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日進斗金的大明星,也不是家纏萬貫的企業家,他只是一個專注于研究和教學的高校教師。在身患重病,因腦動脈瘤破裂,兩次手術自費掏了十幾萬醫藥費后,病床上的他想得最多的,是在有生之年用自己多年的積蓄,設立一個猶太文化研究基金。
2007年11月13日下午,在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主任徐新教授的家中,徐新把50萬元支票送到南京大學發展委員會工作人員的手上,為即將設立的南京大學徐新猶太文化研究基金注入第一筆資金。
“我這50萬元不多,只是一顆種子,我相信這個基金一定能不斷壯大。猶太文化研究是一個方興未艾的事業,我希望為我校的猶太學研究奠定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徐新說。
從中國鄉村走出的“法利賽”
徐新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知識分子,1968年,未滿20歲的他便作為知識青年插隊到農村,過著艱苦的鄉村生活。憑著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他堅持用一個破舊的半導體收音機和留聲機自學英語,盡管那時的他并不明白英語對他將來的發展有什么作用,更沒有想到自己將來會用英語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發表300多次演講,出版多部英語專著。但他憑著鍥而不舍的“韌勁”,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每憶起此事,徐新總是慶幸沒有在那個很多人迷惘的年代里荒廢學業。
1971年,原美國國務卿、猶太人基辛格的中國之行叩開了中美兩國緊鎖的大門。年輕的徐新也平生第一次對“猶太”這個詞產生了興趣。1973年,徐新進入南京大學英語系學習。
1977年徐新完成學業,留校從事英美文學研究。美國猶太作家在文學上的成就給他以深刻的印象,美國猶太文學成為他最早涉足的猶太學領域。隨后,他超越文學,開始有意識地去涉足猶太文化的研究。1995年,當徐新與基辛格在美國終于見面時,在贈給基辛格博士的中文版《猶太百科全書》上寫道:“您的智慧不僅敲開了中國之門,而且激勵中國人去叩擊猶太民族智慧之門。”
如果說徐新最初對猶太文化的研究還僅僅是作為猶太文學研究的一種背景學習,那么與美籍猶太學者詹姆斯·弗蘭德教授的結識,使他真正開始了猶太文化研究的生命之旅。1985年徐新任英語系副主任,美國芝加哥州立大學英語系主任、文學批評家弗蘭德教授正好因參加兩校的交流計劃來南大英語系教書。當弗蘭德驚奇地發現徐新正在進行當時少有人涉及的猶太文化的研究時,便主動給予了極大的幫助。1986年,徐新受學校派遣到芝加哥州立大學任教。弗蘭德邀請他住在自己的家中,為徐新提供了一個了解猶太人和體驗猶太人生活的最佳機會。
在近兩年的時間內,在猶太人家中的生活,與猶太社團及各類猶太人如學者、律師、醫生、公務員、實業家、慈善家等的頻繁交往,使得徐新對猶太人和猶太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并深切感受到猶太文化對西方社會和生活的巨大影響,以及猶太文化對希望“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可能會有一定的意義。他開始認真思考中國人應該如何對待猶太文化這樣的問題。
對猶太文化的認知和思考使徐新萌生了去世界上唯一的猶太人國家——以色列“看看”的想法。在1988年回國之前,徐新實現了訪問以色列的愿望,成為在中以建交之前訪問以色列并發表公開講演的第一人。在以色列的10天里,他沒有流連于名勝古跡,也沒有忙碌于各種社交場合,而是收集了大量書店里以色列作家的英譯本作品,為他以后的翻譯和研究作準備。一回到南京,他就做了一次講座,向上千名學生展示一個古老神奇而又真實的文化世界。
回國后,徐新先于1989年建立了中國猶太學研究會。此后,他一面從事研究,一面繼續學習,先后在辛辛那提希伯萊聯合大學學習《塔木德》,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意第緒語,在以色列的烏爾班學習希伯萊語,他還兩度在哈佛大學猶太研究中心做過研究。1993年出版的首部中文版《猶太百科全書》,是徐新教授在猶太文化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10多年來,他先后發表了數十篇高質量的論文,出版了《中國開封猶太人傳說》等7部專著,因其學術活動和成就被視為中國猶太學研究的領頭人和最有影響力的學者。1996年獲美國弗蘭德紀念特別獎,2003年被以色列巴爾-伊蘭大學授予哲學博士名譽學位。
猶太人把學習傳統的學者、文士群體稱為“法利賽人”。對猶太文化的認識、對以色列的造訪以及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使命感使得徐新成為從事猶太文化研究的“法利賽”。
“化緣”建成的猶太文化研究所
1992年,中國和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在南大校方和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徐新領銜的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成立,成為中國高校中第一個猶太文化研究中心。
2001年1月至5月,徐新應邀至美國蒙克利爾大學執教。除了教學外,徐新努力“化緣”,為南京大學猶太研究中心的實體建立籌措資金。一次次的演講、拜會、申請,讓徐新教授的美國之行忙碌而緊張。很多人不解地問,“你這么辛苦,弄到的錢又不歸自己,干嗎呢?”徐新回答:“為了進一步推動猶太文化的研究,為了讓青年學生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研究環境。猶太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極為注重文化建設的民族,而文化的力量越來越成為一個民族在世界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強力支撐。文明的對話,文化的了解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義巨大。”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次的訪問和聯系,使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與若干國際學術機構建立了聯系,包括美國耶希瓦大學、希伯萊聯合學院、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巴爾伊蘭大學、英國倫敦猶太文化教育中心等。其中克利維蘭猶太研究學院、希伯萊聯合學院等機構捐贈了5000冊有關猶太方面的書給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目前,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圖書館已經成為中國擁有最多猶太研究書籍的圖書館,研究所還得到了斯格堡基金會、羅斯柴爾德基金會、布勞夫曼基金會、列陶基金會、猶太文化紀念基金會、卡明斯基金會等國際基金會的支持,到位金額在500萬以上,為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11月21日,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新址落成,這是國內第一所完全由捐款人捐款建立起來的、專門從事猶太文化專題研究的科研教學機構。捐款人主要是生活在美國、英國、以色列的猶太人。新址為研究所提供更大辦公用房、超過7000冊的圖書館及會議室等。
現在的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每年大約有300名本科生選修“猶太文化和世界文明”課程,每年有數名博士生和碩士生赴以色列相關大學從事猶太文化研究。為了使更多的學者能接觸和了解到猶太的歷史文化,不斷充實中國猶太文化研究的學術力量,徐新還先后舉辦了3期猶太歷史文化暑期培訓班,邀請美國和以色列的著名猶太學者前往南大授課,參加培訓的國內有關大學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上百人,許多人成為國內猶太學研究的骨干。
“理想”的捐贈
與人為善、樂善好施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徐新就是在這種氛圍中耳濡目染:徐新的母親是離休干部,由于身體尚好,無需有人專門護理,國家發給她的護理費每年都被她拿出來捐贈給中國希望工程。她認為支持和培養下一代是最值得的事業。解放前長期從事地下黨工作和工運活動的岳父去世前也把自己的數萬元積蓄捐給了蘇州市下崗工人援助中心。在研究猶太文化的過程中,在跟猶太人接觸的過程中,徐新發現,猶太人也把付出看作是人的一種義務,認為每個人都既有接受贈予的權利,也有付出的義務,即便是很窮的人,在他享受接受富人饋贈的權利的同時,也有要捐助比他更窮的人的義務。1993年,河南開封籌建猶太人博物館時,徐新就慷慨捐贈出1萬元錢,這在當時相當于他一年的收入。
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所更是徐新的情之所鐘。為了確保研究所的長遠發展,2002年,徐新萌發了自己拿錢出來作為南京大學猶太文化研究基金的啟動經費的想法,此次的捐贈是自然的結果。
徐新是個十分樸素的人,在他家的客廳里,擺放的依舊是多年前購置的21英寸老彩電,上下班也是搭乘公交車。但徐新生活得十分坦然,他告訴筆者:2007年8月因突發腦動脈瘤破裂癥住院后,躺在病床,很多想法都不可遏制地在腦海里回旋,更覺得設立猶太文化研究基金刻不容緩。所以一出院,就馬上和南大發展委員會的老師聯系,表達自己的捐贈意愿。
“南京大學徐新猶太文化研究基金”計劃每年發放10余份獎學金和若干份研究基金,資助研究所的學生和青年教師對猶太文化的研究。徐新希望自己的友人和已經畢業的學生為該基金捐款的同時,表示每年還要將自己所得稿費的一部分捐獻出來,并動員國外友人慷慨向基金捐款,使基金的數量不斷增加,在10年的時間內使之成為南京大學一個擁有500~1000萬的大型惠澤教學的基金。