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持續快速發展。貿易規模迅速提升,在世界貿易的排名不斷上升。1978年,我國的對外貿易名列世界第34位;2006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17607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三,僅次于美國和德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增長,增加了稅收,擴大了就業,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但我國粗放型、數量型的外貿發展模式還未能徹底改變,外貿結構依然屬于低層次,以及由此而引起對外貿易與環境保護的不協調等多種因素,嚴重阻礙了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
一、 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1、 粗放型、數量型的外貿發展模式
目前我國粗放型、數量型的外貿發展方式特征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外貿出口發展速度與效益增長不協調。我國在出口數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成交價格卻一路下滑,外貿規模與自身效益未實現同步增長。二是我國出口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嚴重的產品。建國50多年來GDP增長了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多倍。而且資源利用率較低,從投入與產出看,2005年我國GDP按當時匯率計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當年全球消耗的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鋼鐵、25%的氧化鋁、4O%的水泥。高消耗換來的高增長,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2005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高達2549萬噸,居世界第一,比2000年增加了27%;COD排放總量高達1142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 。
2、 低層次的外貿結構
從市場結構而言,我國貿易伙伴基本都集中在少數發達國家及地區。2001、2004至2007年我國出口前四位國家和地區為美國、歐盟、日本、香港地區,且大陸對香港地區出口中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最終流向美國和日本的轉口貿易。我國貿易伙伴集中度高,一方面無疑將凸顯來自這些國家的國家風險,由于這些國家是環保立法比較完善、環保技術先進的國家,容易受到來自這些國家的貿易緊急限制、反傾銷訴訟等問題,另一方面也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的回旋余地。
從產品結構而言,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自90年代以來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原料性的初級產品在我國出口產品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由1985年的50.5%下降到2006年的5.5%;而工業制成品出口產量比例增長很快,從1985年的49.5%增長到2006年的94.5%。但我國出口產品還徘徊在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據統計,2005年我國僅有萬分之三左右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對外技術依存度達50%。我國擁有商標的企業不到40%,自有品牌出口比重不到10%,名牌的產品只占我國出口500強的企業銷售收入的6%。這就意味著未來10年~20年里,這些領域的我國市場和國際市場將被外國大公司所壟斷,而且這種壟斷是合法有效的。這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出口將構成嚴重的知識產權壁壘和市場準入障礙。
3、 進口貿易中對外國廢舊物資進口現象
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進口廢舊物資。近年來,我國原料性廢舊物質的進口量呈逐年上升態勢。廢舊物資進口雖然可以緩解我國資源供應的緊張狀況,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和生態安全也需要認真研究和分析。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貿易將原料性廢物輸入我國進行再加工,避免了在本國進行再生產時對能源和環境產生的壓力,實現了污染轉移。另一方面,我國廢物再生利用行業的技術水平還較低,在東部沿海地區甚至還有一些手工作坊的廢物再生利用企業,對自然環境的危害非常大。
另外隨著電子及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電子類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在不斷縮短,被淘汰報廢的電子產品數量不斷增加。據長期關注廢物國際轉移的綠色和平組織于2003年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全球有80%電子廢物出口到亞洲,其中的90%進入到我國。我國廣州潮州貴嶼、南海、浙江臺州等地已成為最大的電子廢物集散地,每年要吞吐上百萬噸電子垃圾,形成了大規模的電子垃圾拆解產業。在電子垃圾分拆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對當地水體和大氣造成了嚴重危害。
4、 盲目開發出口產品、對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
為了追求狹義的經濟利益,盲目地開發出口產品、對資源進行掠奪性的開采。比如只顧眼前利益盲目出口野生動物,使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破壞了我國的生態平衡;無節制的對野生植物的采挖和出口,導致產區土地的沙化和草原的退化,使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對礦物資源的盲目出口,導致了過度開采,破壞了寶貴的礦產資源,對未來資源供給能力也提出了嚴峻挑戰。據不完全統計和推斷,到2010年,在我國45種重要礦石資源中,可以保證需求的只有23種,到2020年僅有6種,具有戰略意義且消耗量極大的鐵、銅和石油資源我國都將無法自給。過度開采還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如在對鎢砂、錫、鉬、稀土礦和其它稀有金屬礦物的開采和選煉過程中,會釋放出有毒物質或放射性物資,還破壞了礦區植被和表土的大量流失。生態環境惡化使得人們的福利水平降低,并嚴重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流通領域的外貿可持續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5、環境保護措施對我國出口產品的產生很大的影響
發達國家制定出的一系列復雜苛刻的環境保護措施對我國產品出口影響很大。一方面會影響我國出口產品市場的開拓。我國出口產品中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受環保因素影響較大,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往往出于保護本國勞動者就業等方面的需要,在產品的安全、環保、衛生等方面制定了較高的標準,我國相當數量的傳統優勢產品頻繁遭受國外技術性壁壘,出口紛紛受阻,有的甚至被迫退出了市場。據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質量檢測協會提供的資料,中國出口產品每年因遭受各國“綠色壁壘”封殺造成的損失高達2000億美元,僅農副產品因農藥超標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為70多億美元,在“環保壁壘”面前,我國已交出了昂貴的學費。另一方面會增加企業出口成本,給產品競爭力帶來壓力。多數發達國家通過應用立法手段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環境敏感性產品加以限制,如采用綠色標志認證等。但我國出口企業在申請相應的認證時必須繳納相當數量的標志申請費和使用年費以及較大數額的環境檢驗、測試、評估等費用,這就增加了企業的出口成本,降低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總之,以上所有這一切都對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
二、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出現問題的原因
1、我國經濟基礎比較薄弱
由于我國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科學技術發展的程度不高,因此我國國際競爭力格局依然表現為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強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弱的態勢。就市場結構而言,盡管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提出了“市場多元化戰略”,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勞動密集型產品強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弱的競爭態勢導致我國的貿易結構和發達國家及地區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因此我國貿易伙伴基本集中在少數發達國家及地區,這就凸顯了來自這些國家的風險,制約了我國的貿易開放程度。
2、 對外貿易政策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和制約。
我國對外貿易政策是國家經濟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受到整個宏觀經濟的制約和影響。我國長期以來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單純追求數量、忽視效益。因此受這種指導思想影響,90年代以前,我國的外貿發展基本實行的是粗放型、數量型的外貿發展方式,只注重了外貿的總量和規模的發展,忽視了經濟效益,不考慮或是很少考慮它對資源以及環境的影響。90年代以后,這種外貿發展模式并未能發生根本性轉變,導致盲目開發出口產品以及對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這對我國的資源以及環境帶來巨大的影響。
3、 貿易發展政策與環境保護之間不協調因素。
90年代以前,我國實施的是“出口創匯為中心”的貿易政策。為了增加國家急需的外匯,對外貿易主要以原料性的初級產品出口為主,這是以犧牲國家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為代價來換取外匯。90年代以后,我國的貿易政策從“出口創匯為中心”轉變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對于我國的環境保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不能忽視其負面影響,不少政府和企業甚至受利益驅動,大量進口對環境有污染的廢舊物資,這對我國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也造成了極大的挑戰。
4、 受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日益與全球經濟融為一體,進而使我國獲得了大量的貿易機會,對很多國家的出口急劇增加,在國際貿易中的市場份額和地位都在不斷地上升。受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很多國家為保護本國企業的利益,把我國視為競爭對手,打壓、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這些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貿易保護措施,對我國的出口產品造成極大的影響。
5、環境法規有待完善
我國的環境法規還不能完全適應對外貿易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環境法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如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中內容失衡,所涉及的有關污染防治的內容多于有關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生態保護的內容,這就不利于對為了出口而盲目開采一些自然資源的管理。
三、促進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對策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擴大,必須對貿易發展的問題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從而制定適當的政策和措施,盡量減少不利的影響,以促進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
1、 必須深化我國外貿發展戰略的調整。
外貿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是要轉變外貿發展戰略,推進外貿生產方式和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性轉變,將環境保護納入貿易發展的戰略和政策中,改變盲目追求規模與速度,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的傳統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
2、 積極構建適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外貿結構。
一方面,我國政府和企業必須意識到調整市場以及開發新市場的重要性,加大對俄羅斯、東盟以及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市場結構。另一方面,必須順應環保要求,積極構建適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產品結構。對于出口而言,堅持“科技興貿”方針。必須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技術發明及技術創新,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量的提高,進一步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最終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向質量效益型增長。對于進口而言,對于一些污染密集型產品以及有利于我國環境改善的產品和技術、設備型產品,應該加大進口力度,來減緩我國的資源及環境惡化程度,同時應嚴格禁止對洋垃圾的進口。
3、 發展高新技術
高新技術可以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積極發展高新技術,通過技術進步,使自然資源得到科學、合理、有效的利用,新能源得到開發。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出口,同時不排斥傳統產業的對外貿易,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從而能夠提高資源、能源使用率、推行清潔生產、減少污染排放。
4、 盡量防范對外貿易對環境的破壞,加強我國生態環境管理。
禁止盲目開發出口產品以及對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與安全評估技術體系,形成國家級、區域級、保護區等多層次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采用現代技術手段,對森林、草原、濕地、農田、大型生態建設工程、重點資源開發區及土地利用變化等進行有效監測與管理;建立生態環境安全評價及預警預報系統。另外貿易發展規模必須適應環境容量,同時增加環保投入,促進環保產業大力開展。
5、 建立與完善外貿預警體系,減少貿易風險及貿易摩擦。
為減少并且有效地應對貿易摩擦,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應建立功能齊全的外貿預警體系,幫助企業提高應對貿易摩擦的整體能力,通過政府指導、商會協調及行業自律的有機結合,為出口貿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6、 進一步完善我國環境法規、標準和認證體系。
嚴格的環境法規、標準和認證體系不但可以解決環境問題,而且還能拉動貿易的發展,為我國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我國應制定適度的環境標準,同時還要加強環境標準體系中各個環節的連貫性。必須完善環境法律責任制度,構建起社會與個體之間的均衡發展的環境法律責任制度,確立“污染者負擔”和“受益者補償”的合理有效結合的原則,為具有公益性的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總之,在實現我國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還困難重重,只有通過不斷深化我國外貿發展戰略的調整,構建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外貿結構,為貿易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資源條件,這樣才能夠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邱東,陳夢根.中國不應在資源消耗問題上過于自責.統計研究,2007(2).
[2]劉學藝等.經濟增長方式與環境保護的戰略轉變.環境保護,2007(03B).
[3]浦樹柔,陳澤偉.資源瓶頸在兩難中突出重圍.瞭望,2004(9).
[4]孫中和,張曉靜. 中國外貿發展模式備忘錄. 國際商報,2007年3月26日第1版.
[5]張曙霄,王爽.關于我國外貿增長方式與可持續發展的探討.財經問題研究, 2006(10).
[6]黃錦明.關于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問題的思考.生產力研究,2006(11).
[7]曹秋菊.對外貿易對我國生態環境安全的影響及對策.生態經濟,2007(5).
[8]吉宏,肖蓓.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約束與政策取向.統計與決策,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