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夏天,我作為中國第一批大規模公派到日本留學攻讀學位的留學生,赴日留學。一架承載著140多名公派留學生的飛機緩緩地降落在日本橫濱機場的跑道上。留學生一下飛機,就被早已等候在機場的記者團團圍住,我在其中并不引人注目,但卻一直壓抑著激動的心情,打量著這個陌生的國度。下飛機后,這批留學生被分批送到大阪和東京的各個學校,我被安排到位于日本南部山口縣的國立山口大學理學院學習。在我眼中,那是一個群山環抱、溫泉噴涌的美麗地方,據說此地也是日本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革命派的傳學發家之地。

寸草報春歸心似箭
1988年3月30日,也就是被授予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第二天,我就“急不可待”地登上了回國的飛機。
記得在畢業典禮后的送別會上,博士生期間的導師、日本東京大學尖端技術研究所所長柳田博明教授說:“中國似乎要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否成功,關鍵是中國能否建立使人才發揮能量的機制。”柳田博明教授鼓勵我要為中國努力工作,要為中日友好作貢獻,要發揮中國潛能的積極作用。導師的囑咐,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國人不是沒有能量,而是沒有很好地形成合力。重要的不是激發人們的能量,而是規范能量的走向,使中國人的能量能夠匯集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北京初春的4月,既陽光明媚,也常常黃沙飛揚。記得我剛到清華大學工作時,生活也很不方便。當時屬于助教級,工資也只有80多元錢。而那時的北京,肥皂、糧食、食油以及蛋禽肉等還在實行憑票供應。我開始被分配到一個青年教師宿舍的門衛的房間,只有集體戶口,沒有單獨的物質供應票,想吃頓紅燒肉都難。為此,周圍的同事們和所在的實驗室還曾自發地發起了向我“捐贈”票據的活動。同事間的溫情,讓我激動了好一陣子,至今都難以忘懷。幾個月后,我被認定為講師,學校照顧我,讓我從集體宿舍搬進了筒子樓,有了北京的居民戶口本,可以分到副食票了。
筒子樓里是幾個住家公用一個改建的廚房。中午和晚上的做飯時間,鄰里在同一個灶里操勺賽技,氣氛和睦,但是對于廚藝極差的我,那一陣陣的麻辣香味,撲鼻而來,難忍口角流涎,考驗著我的神經意志。后來,我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學校也分給我一套60多平米的一室一廳的房子,一家人也算有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居所。可患病的岳父岳母,革命工作一輩子,向往著偉大首都北京的生活,寧愿放棄單位分給他們的寬敞的干部房,硬是要搬到北京來跟我們住,還帶來了小保姆。五口人,擠在一個60多平米的房間,又是患病的老人,又是啼哭的嬰兒,布簾隔室,不僅考驗耐心,也需要生活的技巧和智慧。我只有在吃飯和睡覺的時候才“光顧”家里,力爭把家里寶貴的空間留給老幼婦病,自己則“游蕩”在實驗室和辦公室之間,沉醉于科研和教學的工作之中。那真是一段難熬的日子!有多少次,我看著外邊的一棟棟大樓發呆,有多少次,我在猶豫是否出國去“逃避”!但是,看到中國在變化,看到中國需要變化,看到自己能為中國的變化做一些事情,我一次又一次地鼓勵我妻子說,再忍忍吧!“面包總會有的”,我們相信。

我來到清華后,把在國外做博士生期間的勤奮和敬業帶到了實驗室。實驗室里討論學術問題的時候多了,原本下班時間即熄燈關門的科研實驗室,晚上和周末,燈也亮起來了,開始有了“人氣”,有了學術的熱氣。漸漸的,這個實驗室在國內外發表的科研論文明顯增多,科研經費也增多了,周圍同事的理解、支持和專業性的幫助也多了。
1992年底,在我回國將近5年的時候,我被清華大學破格提升為教授,不僅是那時材料科學系最年輕的教授,也是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之一。為此,《人民日報》還專門發了報道,介紹我這個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一轉眼,時光流逝16年,清華已人才輩出,但是在中青年教授中,我還是經常被同事戲稱為清華年輕的“老教授”。
“祖國需要的時候,我在!”
200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促成我走進了青海。當時,按照國家政策,全國其他地區都要通過各種方式支援西部地區,清華大學確定為青海大學的對口支援高校。青海省為了快速發展其高等教育事業,盡快彌補社會建設人才的匱乏,便“打起”了清華大學的“主意”,向對口支援學校清華大學提出請求:為青海大學物色一位學歷高、活動能力強、懂教育懂管理的中青年校長人選。經過組織的兩輪推薦,我被確定為最后人選。
組織上找我談了話,據說他們擔心我不答應不配合。我確實毫無思想準備,也人到中年,開始有些患得患失了。但是,留學時的期待,回國時的豪邁,長期受組織的關心和幫助,國家還需要一大批有奉獻精神的建設者的現實,喚起了我新的激情: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使命。面對社會的選擇,不僅要表態,更是要踐行。

2002年5月23日,我只身來到青海大學,成為青海采取柔性人才流動政策后,到青海擔任正職領導職務的知識分子中第一人,成為青海大學的法人代表,負責大學全面的行政工作。
我孤身一人來到青海,剛開始連氣候都不適應,飲食也不習慣,后來把我母親接過來幫著洗衣做飯,總算有人照顧生活了。本來學校安排我住在城里的專家樓,但我還是決定住在郊區校園一間50多平米的宿舍里。省里按規定給我5萬元的引進人才獎勵金,我一直都沒有領過,最后還是學校代我領回來了,但我一再表示,一定要把這筆錢捐給學校,用于學校的發展。
面對青海省高等教育的嚴重滯后,青海大學的師生缺乏信心的局面,我到任后,青海省委省政府領導鼓勵我大膽工作,在教育部領導的支持下,我們很快爭取到12個國家公費派遣出國留學日本的指標,使青海大學的老師們感覺到新的希望。科技部和農業部支持我們進行高原生態環境建設和高原生態建材的科研項目,教育部還把青海大學作為“春暉計劃”的重點實施單位,引導和鼓勵大批的海外留學生到青海大學來進行講學交流。清華大學作為青海大學的對口支援單位,派出教授專家團常駐青海大學,幫助青海大學進行課程建設和實驗室建設,使學校的數、理、化、生物等重點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達到全國地方高校的中上等水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仍在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留學生對于我們的支持是巨大的。我在日本留學6年,爾后又先后在英國、美國、德國等國家有較長的工作和學習經歷,在海外留學生中有廣泛的交往,其中許多朋友都采取各種形式,幫助青海大學,支持我的工作。特別是留日博士支援青海服務團先后有100多人對青海大學開展多種支援工作,其中有80多人還親自到青海大學進行對口支援,他們不僅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思想,還活躍了教師們的思想,激發了大家的工作熱情,提高了學校的科研和教學水平。我在北京工作期間結交的朋友,清華大學的同事及領導,幾乎是有求必應。
尤其值得我回憶的是,在青海3年半的時間內,我和我的搭檔——青海大學的黨委書記劉樹仁配合得非常好,他像老大哥一樣支持和幫助我,主動承擔許多“雜事”,讓我騰出更多精力推動學校的發展事業。他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還告訴學校其他同志,婆婆媽媽的事不能找校長,讓校長為大學做些大事。在我們倆合作期間,青海大學的各項工作得到長足發展,經費投入、校園氛圍、學科建設、招生與教學質量、科學研究項目團隊等多個方面,都有非常顯著的改觀。青海省領導認為,青海大學那幾年的發展相當于前40年的總和,教育部把青海大學的快速發展看成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高等學校快速發展的一個良好范例。青海大學的師生們說,3年的變化,讓我們高原的大學看到了希望,切實地感受到了中央政府的明媚陽光,溫暖地照耀著我們這個遙遠的高寒高原!
建設新海大,人生新追求
2007年的春天,微微的暖風吹走了橙黃的薄薄沙塵,從青海大學校長位置任滿離職回到清華大學的我,重新回到熟悉的科研教學的工作環境。經過一段身體調養后,我開始籌劃申請課題,爭取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我申請到兩個項目,一個是800萬人民幣的國際合作項目,通過國際合作,強強聯合,用現代化的化學材料工程的方法,快速并大面積地將西部地區隨意流動的沙漠沙丘固定下來并給予綠化,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化學材料高新技術固沙綠化示范區;另一個是國家“863”高技術項目,研制用陶瓷多孔材料制作成高溫粉塵氣體的凈化分離裝置的核心元件。我還講授一門“國內外新材料技術的奇妙應用”的課程,工作平靜而有節奏。
但是這平靜很快就被打破了。一天,我突然接到通知,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希要見我。陳書記一見我面就說,根據教育部領導的推薦,擬派我到海南工作,具體負責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和海南大學兩所學校的合并籌備工作,問我個人有什么意見和想法。我表態服從組織的安排。
2007年7月5日,清華大學陳希書記、岑章志副校長、黨辦主任白永毅、組織部李部長一行當“伴娘”,把我“嫁到”了海南。
我工作的地點從祖國最西部的青海,到祖國最南部的海南,從海拔2400米的高原,突然降到海平面上,從一個一年中基本上沒有夏天的西寧“夏都”,到一個基本上沒有冬天的海口“椰樹城”,從無垠高原上的3000多平方公里的陸地名海“青海湖”湖畔,來到了一個四面環海的3萬多平方公里的綠色島嶼,環境的反差非常大。但是,看到海南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我覺得這里正在形成一股潛流,這里正在醞釀著一個大的變化。
2008年,是海南建省并成立特區20周年。在這段日子里,省慶活動接二連三,博鰲論壇更是世界矚目。這次,海南省名聲顯赫的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與海南省綜合性重點大學——海南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海南大學,其中容納了海南省在校大學生的60%,研究生的80%,使用了包括中小學在內的全省教育經費的20%,可以看出海南省對于建設好這所大學的決心和迫切心情。
從新的起點出發,需要新的動力,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的支撐。海南大學的社會期望和社會責任是很大的。2008年4月7日,胡錦濤主席在海南視察期間,我作為全國勞動模范代表,也受到接見。胡主席走到我面前時,省委書記鄭重地介紹我是剛從清華大學請來的海南大學校長,曾在青海大學當校長。胡主席說:“我知道。”并親切地問我在青海待了幾年,回到清華后又待了幾年,鼓勵我“要好好把海南大學辦好,辦成一個好的大學,一個高水平的大學”。
1978年,我滿懷憧憬,走進大學校門。1982年,我帶著渴望,走出國門。1988年,我躊躇滿志,回到祖國。今天,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擴大派遣留學生30年,我走向了祖國南疆海島,站在了新的起點。前途不可測,路從腳下起。做好每一天,積極看未來。把自己的命運與事業結合起來,與社會結合起來,與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結合起來,就會很自信,就會更充實。這是我的體會。
當社會發展和祖國建設需要你的時候,希望有更多的海外學子清脆響亮地說出:我在!
李建保,海南大學校長。日本國立山口大學理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曾為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英國利茲大學、德國斯圖加特馬普材料研究所訪問學者;曾任清華大學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青海大學校長等職。1994年首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獲“全國十大杰出青年”、“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02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