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國際貿易日趨發展和成熟。中國作為一個全球貿易大國,貿易額占國內經濟很大比重,如何確保國際貿易結算的安全成為目前重要的議題之一。今天,傳統的國際貿易結算方式如匯付、托收和信用證在國際結算中依然起很大作用,國際保理業務、福費廷等新型結算方式也開始逐漸被認識和使用。本文著重分析了傳統國際貿易主要結算方式存在的風險及相應的防范和規避措施。
一、引言
國際結算是整個國際貿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結算是由國際貿易引起,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及速度影響國際結算的變革,而國際結算的變革反過來又促進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在當前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只有將國際貿易結算方式變得更為安全、有效和便利,才能使國際貿易的發展更上一個臺階。
國際結算是指在不同國家之間發生的貨幣收付的業務,而發生在國際貨物方面的結算即為國際貿易結算。國際貿易結算是國際結算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涉及支付手段、結算方式和主要以銀行為中心的劃撥清算的過程。資金在銀行間的劃撥路線和方式也成為國際貿易關注的主要問題,因為它涉及到國際貿易結算的效率和費用。
最原始的交易結算方式是在交易發生的地點和成交的同時,交易者之間直接以貨易貨。19 世紀中葉,在英國出現了憑代表貨物所有權的貨運單據付款的方法,并逐漸形成以貨運單據為標的CIF 貿易習慣,隨后銀行信用介入其中,最終產生了以單據為對象、以銀行信用為特征的現代信用證制度。信用證在全球的推廣應用,不僅克服了進出口各方之間互不了解、互不信任的矛盾以及資金周轉的困難,更為銀行信用保證和押匯融資提供了條件。同時,有許多企業采用跟單托收和少量的匯付來進行貿易結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從長遠來看,各種支付方式結合使用和互惠互利的國際保理和“福費廷”業務是國際結算發展的新趨勢。通過采用以上幾種結算方式的結合,進出口商克服了單一支付方式的缺陷,并控制了交易風險。同時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國際保理和“福費廷”都以國際融資為主要目標,達到雙方“雙贏”的局面,現在逐漸成為許多中小企業熱衷的國際結算方式。
二、 國際貿易主要結算方式的優勢和風險分析
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除了價格競爭之外,選擇結算方式也成了一種重要競爭手段,且每一種結算方式都有其潛在的風險和“陷阱”。一方面,買賣雙方要考慮收匯的風險和資金的融通,另一方面,又要考慮結算和其他相關成本。現就國際貿易主要結算方式的優點和存在的風險作進一步的分析。
(一) 國際貿易中使用匯付的優勢和存在的風險
預付貨款和貨到付款是國際貿易中常用的、也是較簡單的結算方式,是通過銀行電匯T/ T或票匯D/ D 實現貨款的轉移。其優點是結算程序最簡單,僅僅涉及款項的轉移,銀行的手續費也最少,只有一筆數額很少的匯款手續費。而且,貨到付款因其相對于買方有絕對優勢,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使用越來越廣泛。
然而,在國際貿易結算中采用匯付方式,對貿易雙方存在以下一些風險:(1) 如果采用預付,進口商的資金占有時間較長,并將承擔幾乎所有的風險;(2) 如果貨到付款或者賒賬O/A,風險將由出口商承擔,其經濟負擔同樣較重;(3) 在使用票匯時,如果信用不好,可能會使用假匯票或者變造的匯票,導致錢貨兩空;(4) 在使用電匯或者信匯時,匯款人可能將辦理好的匯款手續的銀行電匯或者信匯的收據傳真給出口商后,再在款項解付前向匯付行提出撤銷匯款的要求。
(二)國際貿易中使用托收的優勢和存在的風險
相對于信用證,托收的成本相對小了許多,因此,進口商更加傾向于使用這種結算方式。在實際業務中,使用較多的是該項業務中的跟單托收,因為其附帶商業票據更為詳細和安全。
但托收在實際使用中,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盡管相對于貨到付款,對出口商的風險已經降低許多,但托收方式仍屬于商業信用性質。賣方委托銀行向買方收取貨款,能否收到貨款完全取決于買方的信用,比如有些信譽不佳的買家在貨物行情下跌的情況下拒付或者要求折扣。因此,實務操作中采用托收方式收取貨款,對賣方來說仍有較大的風險;(2)托收往往受到有關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社會動蕩的影響,而且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于托收的做法也往往不同。在南美一些國家,由于當地的一些習慣做法,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將D/P方式等同于D/A的方式,在這些地區使用D/P方式同時不了解這些習慣做法,可能導致收匯失敗。
(三) 國際貿易中使用信用證的優勢和存在的風險
信用證的最大優勢在于以銀行信用取代商業信用,因而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安全可靠風險相對較低的結算方式。然而,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使用信用證同樣存在許多風險,主要方面如下:
(1) 從效率方面來講,其機械刻板的一致性原則,常為不法商人所利用,一旦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即使是很細小的問題,當事人一方也可能蒙受巨大損失;(2) 從功能方面講,信用證的作用在于風險規避和結算兩個方面。相對出口信用保險的承保范圍,采用信用證方式結算除承保進口商的商業風險之外,還要承擔政治、戰爭風險;(3) 從實效方面講,信用證程序繁雜,對于提交的單據要求嚴格,與托收相比,出口企業制單、議付行和開證行審單三個環節上至少要多花費5-6個工作日,在需要轉開證或限制非所在地銀行議付的情況下,需要更長時間。
以上這些問題,對出口商即時安全收匯埋下風險隱患,對進口商來說也是即費錢又費時。
(四)國際貿易主要結算方式的比較
通過下表1,我們可以發現:作為國際貿易的雙方——買方和賣方,一方的有利點往往是另外一方面的不利點,即賣方收匯的安全系數增加會引起買方收貨風險的增大。盡管雙方都希望最大程度地保護自身的利益,但是現實中又不存在絕對的“雙贏”。不論是哪種結算方式都可能對一方或者雙方產生相關風險,如何促使雙方在“保護自己”和“對方接受”取得一種平衡就顯得十分重要。
表1 國際貿易主要結算方式比較

注:數字越小其選擇的偏好率越高
三、國際貿易主要結算方式風險的防范和規避
在具體一筆業務中,我們采用哪一種結算方式,往往取決于各當事人自身收益衡量與風險偏好基礎上的博弈,此外還與貿易貨物的特點、貿易地區的交易習慣和有關法規有關。為了減少給不法商人欺詐的機會,在實際業務中,必須靈活選擇結算方式,使用組合策略取長補短。根據不同國際貿易結算方式可能存在的風險,采取具有一定針對性和可行性的防范措施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匯付方式下對風險的防范和規避
實際業務中匯付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電匯的小額貿易中。由于除了前T/T之外,其他任何一種結算方式都不能保證100%安全收匯方式。
因此,對賣方而言應該盡可能選擇預先支付的手段,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考慮采用其他的匯付方式:而對于買方,在確定賣方有極高的信用的情況下,可以采用T/T的方式進行交易。
(二)托收方式下對風險的防范和規避
1.調查對方信用,選擇可靠的合作伙伴。出口商在交易前要慎重調查合作伙伴的資質,選擇可靠的合作伙伴,即使是多次打過交道的客戶也應仔細調查和考察其資信狀況和經營作風。對客戶的調查范圍主要應包括:經營范圍、經營能力、產品的市場行情、以往的資信狀況(通過有關商務部門或者駐外機構)等等。
2.了解出口國的有關貿易條例和法規。由于各個進口國的貿易管制條例和法規不盡相同,因此,在和一個實行嚴格貿易管制的國家的進口商打交道時一定要謹慎。比如有些國家規定進口方在進口某種商品時必須事先獲得進口許可證,因此出口商在裝運貨物之前必須收到進口商寄來的進口許可證副本或取得進口許可證的通知電報后再發貨。有的國家規定進口要取得外匯許可,因而出口商也要了解對方是否申請到外匯,否則,出口商的收匯將無保證。
3.盡量選用即期付款交單。由于D/ P遠期付款方式的具體掌握方法在國際上尚無明確的規定,各國的處理方法也不同,因此,D/ P遠期托收還存在許多爭議,因此出口商應慎重使用。如果使用,特別要對期限加以控制,一般應掌握在不超過從出口地到進口地的運輸時間。另外,在與歐美及拉美國家的進口商打交道時,盡量不要采用D/ P遠期方式結算,因為這些地方對D/P作D/A的操作方式。
4.選擇信譽良好的代收行。在出口業務中經常有一些進口商,他們同意D/ P支付方式,但提出由自己來選擇代收行,這時一定不能貿然答應他們的要求。因為進口商既然特意指定代收行,就說明他與該行具有良好關系,在遠期付款交單的情況下很可能憑借自己與代收行的特殊關系提前借出貨運單據提貨,貨到手后再找借口拖延支付貨款,這時,即使出口商想追究代收行的責任,也常常由于地域的問題不能取得理想結果。因此,應該通過駐外機構了解對方所在地的代收銀行的信用,確保收匯的安全性。
5.出口合同爭取使用對自身有利的術語成交。對于出口商而言,采用CIF術語較為有利,因為在CIF 術語下由賣方自辦保險。出口業務采用托收結算方式時,可能會因為進口商破產或拒付以及其他一些政治上、行政性上及商業上的原因不能收回貨款,如果出口商事先投保,就可以得到保險公司的賠償。
6. 交易前找可信的代理商。托收業務畢竟是一種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結算方式,出口商在采用這種方法回收貨款時要作最壞打算,要考慮到因種種原因會導致進口商拒絕付款贖單,使已發運到目的地的貨物將面臨無人提取從而變質喪失效用的局面。這時如果出口商在托收合同中規定了國外的“必要時代理”,就可以由其去代收行取單、提貨、存倉、保險甚至尋找新的買主,這樣會使出口商的損失降到最低。
(三)信用證方式下對風險的防范和規避
1.做好客戶資信調查。客戶資信調查主要包括對方的經營狀況、清償能力、經營規模、經營業績以及產品的市場價格情況等,通過信息機構獲取有關資料,對以往交易情況做出分析。通過調查研究,選擇資信可靠、經營能力強的客戶進行交易,為交易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2.加強對開證銀行的資信調查。信用證屬銀行信用,因而開證行的信用至關重要。實際業務中,一些資信不良的小銀行與進口商勾結開出信用證后,又以各種理由拒絕付款,使出口商遭受損失。為防范這一風險,出口商應事先了解進口商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金融狀況以及當地銀行信用證業務的做法,在訂約時具體規定信用證的開證行,并要求由開證行以外的另一家銀行對該證進行保兌。
3.認真訂立買賣合同。在信用證結算業務中,合同是信用證的基礎。因此,應該預先在買賣合同中對信用證的內容做出明確規定,以免日后產生爭議。信用證有多種類型,各自有自身的優勢和風險,買賣雙方應該慎重進行選擇。比如,對于買方而言應該爭取使用遠期信用證,這樣可以緩解資金壓力,加快資金的使用效率,便于生產或者銷售產品,如果賣方有欺詐行為,可以有一定的時間讓買方向法院提出解除貿易的命令,降低自身的損失。對于賣方而言,應該爭取對方的開證行開立不可撤銷的保兌信用證,增加信用證的使用安全。
4.嚴格審查信用證。出口商接到信用證后要對信用證以下方面進行認真審查: (1) 信用證的內容是否與合同一致,是否有條件限制和軟條款。若有這方面的問題,出口商應立即要求對方修改或刪除這些條款。(2)信用證的真偽、開證行的信用程度、信用證的種類等。對于信用證的“軟條款”,出口商可以通過銀行加以把關。
5.認真繕制單據規避不符點。由于在信用證下,當單證不一致或者單單不一致時,銀行就會拒付。因此,加強買賣雙方的溝通,完整無誤地解讀信用證,可以最大可能地規避不符點發生。當然,出口商應加強審單審證的力度,提高制單質量,順利通過銀行的審查。同時,選擇資信好的銀行開證,因為信譽好的開證行能給安全收匯帶來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