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集群作為一種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是企業集群的形成、分類、集群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在有跨國公司參與的企業集群中,企業集群與跨國公司的相互關系。然而,在關于企業集群的研究中,將企業集群作為跨國公司的成長點,特別是關注企業集群在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成長中的作用的研究卻比較少見,而大量的集群案例卻表明,與其他中小企業相比,位于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方面走在了前面。比如,在著名的高科技產業區—硅谷,網景、Adobe等著名跨國公司就是從硅谷中孕育并成長起來的;在我國電子產業集群區—北京中關村,聯想、方正等一批公司也是從集群中的小企業發展起來的;而在中國燈都—中山古鎮,也出現了像“華裕”,“歐普”等著名品牌。大量事實表明,位于企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與其他中小企業相比,在國際化經營方面超前了許多。那么,企業集群究竟在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成長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本文以中山古鎮燈飾集群為例,試圖從這一方面做出回答。
一、企業集群為中小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提供了產業規模優勢
中小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小,無法產生規模經濟。而在企業集群中,由于大量相關企業集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產業規模效應,這就有效地降低了集群內企業實施跨國經營的成本。這種規模效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設施的完善性。隨著企業集群的發展壯大,集群內相關基礎設施也會隨之建立,與其他中小企業相比,集群內企業能享受到更完善的交通網絡、更便捷的金融服務以及更發達的資訊信息,這就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的運輸成本、排隊等候成本以及信息搜集成本。以中山古鎮為例,古鎮除擁有天然優越的地理環境外,政府斥資10多億元在中心城區建設了國貿廣場、燈飾廣場、戶外燈具展銷區等基礎設施。此外,新建或正在建設的古神公路、新沙水公路和新岐江公路使得鎮區和市區以及周邊地區的交通更加方便。在金融服務方面,建行、工行、農行、交通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都已進駐古鎮。資訊方面,古鎮擁有專門的古鎮燈飾報以及網絡信息服務中心和市場開拓服務中心,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企業業務的順利開展。
2、專業人才的集中性。企業的集聚會帶來專業技術人才的集聚,集群內各企業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這些專業人才往往在集群區域內流動,形成專業人才市場,企業和專業技術人才的信息對稱性較強,這就為集群內中小企業獲取專業技術人才降低了成本。在中山古鎮,燈飾及與燈飾相關的企業有5700多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并且古鎮聚集了大量的、與燈飾產業相適應的技能熟練的勞動者,形成了與該產業集群緊密相關的專業勞動力市場。
3、產業鏈的齊全性。在企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隨著集群內企業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配套產品的企業也會隨之產生和進駐,企業在集群內就能方便地購買到所需要的配套產品。在中山古鎮,包括玻璃、五金、電線、電器、包裝等在內的配套產品非常齊全,擁有專業燈飾配件市場4個,各類配件門市1000多家、相關配件生產企業1000多家。
二、企業集群為中小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提供了技術創新優勢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內在動力,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的過程中,因規模小、資金不足,無法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因此,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的現象。但企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與其他中小企業相比,創新能力相對較高。如繼“中國燈飾之都”后,中山古鎮在2007年被國家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授予“國家火炬計劃中山市古鎮照明器材設計與制造產業基地”,這標志著古鎮燈飾產業集群在燈飾技術創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那么,企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為什么擁有技術創新優勢呢?原因基于以下幾點:
第一,研發平臺的共享。單個中小企業往往無法建立起獨立的研發機構,也難以獨立支撐一個研發平臺,而集群內大量企業對研發成果的需求為公共研發平臺的建立創造了基礎,專業技術人才、專門的研發機構應運而生,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創造了條件。在中山古鎮中,燈飾產業集群的存在就吸引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和研發機構進駐,創建了面向產業集群的多個研發平臺。
第二,競爭的激烈性。在集群區域,中小企業面臨面對面的更為直接的激烈競爭,企業的研發壓力更大,對新產品的開發更為迫切,企業的危機意識也更強,這就促進了企業創新意識的提高。
第三,政府的推動。在中小企業集群中,政府往往會有意識地推動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在中山古鎮,鎮政府就明確提出了將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戰略,并在古鎮企業技術中心和古鎮照明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基礎上建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與復旦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引導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工作等等,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古鎮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
三、企業集群為中小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提供了品牌成長優勢
中小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漸進式的發展模式,即從單純國內經營到間接出口,到直接出口,然后在海外設立銷售機構,最終設立海外子公司進行直接投資、生產和銷售。在跨國經營的初級階段,中小企業往往是貼牌生產,但企業若想在跨國經營中有進一步的發展,直至成為跨國公司,沒有自己的品牌顯然是不行的。企業集群為中小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提供了品牌成長優勢,與其他中小企業相比,位于企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更容易成就自己的品牌,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集群品牌效應。集群品牌一旦形成,集群內所有企業都能共享,這就大大減少了單個企業開拓市場的成本。在借助集群品牌擴大銷售量的同時,以集群品牌為依托,在集群品牌的照應下,單個企業更容易成就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是,位于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其品牌意識相對較高。在維護集群品牌及運用集群品牌的過程中,中小企業的品牌意識也逐漸增強。
以古鎮燈飾為例,古鎮燈飾產業集群是古鎮個體、私營企業自發發展形成的,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后,古鎮燈飾產品銷售額占全國民用燈飾市場的60%以上, 2002年,古鎮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照明電器協會聯合授予“中國燈飾之都”榮譽稱號,并且涌現出了華藝、歐普、勝球、兩益、奧科特、開元、東方、松本照明、三立、艷陽、越豐、振輝等一大批行業知名企業與品牌。至2005年10月,全鎮已有廣東省名牌產品5個、廣東省著名商標4個、國家免檢產品4個。從2001年開始,該鎮成立了“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有效地維護名牌名標企業權益,進一步夯實了古鎮作為“中國燈飾之都”的地位。
四、企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過程中擁有政府支助優勢
綜觀各個發展比較成功的企業集群,政府在推動企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除了積極推動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品牌構建外,對企業進行跨國經營更是給于直接支助。政府一方面為企業走出國門積極地牽線搭橋,同時也給與了政策上的支持。主要體現在:其一,舉辦各種專業性會展,吸引外商參展,同時也積極推動集群內企業去國外參展。1999年,古鎮政府成功舉辦了第一屆燈飾博覽會,為古鎮燈飾產業騰飛插上了翅膀。自新的燈飾廣場展館建成后,2002年開始,燈博會每年舉辦一次,吸引了來自意大利、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著名燈飾廠商參展,成為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燈博會之一。2007年,古鎮燈飾出口已達6.1億美元,產品銷往港澳臺、東南亞、日本、美國及歐洲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古鎮政府還積極組織集群內有影響力的企業去意大利等世界燈飾產業中心參展,為他們提供有關資訊,這些舉措都極大地推動了集群內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其二,給予金融上的支持。對于發展較好的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時,古鎮都給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如優惠的貸款利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