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中歐第六次領導人會晤時,曾提出到2007年使雙邊貿易額達到1500億美元的目標,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數字在第二年就已達到 1770多億美元,為中歐建交時的 74倍。2007年,中歐貿易額達到3561.5億美元,使擴大后的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則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2008年1月,中歐雙邊貿易額達到343.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1%。與此同時,歐盟也是中國的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截至2006年6月底,歐盟在華設立企業超過2.4萬家,實際投資額突破500億美元。
在中歐雙邊貿易關系中,服務貿易呈現出與貨物貿易不同的發展特點,據統計,加盟中國歐盟商會的成員企業現為1134家,其中從事服務貿易的企業就達758家,占66.8%,并且,歐盟也是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地。為此,本文從梳理中歐服務貿易既往發展的特點入手,試圖探尋雙邊服務貿易未來可能的發展途徑。
一、中國與歐盟服務貿易發展回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臺了從許多政策法規鼓勵服務業的發展,我國的服務貿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1982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僅25.87億美元、占世界出口比重0.7%,2007年出口額達914億美元,占世界出口比重3.4%。25年增長近36倍,歐盟是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第三大市場地區,同時也是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第二大來源地。2004年歐盟對中國服務貿易順差15.2億歐元。回顧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對歐盟的服務貿易概況,中歐服務貿易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1. 歐盟對中國服務貿易出口一直保持穩定順差并有增長態勢
雖然2004年中國與歐盟的服務貿易額僅占歐盟的2.5%,但增長顯著:1994年到2004年,原歐盟15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增長了一倍。而同期歐盟對中國出口增長了六倍,進口增長了五倍。根據歐盟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03年,歐盟25國對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6.7億歐元,進口額4.9億歐元,順差1.8億歐元;2004年出口額8.9億歐元,進口額7.1億歐元,順差1.8億歐元;2005年出口額11億歐元,進口額8.8億歐元,順差2.2億歐元1(如圖一所示)。歐盟對中國服務貿易一直保持穩定順差并略有增長。

圖一:歐盟25國與中國服務貿易
(數據來源:Eurostat)
2.中歐服務貿易行業不均衡
中歐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運輸和旅游(如圖二所示),兩者之和占服務貿易總額的二分之一強。2004年,在歐盟向中國的服務貿易出口中運輸服務占41%,旅游占11% ;進口運輸占44% ,旅游占23%。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也是歐盟對中服務貿易順差的重要來源,中國的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基本依賴進口。2004年,歐盟對中國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702百萬歐元,實現順差547百萬歐元。
運輸是中國服務貿易的傳統項目,在服務貿易進出口中占較大比重,但常年成逆差狀態,是服務貿易中逆差最大的項目,而歐盟是中國運輸服務貿易最大的逆差來源地。
旅游業是中國服務貿易的傳統優勢產業,是少數對歐盟有順差的產業之一。但歐中旅游市場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簽證手續繁瑣、中歐之間文化差異產生誤解、中國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產生的負面影響以及旅游產品單調及質量不高的問題仍困擾著旅游市場的良性發展。2004年2月12日歐盟和中國簽署了《中歐旅游目的地國地位備忘錄》。根據該協議,中國游客可以組團去歐盟22個國家旅游。2006年中國公民赴歐洲旅游達到190萬人次,比前一年增長了61%,統計顯示,中國到歐洲的游客每人每次平均支出1408美元,居世界之最,而到瑞士旅游的中國人每日平均消費為500瑞士法郎,約合3000元人民幣,這相當于3個德國人或4個荷蘭人的消費水平,中國游客已躋身世界五大度假消費群體,未來中國市場的前景無限廣闊。據預測,2010年,中國將超過目前排名第二位的西班牙,2020年將超過世界第一旅游大國法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國和客源輸出國。
中歐服務貿易在行業之間分布并不均衡(如表一所示),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運輸、建筑等傳統服務行業,進口則要廣泛的多,除了旅游、運輸和建筑外,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金融等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服務業開始成為中歐服務貿易的助推器。歐盟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展迅速,對中國的服務貿易出口結構優化,轉向技術、知識密集化趨勢明顯。
表一 歐盟25國對中服務貿易分行業貿易額單位:百萬歐元

(數據來源: Euro state)
3.中國與歐盟之間技術貿易活躍,但國別分布不均衡且多集中在傳統產業
歐洲是世界產業革命的搖籃,也是近現代許多重大科學技術的發源地。歐盟是世界科技的重要一極,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天航空、新材料、能源、交通運輸、海洋、環境、農業等諸多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中國與歐盟的共同努力下,中歐科技合作體制不斷完善,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合作內容不斷豐富,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歐盟引進的技術合同數從1995 年的878項增加到2004年的2128項。目前,歐盟是中國累計第一大技術供應方和累計第四大實際投資方。歐盟是我國技術引進的一個重要來源地,2007年,中國從歐盟引進技術合同2603項、技術金額910085.3萬美元,技術費597198.8萬美元,金額占中國引進技術總額的35.8%,比去年同比增長7.8%.其中英、法、德、荷、意等發達國家是中國的主要科技合作伙伴,東南歐的歐盟成員國同中國科技合作項目不多。
在自1994年至2006年間中國參與歐盟科研框架計劃的224個項目中,分布在食品、農業、環境、健康等傳統領域的項目達138項,占項目總數的62%,但是分布在信息和通信技術、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材料科學、安全和空間等高新技術領域的項目僅52項,僅占項目總數約兩成。中歐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食品、農業與生物技術、環境、健康等傳統領域,而在新興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項目不是很多,中歐科技合作的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
4.中國與歐盟在相互服務貿易中地位不對等
中國與歐盟在雙方服務貿易中的地位極不平衡,這是由我國與歐盟國家在世界服務市場中的地位及特點各有千秋所決定的。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濟轉型中的國家,而歐盟的成員大多數是OECD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高,是世界三個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對服務品質要求較高。這就決定了雙方在服務貿易地位上的差異。歐美之間的貿易是歐盟服務貿易的主要組成部分。2006年,美國依舊是歐盟第一大服務貿易伙伴,歐盟27國對美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占歐盟服務貿易出口總量的30.2%,從美國的進口占進口總量的33.2%,進出口總量占將近三分之一,而對中國服務貿易總量僅占3.2%(如圖三所示)。這種相互依存的程度差別,決定了中國在與歐盟的服務貿易關系中尚處于下風,且較為被動。

圖三中國對歐盟25國服務貿易貢獻分析,2005
二、中歐貿易協定中有關服務貿易條款分析
2000 年5月19日中歐雙方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的有關問題最后達成了雙贏協議——《中歐貿易協定》,花了很大篇幅在服務貿易上,拓寬了中歐服務貿易的空間。
主要體現在以下行業:
電信業,中國準備比原計劃提前兩年開放移動電信市場。開放前三年, 外商投資股份控制在25%以內。三年后, 允許增加到 49%。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區域占據中國目前交通網絡的 75% , 是最大的商機所在。外商可以在該區域內投資, 當然也不限制他們投資市區, 同時允許歐盟電信公司 (法國電信,西門子電信, 意大利電信) 對“中國聯通”擴大投資。歐盟的電信業在世界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 其組建的“中國聯通”在中國電信市場上位居第二, 僅次于中國電信, 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允許外資租賃當地閉路設施, 以及與其它國際電信公司合作開發。允許外商出售過剩生產能力。
保險, 允許外資與中國企業建立保險合資公司直接參與管理, 股份對半分成。允許外資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從事跟中國同行一樣的人身保險及其它保險業務, 經營同樣的產品, 包括健康保險, 社會團體養老保險以及除委托第三方責任自動保險之外的其它險種。保險中間商可以在當地設立代辦處, 開展商業保險活動。此約定對歐盟公司可以立即生效。
金融, 中國將允許為消費者購買汽車 (包括轎車, 卡車, 公共汽車, 拖拉機, 摩托車)提供貸款。允許外資銀行在緊挨著澳門、已有好幾家歐盟銀行辦事處的城市——珠海設分行, 提前經營人民幣業務。
分銷, 中國承諾取消外資不得參與承包經營 2 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貨商店、連鎖店的限制。
證券, 雙方協定,對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開展定期對話。歐盟樂意為中國證券市場擴容提供技術支持。
疏浚打撈業, 對外資開放與基礎設施建設有關的疏浚打撈業。
旅游, 假日旅游和商務旅游對外資開放。外資可以進入中國旅游市場, 開辦旅行社, 注冊資本降為國內同行同等水平。最低營業收入的限制標準降至四千萬美元。
法律和律師服務, 在現有的法律背景下, 外資律師事務所將提供中國法律及律師服務, 與內地律師事務所合作培訓中國律師。除首席代表律師以外, 將從事律師事務之前必須具備三年以上法庭工作經驗降為兩年。外資企業可以自己選派法律顧問。
會計服務, 會計師可以同時提供會計服務和稅收、管理咨詢, 取消三職分離的要求。
建筑服務, 允許外國建筑師進駐中國市場提供設計服務和市場調研。市場調查公司在將市場調研報告提交客戶之前無須再送交有關部門審查,只需將不帶答案和調查結果的問卷表復印件交當局有關部門備案即可。
三、中歐服務貿易的可行性分析與未來展望
1.中歐服務業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
歐盟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領先,服務業發達,尤其是西歐、北歐的發達國家,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6年,歐盟平均服務業對GDP貢獻率為 69.6%,在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占總勞動人口的68.6%。相比之下,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相當滯后,服務業占 GDP 的比重相當低。僅為31.2%,按世界銀行的統計接近于一般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服務業還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如旅游業、遠洋運輸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和資源稟賦優勢部門, 而在全球服務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咨詢、通訊等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仍處于初級階段。旅游業是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出口份額也就只有2.8%左右,而其他行業如金融、保險、咨詢、計算機信息等知識和資本密集型項目的出口份額則微乎其微。
但是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廣闊的市場,豐富的勞動力。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歐服務貿易將繼續保持互補狀態,這為雙邊服務貿易的互利共贏合作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中國可以通過加大服務貿易的進口,改善服務貿易結構,緩解中歐之間的貿易橫斷和摩擦。
2. 歐盟服務業轉移帶給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新機會
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就是抓住了發達國家將制造業轉向新興經濟體的機遇,躋身于發達國家的行列。隨著經濟和服務業的發展,市場競爭和人力資本壓力開始凸現,在市場和成本的雙重壓力驅使下,服務業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服務業轉移不僅包括服務行業本身的國際轉移 , 還包括制造業等行業中許多服務環節的國際轉移。為了削減成本、提高競爭力 , 跨國公司傾向于將其自身的一些服務環節 , 如后勤、財務、呼叫中心、研究開發、軟件設計、經營管理、金融財務分析、辦公支持、售后服務等轉移到別的國家。歐盟是服務業發達的地區,也不能例外的面對服務業的產業轉移。2007年歐洲業務外包首超美國達409億美元,在2007年全球業務外包市場,印度獲得的份額從2006年6%上升到9%。包括英國電信、西門子和T-Systems在內的歐洲公司獲得的份額為9%,中國外包合同的價值僅為4億美元。
一方面要鼓勵企業以“引進來”的方式參與國際資源轉換和國際經濟循環,通過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促進國內服務業的國際化,促進中國對發達國家服務業轉移的承接;另一方面應該通過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走向國際市場 ,最終實現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延伸,就是我國服務業的對外轉移,包括對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順梯度轉移也包括對發達國家的逆梯度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