償買方。因此,在以FOB或CFR價格術語成交的合同項下,如果只以買方為被保險人給貨物投買國際間貨物運輸保險,無論保險單據中是否含有“倉至倉”條款,保險公司的責任起訖都是“船至倉”,而非“倉至倉”。上述案例中,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之前,由于風險的發生而遭受的損失,買方和賣方均無法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這一段就成為保險“盲區”。
案例二:
某年我國南方某進出口公司按CIF San Fransisco 條件出口印染布一批,價值90000美元,合同規定由賣方按照合同金額的110%向中保財產保險公司投保水漬險加淡水雨淋險。于5月16日(周五)下午冒雨將貨物裝船完畢,我方進出口公司按照公司的習慣做法在貨物裝運后第3天以被保險人的身份向中保財產保險公司投保合同規定的險別。賣方于5月25日憑全套單據(包括5月16日的提單、5月19日的保險單及商業發票、裝箱單、匯票等)委托銀行辦理D/A30天托收。買方承兌了匯票后收到單據,但在買方收到貨物時發現大部分貨物不但有水漬而且還有明顯的毀色,經過調查得知是由于裝船過程中貨物被雨水淋濕所致。買方遂以貨物毀色無法使用為由拒絕付款。這時賣方懇請買方代向中保財產保險公司索賠,但遭到保險公司的拒賠。之后,賣方又憑保險單向中保財產保險公司索賠,同樣遭到保險公司的拒賠。在我進出口公司遭受巨額損失面前,業務員才恍然大悟,但為時已晚。
這又是一個因為忽視保險“盲區”而使我方出口公司遭受損失的例子。可見在以CIF價格術語成交的合同項下,如果賣方存在僥幸心理或其他原因而在裝船后才給貨物投保,那么,自裝船到投保存在著時間差,在這個時間差內貨物就有可能遭受損失(如貨物在離開啟運港賣方倉庫之后且在裝船之前遭受損失,或貨物在裝船過程中受到雨淋,或吊鉤脫扣而致貨物落海等損失),即損失在前,投保在后。此時,賣方即投保人(也是被保險人)要想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根據國際保險業的有關規定,賣方在投保時必須有對保險標的物的損失確實不知情的證明,否則保險公司對投保前貨物遭受的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由于在實際工作中賣方對裝船過程是十分了解的,賣方很難證明其在投保時對損失確實不知情。因此,對于裝船前或裝船過程中貨物遭受的損失,作為被保險人的賣方也很難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這也屬于保險的一個“盲區”。
二、避免進出口海運貨物保險“盲區”之方法
那么,在進出口貨物海運保險業務中,怎樣才能避免保險“盲區”,有效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呢?本人認為可以針對上述兩個案例分別采用下述解決方法:
對于上述案例一,可以有兩種解決方法:方法一:賣方可以在貨物離開其倉庫前單獨向保險公司投保“裝船前險”(Before Loading Risk),有的也叫國內運輸險,這樣一旦發生上述案例一所述的損失時,賣方即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方法二:在買方負擔保險費的前提下,賣方于貨物離開其倉庫前以被保險人的身份(保險單的被保險人一欄填寫賣方的名稱即可)給貨物投買包括“倉至倉”條款的國際間貨物運輸保險,然后在交單時將保險單據背書給買方。這樣,如果貨物在裝船前遭受損失的話,賣方即可以被保險人的身份向保險公司索賠,從而有效地避免了由于保險“盲區”而給貿易當事人造成的損失。當然,這個案例中貿易術語選擇不當是另外的問題了。
對于上述案例二的情況,可以采用提前投保的方法來解決,即賣方可以在辦妥托運手續后但貨物離開賣方倉庫前向保險公司投保,說明各項投保條件,如果實際裝船數量與合同不一致的話,裝船后再將提單上注明的貨物的具體數量通知保險公司,取得正式的保險單證。這樣,一旦裝船前發生保險公司承保責任范圍內的風險而使保險標的物遭受損壞或損失,保險公司就應負賠償責任,從而有效地保護了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當然,如果賣方經常以CIF條件出口貨物的話,賣方也可先同保險公司簽訂一份年度預約保險合同(合同中包括保險標的物的范圍、險別、責任、費率以及賠款處理等條款),投保人在獲悉每批貨物起運時,應將船名、開船日期及航線、貨物品名及數量、保險金額等內容,書面通知保險公司。這樣不但可以簡化投保手續和避免漏保,還可以盡量獲得保險公司在投保時間上的適度通融,從而也能更好地避免保險“盲區”。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保險實踐中,有些出口企業在貨物裝船、甚至貨船走了2-3天以后才給貨物投保,同時,為了符合信用證的要求——保險單據的日期不得遲于提單日期,往往要求保險公司倒簽保險單據。本人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行的,因為一旦在投保前出險而導致貨物遭受損失,保險公司完全可以拒絕賠償。
雖然上述方法可以避免FOB、CFR、CIF術語下進出口貨物海運保險的“盲區”,相信對于其他貿易術語或其他運輸方式下的貨物運輸保險“盲區”的避免也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